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历史性的救赎 —— 浅谈多元社会中,诠释福音的关键(涌铭)2023.10.0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10.07

涌铭

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

近几⼗年来,⻄⽅社会的多元形态,产⽣了显著的变化。

以美国为例,⼈们原本形容美国是⼀个⼤熔炉(Melting Pot)。意思是说,⽆论哪种⽂化、族群来到美国,最终都会有机地融合在⼀个共同的⽂化价值体系当中。这种⼤熔炉式的融合,是⼀种具有主流价值的多元主义。在⻄⽅,这个主流价值,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基督教价值观。

进⼊21世纪,⼈们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拥有主流价值的多元主义,正在快速演变成⼀种多⽂化主义:各个族群之间,更多体现出⼀种共存的关系。犹太—基督教价值观,这一主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解构。

这样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时至今日,仅从结果来看,当主流价值观的绝对根基被拿走以后,不再有绝对的标准。“宽容”,取代了对错,成为多元社会最高的道德诉求。心理感受,成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标准。这也加速了当代西方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在这种多元的处境下,基督徒,特别是年轻基督徒,应当有意识地学习与价值多元、真理相对的文化对话。并且在对话之后,仍然对福音有完全的信心,成为福音的使者——这或许是当代年轻基督徒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信仰与生活割裂

这样的挑战并不轻松。现今基督徒对福音的诠释(注),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挑战。这种不胜任,表现为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之间的普遍的割裂。而教会诠释出的福音,通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对与文化对话心存抵触、戒备(在许多华人教会,体现出某种独特的“圣洁属灵”文化);要么完全拥抱对话,不知不觉地走向相对主义,稀释了福音。

从历史来看,太过坚持任何⼀端,都会带来局限性和某种后果。

说到诠释福音,在当代福音派教会中,广为接受的是四幕剧式的福音叙事:创造、堕落、救赎、更新。高潮是主耶稣基督的受死复活,人因信主而罪得赦免。

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在这个福音叙事中,有的部分被过度调大音量,有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救赎常常被诠释为个人的得救,主耶稣也仅仅是个人的救主。再加上我们华人特有的宗教文化背景和信仰传统,衍生出一系列对基督信仰的错误认识,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1、二元对立的属灵观——基督教是个⼈的信仰选择,并⾮普遍的真理。

2、忽视群体的教会观——信福⾳是灵魂得救,拿到天堂“⻔票”。⽣活中的各个层⾯属于私事,与教会⽆关。

3、轻看今世的世界观——世界已全然败坏,应当追求圣洁和与主的关系。世上的事与我毫无关系。

这种诠释,给人极不平衡的感觉。救赎似乎仅仅是2000年前发生的单一事件。以这种方式研读圣经,会在福音的核心叙事中,忽略旧约绝大多数书卷。这种解经,也常常出现局部化、碎片化,在新旧约之间产生断层。

这种去除历史性的对救赎的理解,还给人一种错觉:耶稣似乎在新约突然出现。不同文化族群的历史,无法自然融入到基督救赎的大故事当中。耶稣赦罪、使人得救,显得很突兀。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基督徒信仰与生活割裂。

忽略救赎的历史性

保罗谈到福音时曾说,他定意义不传别的,只传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参《林前》2:1-2)

与此不同的是,现今突出个人性救赎的福音,更多是:只传讲耶稣,并祂钉十字架。 “基督”二字,被忽略了。而这两个字,却深刻体现了上帝工作的历史性、永恒性,显示出上帝宏大叙事的框架。

通过基督,传递出的信息也更为深刻:作为救主,耶稣钉十字架成就了救赎的工作。同时,祂更是那一位从创世之初,直到道成肉身钉十字架,并且将来还要再来的、贯穿历史的基督,上帝的儿子。上帝的整个大故事,聚焦在基督身上,并借着祂完全成就。

“历史性”的救赎,首先体现在福音是在历史性的宏叙事中,完整揭示出来的。福音是超越民族地域、全人类的好消息。整本圣经展开的大故事,揭示出⼈类作为上帝形象承载者的身份,以及在上帝的计划中,全⼈类从起源到终局的历史。

“所知”与“所信”分裂

现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是质疑这个超⾃然的宏叙事,否定基督信仰所宣扬的权威,和整个宏叙事展开的、耶稣基督的救赎计画。在如此处境下,教会在诠释福音时,多绎式的教义,过于对圣经作为上帝整个宏大叙事的把握。

在面对福音时,仅仅着重教义的教导而忽略福音的宏叙事特征,并不利于人真正认识这一位具有位格的上帝。在这种福音诠释下成长的基督徒,也常常表现出“脑袋很大,却活不出来”的窘境。因此,我们需要把人放在上帝宏叙事的框架下,诠释历史性救赎的福音,使人们去认识并不断经历这位位格化的上帝。

具体来说,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基督信仰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关系和经历中,认识上帝的性情、带领和保守等。忽视历史性的救赎来诠释福音,很可能带来“所知”与“所信”的分裂。这体现在当今多元社会中,教会对大使命中“门徒”的理解,与初代教会大相迥异。

当代门徒深受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大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比较注重神学的教导、资讯和知识的传递。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学生对于老师的为人,常常缺乏了解。据报导,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后,员警抓到一批蒙面暴徒。他们惊讶地发现,其中好几位是小学老师!

这就是典型的所知与所信分裂的例子。这种知与信的分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会塑造门徒的方式。

在初代教会,门徒与主耶稣吃住都在一起。门徒不仅接受主耶稣言语的教导,更在日常耳濡目染中,看到祂言行一致的榜样。这种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门徒塑造模式,会带来门徒生命深刻的翻转,真正体现福音在历史性救赎中的大能。在诠释福音时,我们需要把这一理念,有意识地应用到实践之中。

扎根在历史事实上

基督信仰的历史性,也需要在诠释福音中体现出来。

正如英国资深宣教士、神学家纽毕真在《多元主义社会中的福音》所言:真实有两种,一种是道理为真,一种是故事为真。很多宗教,道理或有真的,脱离了事件、故事,道理仍然成立。而与这些宗教显著不同的是,基督信仰是基于历史事实。是故事为真的信仰。它所宣扬的道理,深深扎根在对应的故事,也就是历史事实之中。

圣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高潮,是上帝儿子道成肉身、受死和复活。假如这一切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讲道理而编出来的故事,那么整个基督教就会瞬间坍塌。如果这个故事属实,那么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故事,对全人类历史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这种历史性当中,圣经展开的宏叙事让我们知道,上帝的国度,如今借着教会,仍在展开在今天这种价值多元、真理相对的环境当中。这一进路,可以回应前文提出的挑战,即与多元文化对话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对福音完全有信心,并成为福音的使者。

按历史性救赎诠释福音

简单总结,在诠释福音的具体实践当中,历史性的救赎,大致可以展开为如下3点:

1、福⾳本质上不仅包含⼀套教义,更是⼀部普世的、宇宙的简史。也是⼀部从⼀⼈到⼀族、⼀族到⼀国、再到地上万国的通史。诠释福⾳,就是邀请⼈进⼊这个⼤故事当中,藉耶稣基督恢复⾃⼰真正的身份,并重新认识⼈类历史和宇宙史。

当代多元⽂化讲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故事。在这种背景下,教会诠释福⾳时,应当避免使用单纯教义的理性教导,而是在“教义”与“福音的叙事性”之间找到平衡。特别要注重其宏叙事的特征,避免出现简化的或碎片化的福⾳。

2、在多元社会中,个体很难抵御文化的影响而不随波逐流。福⾳最有效的诠释主体,是信徒的群体⽣活。因此,教会的任务,不仅是赢得个⼈成为⻔徒,其受托之道更是关乎上帝的国度,和在万⺠中的统治。

教会是众家之家。重新寻回教会的群体性追求,首先需要重视家庭作为敬拜整体的建造。Barna Research的调研报告“Guiding Children: To Discover the Bible, Navigate Technology & Follow Jesus”也印证,这是而今基督信仰在主日学之外扎根,以及跨代传承的关键所在。

3. 福⾳的公共属性,也要求教会在诠释福⾳时,引⼊⼀个重要考量:使福⾳成为会众看待和理解现实的⽅式,即形成⼀种圣经世界观。具体来说,教会应当有意识地在实际处境中认识⽂化、与⽂化对话,进⽽在⽂化中建构神学、诠释福⾳。

在多元社会下,这种按照历史性救赎所诠释的福音,将有助于弥合基督徒信仰与生活之间的割裂,培养知行合一的门徒,进而建立信仰健康传承的教会。

注:本文的“诠释福音”,泛指广义上传福音、训练⻔徒、教会建造等的全过程。

作者为化工博士,曾任研发工程师,现全职传道。并为YG4J(Young Generation For Jesus)影音事工共同创办人,主要服事Z世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