呼唤诚信 ──透视当代学子们的“诚信危机”(张路加)

张路加

本文原刊于《举目》18期

“诚信缺失”泛滥成灾

      一段时期以来,“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了与“农民工讨薪”并驾齐驱的社会焦点。一向以“立信、立德”为育人之本的校园课堂,如今竟然发现,作弊队伍“不断壮大”,几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而作弊者的心态竟也愈加“坦然”,且作弊手段不断翻新,作弊工具“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了借此大发横财的“职业作弊”行业,公然登报大卖广告,明码标价。而且 “生意好得出奇”,出现从“枪手代考”到“论文代写”的“一条龙”式服务。

       “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偷看就行”的课桌文化,居然堂而皇之地在校园中大行其道,广泛流行。

        国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由得对今日育人育德的“神圣殿堂”,投以狐疑的眼光:到底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队伍中,货真价实的有几许?

        为了遏止日益猖獗的考试作弊之风,各地教育部门也着实动了不少脑筋。如东北大学专门研制出一种移动通信干扰器,用以干扰弥漫于考场上空的手机信号。湖北省武 汉理工大学等四所院校的考场中,安装了近200台屏蔽仪,以扰乱考生利用通讯工具传递考试信息。教育部则于去年史无前例地下发通知,要求参加高考的所有考 生,都要签订考试“诚信协议书”,否则不准参加考试。

       “天之骄子”们的“诚信危机”,还包括了论文剽窃、作业抄袭、买假证书、编造虚假简历、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等。可说是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无怪乎许多大学纷纷开展“诚信教育”。北京9所高校,于去年10月联名开始为期一年的“诚信我为先”活动,试图通过轰轰烈烈地诚信漫画大赛、诚信辩论赛、诚信主题电影巡回演出等,弥补今日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其实,“诚信”的丧失,并非始于走进高校。今日的中小学校园,也面临同样的严重问题。《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高达49.7%的小学生和高达79.9%的中学生,承认自己说过假话。大学生中承认自己说过谎,则高达99.52%。

        为此,去年3月,教育部火急火燎地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建立学生诚信纪录评估表,同时确定每年9月,为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期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诚信美德。

诚信崩盘原因何在?

        今日学子们诚信意识如此淡薄,其实正如一滴水珠,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诚信危机。

        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朱云林教授的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环境、整个社会环境,与诚信问题有关。

        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偏重于“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它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包括诚信在内。

        许多家长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许多家长本身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也有声无声地对子女产生著示范作用。

       而今日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同样令人担忧。且不说许多学校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大兴土木、大扩校园的同时,教育辅导质量渐次下降,许多教育工作者本身,本当 为人师表,却也同样诚信破产,比如抄袭剽窃学术文章,或是他人捉刀,甚而买卖书号、虚假鉴定、徇私关照、项目垄断等。

       “上梁不正下梁歪”,让学生们有样学 样,潜移默化。去年《文汇报》披露了一则很搞笑的新闻:湖南省某学校的“模范教育示范班”,老师在外来教员观摩其上课之前,预先要求学生一律举手作踊跃发 言状:会答题的举左手,不会答的举右手!

        社会大环境更是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学子们的诚信观念。在“人人向钱看”、“不择手段,只求致富”的今天,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腐败现象孳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淡漠,诚信的缺失、互相信任的缺乏,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那些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挤、孤立、打击报复等。而失信者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反而被认为“聪明有能耐”。出现了“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潮流。

        对此,北京大学的丁元竹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信用可能是时下我国国民最缺乏的一种道德资源,这是许多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立志“诚信”有心无力

        一个矛盾的现象是,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呼唤诚信,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诚信却只能靠边站。海南省琼州大学在一份面向全省10所高校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 现,81.1%的学生认为,诚信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但被问及有否考试作弊时,33%的学生承认有作弊行为,50%以上的学生认为作弊虽不 可取,但却可以理解,20%的学生甚至认为是正常现象。

        而对“如何看待求职简历中的掺假现象”时,仅有23.1%的学生认为那是不诚信。当被问到是否会归还银行的助学贷款时,居然有20%的学生表示“能拖就拖”、“到时候再看”,对自己在“还贷保证书”上信誓旦旦的签名完全罔顾。

       在被问及“如果建设信用体系需要从你做起,而你会因此受到一些损失,你将如何”时,超过50%的学生选择先确保自身利益不能受损,表现出了典型的“叶公好 龙”:诚信很好,很重要,但若用到自己身上时,对不起,那就算了,我得先顾自身利益。呜呼,“社会栋梁”们尚且如此认知,又如何要求一般百姓大众呢?

“诚信”失落如何得回?

        今天国人可说是充分尝到了诚信失落的危害。当假药、假酒、假食品、甚至假婴儿奶粉,对生命、财产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带来了血的教训时,人们开始发现“诚信丧失”的破坏力,远比想像的要大。于是,全民一致“呼唤诚信”。

        然而实际情形似乎是每况愈下。一个颇有些“黑色幽默”的笑话说,一位企业的老总因为在尔虞我诈的商场混惯了,居然连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自己的右手。端一碗热 汤时,左手想,我得自己端住,别指望右手,而右手也作如是想。结果害得老总多花了一倍的劲儿,用两只手去端住那只小小的汤碗。

       事实上,“诚信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一个信仰的缺失。当人们将绝对真理弃如敝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时,如何指望有真正的“诚信”呢?

       唯有人们相信有一个不虚谎、不改变的绝对真理时,诚信也才有其必要和价值;唯有人们认定存在着一位真理制定者和终极审判者时,人们才会有真正诚信的表现。

        圣经《林后》5:7-12如是说:“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著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神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这段圣经将“诚信”最基本的元素,说得非常透彻:

       1. 行事为人、真诚守信等一切的根基,是信神并接受祂的真理。

       神是毫无虚谎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没有转动的影儿”。故此信祂的也该效法祂,“我们若说是与神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约一》1:6)

       2. 将来有一个末日终极大审判,各人必在基督台前显出他的一切,赤露敞开,毫无隐藏。神按着祂不变的公义和真理,来施行审判。

       3. 诚信不但是讨神喜悦,也是敬畏神、尊重神的表现。因为神是可畏的。祂无所不在,并且照出我们心中的一切意念和隐情。

       4. 诚信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不但显明在神面前,也同样会显明在他人的面前。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可能欺骗一时,但不可能欺骗一世”。

        5. 在“凭外貌不凭内心”的世界上,诚信是最震撼人心的见证。人们看见了心所向往,但却无力去行的美德,就开始会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一群有信仰的人对此是有答案的。

       唯有我们先回到真实的信仰中,就是神借着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所显明的救恩,脱离旧我,我们才能找回失落的诚信。

参考材料
1. 〈信,还是不信〉,〈考验诚信问题〉,《美中时报》,2004.1.9。
2. 〈教育部:高考生今年起要签诚信书〉,《新京报》,2004.3.29。
3. 〈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中国新闻网》, 2004.3.26。
4. 〈关注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中新通讯》,2003.7.8
5. 王熤坤:〈浅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湖南大学生信息港”,2004.4.4。
6. 尹卫国:〈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危机”〉,《中国经济时报》,2004.2.18。
7. 〈助学贷款遭遇诚信缺失〉,《中国教育报》,2004.4.26。
作者来自上海,现为“播种者国际协会”中国事工部负责人。

One response to “呼唤诚信 ──透视当代学子们的“诚信危机”(张路加)”

  1. […] 基督徒如何在职场以诚信为主作见证?   参考文章:《呼唤诚信 ──透视当代学子们的“诚信危机”》 /张路加   “诚信”( integrity)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