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誠信 ──透視當代學子們的“誠信危機”(張路加)

張路加

本文原刊於《舉目》18期

“誠信缺失”氾濫成災

      一段時期以來,“大學生考試作弊”,成為了與“農民工討薪”並駕齊驅的社會焦點。一向以“立信、立德”為育人之本的校園課堂,如今竟然發現,作弊隊伍“不斷壯大”,幾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

        而作弊者的心態竟也愈加“坦然”,且作弊手段不斷翻新,作弊工具“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甚至出現了藉此大發橫財的“職業作弊”行業,公然登報大賣廣告,明碼標價。而且 “生意好得出奇”,出現從“槍手代考”到“論文代寫”的“一條龍”式服務。

       “學不在精,作弊則靈;功不在深,偷看就行”的課桌文化,居然堂而皇之地在校園中大行其道,廣泛流行。

        國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由得對今日育人育德的“神聖殿堂”,投以狐疑的眼光:到底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隊伍中,貨真價實的有幾許?

        為了遏止日益猖獗的考試作弊之風,各地教育部門也著實動了不少腦筋。如東北大學專門研製出一種移動通信干擾器,用以干擾瀰漫于考場上空的手機信號。湖北省武 漢理工大學等四所院校的考場中,安裝了近200台屏蔽儀,以擾亂考生利用通訊工具傳遞考試信息。教育部則于去年史無前例地下發通知,要求參加高考的所有考 生,都要簽訂考試“誠信協議書”,否則不准參加考試。

       “天之驕子”們的“誠信危機”,還包括了論文剽竊、作業抄襲、買假證書、編造虛假簡歷、拖欠甚至不還助學貸款等等。可說是層出不窮,花樣繁多。

       無怪乎許多大學紛紛開展“誠信教育”。北京9所高校,于去年10月聯名開始為期一年的“誠信我為先”活動,試圖通過轟轟烈烈地誠信漫畫大賽、誠信辯論賽、誠信主題電影巡迴演出等,彌補今日大學生的“誠信缺失”。

       其實,“誠信”的喪失,並非始于走進高校。今日的中小學校園,也面臨同樣的嚴重問題。《中國青年報》去年的一項調查表明,高達49.7%的小學生和高達79.9%的中學生,承認自己說過假話。大學生中承認自己說過謊,則高達99.52%。

        為此,去年3月,教育部火急火燎地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誠信意識,建立學生誠信紀錄評估表,同時確定每年9月,為全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期待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誠信美德。

誠信崩盤原因何在?

        今日學子們誠信意識如此淡薄,其實正如一滴水珠,折射出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誠信危機。

        據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朱雲林教授的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家庭教育、學校環境、整個社會環境,與誠信問題有關。

        中國當前的家庭教育,偏重于“智育”,只要得高分,進名校,其它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包括誠信在內。

        許多家長只重視子女的學習成績,對子女平時的不誠實行為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的甚至還起了教唆的作用。許多家長本身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誠信缺失”,也有聲無聲地對子女產生著示範作用。

       而今日許多學校的教育環境也同樣令人擔憂。且不說許多學校在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大興土木、大擴校園的同時,教育輔導質量漸次下降,許多教育工作者本身,本當 為人師表,卻也同樣誠信破產,比如抄襲剽竊學術文章,或是他人捉刀,甚而買賣書號、虛假鑒定、徇私關照、項目壟斷等。

       “上樑不正下樑歪”,讓學生們有樣學 樣,潛移默化。去年《文匯報》披露了一則很搞笑的新聞:湖南省某學校的“模範教育示範班”,老師在外來教員觀摩其上課之前,預先要求學生一律舉手作踴躍發 言狀:會答題的舉左手,不會答的舉右手!

        社會大環境更是最直接、最深刻地影響著學子們的誠信觀念。在“人人向錢看”、“不擇手段,只求致富”的今天,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腐敗現象孳生蔓延,到社會關係中人際交往感情淡漠,誠信的缺失、互相信任的缺乏,使人們對傳統的道德觀念和誠信原則,產生了動搖和懷疑。

        那些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的人,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甚至受到排擠、孤立、打擊報復等。而失信者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反而被認為“聰明有能耐”。出現了“不說謊話辦不成大事”的潮流。

        對此,北京大學的丁元竹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信用可能是時下我國國民最缺乏的一種道德資源,這是許多學者和社會各界的共識。”

立志“誠信”有心無力

        一個矛盾的現象是,絕大多數的大學生呼喚誠信,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時,誠信卻只能靠邊站。海南省瓊州大學在一份面向全省10所高校學生的調查問卷中發 現,81.1%的學生認為,誠信在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但被問及有否考試作弊時,33%的學生承認有作弊行為,50%以上的學生認為作弊雖不 可取,但卻可以理解,20%的學生甚至認為是正常現象。

        而對“如何看待求職簡歷中的摻假現象”時,僅有23.1%的學生認為那是不誠信。當被問到是否會歸還銀行的助學貸款時,居然有20%的學生表示“能拖就拖”、“到時候再看”,對自己在“還貸保證書”上信誓旦旦的簽名完全罔顧。

       在被問及“如果建設信用体系需要從你做起,而你會因此受到一些損失,你將如何”時,超過50%的學生選擇先確保自身利益不能受損,表現出了典型的“葉公好 龍”:誠信很好,很重要,但若用到自己身上時,對不起,那就算了,我得先顧自身利益。嗚呼,“社會棟樑”們尚且如此認知,又如何要求一般百姓大眾呢?

“誠信”失落如何得回?

        今天國人可說是充分嚐到了誠信失落的危害。當假藥、假酒、假食品、甚至假嬰兒奶粉,對生命、財產產生了直接的危害,帶來了血的教訓時,人們開始發現“誠信喪失”的破壞力,遠比想像的要大。于是,全民一致“呼喚誠信”。

        然而實際情形似乎是每況愈下。一個頗有些“黑色幽默”的笑話說,一位企業的老總因為在爾虞我詐的商場混慣了,居然連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自己的右手。端一碗熱 湯時,左手想,我得自己端住,別指望右手,而右手也作如是想。結果害得老總多花了一倍的勁兒,用兩隻手去端住那隻小小的湯碗。

       事實上,“誠信危機”的真正根源,在于一個信仰的缺失。當人們將絕對真理棄如敝屐,認為一切都是“相對”時,如何指望有真正的“誠信”呢?

       唯有人們相信有一個不虛謊、不改變的絕對真理時,誠信也才有其必要和價值;唯有人們認定存在著一位真理制定者和終極審判者時,人們才會有真正誠信的表現。

        聖經《林後》5:7-12如是說:“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体與主同住。所以無論是住在身內,離開身外,我們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悅。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但我們在神面前是顯明的,盼望在你們的良心裡也是顯明的。我們不是向你們再舉薦自己,乃是叫你們因我們有可誇之處,好對那憑外貌不憑內心誇口的人,有言可答。”

        這段聖經將“誠信”最基本的元素,說得非常透徹:

       1. 行事為人、真誠守信等一切的根基,是信神並接受祂的真理。

       神是毫無虛謊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沒有轉動的影兒”。故此信祂的也該效法祂,“我們若說是與神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約一》1:6)

       2. 將來有一個末日終極大審判,各人必在基督台前顯出他的一切,赤露敞開,毫無隱藏。神按著祂不變的公義和真理,來施行審判。

       3. 誠信不但是討神喜悅,也是敬畏神、尊重神的表現。因為神是可畏的。祂無所不在,並且照出我們心中的一切意念和隱情。

       4. 誠信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不但顯明在神面前,也同樣會顯明在他人的面前。俗話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可能欺騙一時,但不可能欺騙一世”。

        5. 在“憑外貌不憑內心”的世界上,誠信是最震撼人心的見證。人們看見了心所嚮往,但卻無力去行的美德,就開始會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而一群有信仰的人對此是有答案的。

       唯有我們先回到真實的信仰中,就是神藉著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所顯明的救恩,脫離舊我,我們才能找回失落的誠信。

參考材料
1. 〈信,還是不信〉,〈考驗誠信問題〉,《美中時報》,2004.1.9。
2. 〈教育部:高考生今年起要簽誠信書〉,《新京報》,2004.3.29。
3. 〈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誠信教育〉,《中國新聞網》, 2004.3.26。
4. 〈關注當代大學生誠信危機〉,《中新通訊》,2003.7.8
5. 王熤坤:〈淺論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湖南大學生信息港”,2004.4.4。
6. 尹衛國:〈如何看待大學生誠信“危機”〉,《中國經濟時報》,2004.2.18。
7. 〈助學貸款遭遇誠信缺失〉,《中國教育報》,2004.4.26。
作者來自上海,現為“播種者國際協會”中國事工部負責人。

One response to “呼喚誠信 ──透視當代學子們的“誠信危機”(張路加)”

  1. […] 基督徒如何在職場以誠信為主作見證?   參考文章:《呼喚誠信 ──透視當代學子們的“誠信危機”》 /張路加   “誠信”( integrity)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