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09.23
清泉
温德(Ralph Winter)博士在1974年第一次洛桑会议上,提出“未得之民”(Unreached People),提醒教会:某些地方虽然已经有教会,但尚有完全没有接触福音的群体。教会要向这些“隐藏的人群”宣教。
这一概念,影响了近50年来的宣教研究与宣教行动。包括(但不限于)约书亚计划(Joshua Project)、展望/宣教心视野(Perspectives)、把握时机(Kairos)等相关专案,都在推进“未得之民”宣教行动。
华人教会近年来,也受此概念的影响。最直接的改变,就是从原先关注宣教的地理位置,转向关注族群,进而开始认领族群,派遣宣教士进入异文化族群宣教。
然而,无论是华人教会还是其他族群教会,在关注未得之民时,常常忽略离我们最近的“未得之民”,那就是儿童与青少年。而且,这两个群体,是长期(持续存在,编注)的未得之民。
谁是“未得之民”?
“未得之民”中的“民”,是指族群。按照温德的观点,“未得之民一词,被广泛用来指民族语言性群体。”(意即和族群语言有关。注1)按约书亚计划,未得之民是指基督徒人口低于2%的族群(注2)。洛桑与福音派宣教机构给出的定义是:“一个尚未建立起能向内部的人民传福音的本土化基督徒团体的群体。”(注3)
这样看来,“未得之民”有3个基本特征:1. 有群体文化共性,甚至有自己群体的语言。2. 基督徒比例低。3. 无法自我倍增,需要外部资源。
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都明显具备这3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
儿童与青少年,在城市化、全球化浪潮中,均形成独有的群体文化,甚至群体语言,例如网络火星文。
×第二个特征
无论是否赞同婴儿洗礼,我们都知道,儿童或青少年,不可能成为“全自动”的基督徒。他们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福音。有清楚的认信,才真正成为上帝的儿女。
因此,即便是基督徒的子女,真正信主的比例依然不高。加拿大华福调研华人基督徒家庭的下一代,结果显示,成长于基督徒家庭的孩子,在成人之后:“明确放弃信仰的,占11%;保留信仰但终止教会生活的,占13%;较少归依的占38%;高度参与占38%。”(注4)
另一份对大陆年轻人的调查问卷显示:
“温州地区的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1873名被调查者,结果显示272人信教(各种宗教,编注),占总数的14.5%。……2003年对北京地区部分高校2820名本科生的信仰宗教的情况调查,得出的比例9.2%……在272位信仰者中,信仰佛教137人,占50.2%;信仰基督教82人,占30.1%;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其他教……所占比例分别为4.5%,6.4%,5%,3.8%。”(注5)
从这份调查里可知,温州高校大学生中的基督徒比例为4.4%。
这份调研同样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当代大学生中,只有大约3.1%的人,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开始信教的。高达57.6%的人,信教时间是在初等教育阶段。还有大约18%,发生在小学教育阶段。甚至还有高达21.4%,信教发生在启蒙幼稚教育阶段(注6)。
以这份调查的数据来计算,可得如下这份表格:
信主年龄段 | 信主比例 |
幼儿 | 0.9% |
小学 | 0.8% |
中学 | 2.5% |
大学 | 0.03% |
加拿大和温州,两者分别是海外与大陆基督徒比例相对较高的城市,其下一代的信仰状况都如此之糟,遑论其他城市了。若是全球的儿童、青少年加在一起,其清楚归信基督的比例,必然低于2%。
×第三个特征
由于儿童、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这两个群体注定无法自我倍增。有宣教学者提出“4/14之窗”,意指4-14岁是未得之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提前了,但心理成熟滞后。从华人教会的教牧实践来看,以18岁为年龄界限是合宜的。在18岁之前,皆需要外来资源。
再细分一下,可划分为两个群体:以12周岁为分界线,低于12周岁为“儿童未得之民”,12-18岁是“青少年未得之民”。统一则称之为“未得之下一代”。而且,只要妇产科医院没有关门,这个群体将源源不断、持续发展,算是“长期的未得之民”。
对于教会事工的意义
用“未得之下一代”或“长期的未得之民”来称呼这两个群体,不是为教会的主日学增效,而是要更新传统教会的牧养。
ד主日学校”模式的限制
“主日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下一代牧养”的代名词。然而“主日学”,Sunday School,大多定位为学校,以教导圣经课目为主。用“教导”取代对“未得之民”传福音、门训,这显然有失片面。
教会需要转向全人牧养、全人福音化。在“未得之下一代”中,以福音信息为本,以精心门训为轴,以圣经教导为纬,全人牧养,产生福音性倍增。
×勿只聚焦他民族
传统宣教事工,常聚焦于其他民族,如水族、回族、维族……这当然非常有意义、非常重要。然而,我们不能因之忽略教会日常事工中的“未得之下一代”——这既在身边、亦在天边的“长期的未得之民”。
如果说,他民族是横向、广度的“未得之民”福音工场,那么“未得之下一代”,就是纵深的福音工场。现今欧洲许多教会衰落,除了无力开拓他民族之“未得之民”,更主要的因素,是失去了“未得之下一代”。
×事工策略的提醒
不少教会牧者反映,下一代群体,随着年龄日长,与教会隔阂日深。究其根本,是基督徒家长、教会牧者,甚至下一代事工的领袖,均没有意识到“异文化”的挑战。他们看着长大的孩子,其实有着迥异的思维方式。要想翻转这样的群体,须要有“道成肉身”的宣教策略,“住在他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一位牧者向我报怨,最近请一些青少年吃饭,对方都不理睬。我答:其实你不懂他们的心!试想,哪个青少年愿意跟一个中年大叔坐在一起吃饭?相反地,如果跟他们玩在一起,如 “狼人杀”、飞盘比赛……你会更易融入他们。融入,是“住在他们中间”,然后才能更好地见证基督那充充满满的救恩、真理……
“未得之民”的概念,很好地提醒我们,在开展“下一代”事工时,要看重门训,看重传承,看重倍增,看重领袖的培育。
结语
圣经说:“这代要对那代颂赞你的作为,也要传扬你的大能。”(《诗》145:4)普世宣教,是每一代基督徒的使命。我们参与普世宣教,向外拓展的时候,不要忘记下一代的福音工作。一横一纵,传扬十字架的福音。
注:
1. 温德、葛博西《完成重任——未得之民的挑战》,刊于温德、贺思德编,《展望心视野:策略视野》。展望心视野研习课程中文编译团队编译(新北:橄榄出版有限公司,2016),25。
2. Paul Akim,《宣教并非只在福音未得之民之中》,TGC,2021-08-20。https://www.tgcchinese.org/article/missions-unreached-people-groups#历史背景 。
3. 《宣教领袖对策略性专词的定义》,刊于温德、贺思德编,《展望心视野:策略视野》,展望心视野研习课程中文编译团队编译(新北:橄榄出版有限公司,2016),26。
4. 王健安,《聆听心声》,彭孙伟译(世界华人福音事工联络中心-加拿大联区出版,2018),31-32。
5. 陈建勇,应巨林,《温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刊于《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68-72。
6. 同上,69。
作者为教会牧师,牧会且同时宣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