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歷史性的救贖 —— 淺談多元社會中,詮釋福音的關鍵(湧銘)2023.10.07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10.07

湧銘

多元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

近幾⼗年來,⻄⽅社會的多元形態,產⽣了顯著的變化。

以美國為例,⼈們原本形容美國是⼀個⼤熔爐(Melting Pot)。意思是說,⽆論哪種⽂化、族群來到美國,最終都會有機地融合在⼀個共同的⽂化價值體系當中。這種⼤熔爐式的融合,是⼀種具有主流價值的多元主義。在⻄⽅,這個主流價值,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基督教價值觀。

進⼊21世紀,⼈們卻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這種擁有主流價值的多元主義,正在快速演變成⼀種多⽂化主義:各個族群之間,更多體現出⼀種共存的關係。猶太—基督教價值觀,這一主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解構。

這樣的演變,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時至今日,僅從結果來看,當主流價值觀的絕對根基被拿走以後,不再有絕對的標準。“寬容”,取代了對錯,成為多元社會最高的道德訴求。心理感受,成為了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標準。這也加速了當代西方人的身份認同危機。

在這種多元的處境下,基督徒,特別是年輕基督徒,應當有意識地學習與價值多元、真理相對的文化對話。並且在對話之後,仍然對福音有完全的信心,成為福音的使者——這或許是當代年輕基督徒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信仰與生活割裂

這樣的挑戰並不輕鬆。現今基督徒對福音的詮釋(註),不能很好地勝任這一挑戰。這種不勝任,表現為基督徒的信仰與生活之間的普遍的割裂。而教會詮釋出的福音,通常表現為兩種傾向:要麼對與文化對話心存抵觸、戒備(在許多華人教會,體現出某種獨特的“聖潔屬靈”文化);要麼完全擁抱對話,不知不覺地走向相對主義,稀釋了福音。

從歷史來看,太過堅持任何⼀端,都會帶來局限性和某種後果。

說到詮釋福音,在當代福音派教會中,廣為接受的是四幕劇式的福音敘事:創造、墮落、救贖、更新。高潮是主耶穌基督的受死復活,人因信主而罪得赦免。

然而,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在這個福音敘事中,有的部分被過度調大音量,有的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救贖常常被詮釋為個人的得救,主耶穌也僅僅是個人的救主。再加上我們華人特有的宗教文化背景和信仰傳統,衍生出一系列對基督信仰的錯誤認識,集中體現在三方面:

1、二元對立的屬靈觀——基督教是個⼈的信仰選擇,並⾮普遍的真理。

2、忽視群體的教會觀——信福⾳是靈魂得救,拿到天堂“⻔票”。⽣活中的各個層⾯屬於私事,與教會⽆關。

3、輕看今世的世界觀——世界已全然敗壞,應當追求聖潔和與主的關係。世上的事與我毫無關係。

這種詮釋,給人極不平衡的感覺。救贖似乎僅僅是2000年前發生的單一事件。以這種方式研讀聖經,會在福音的核心敘事中,忽略舊約絕大多數書卷。這種解經,也常常出現局部化、碎片化,在新舊約之間產生斷層。

這種去除歷史性的對救贖的理解,還給人一種錯覺:耶穌似乎在新約突然出現。不同文化族群的歷史,無法自然融入到基督救贖的大故事當中。耶穌赦罪、使人得救,顯得很突兀。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許多基督徒信仰與生活割裂。

忽略救贖的歷史性

保羅談到福音時曾說,他定意義不傳別的,只傳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參《林前》2:1-2)

與此不同的是,現今突出個人性救贖的福音,更多是:只傳講耶穌,並祂釘十字架。 “基督”二字,被忽略了。而這兩個字,卻深刻體現了上帝工作的歷史性、永恆性,顯示出上帝宏大敘事的框架。

通過基督,傳遞出的信息也更為深刻:作為救主,耶穌釘十字架成就了救贖的工作。同時,祂更是那一位從創世之初,直到道成肉身釘十字架,並且將來還要再來的、貫穿歷史的基督,上帝的兒子。上帝的整個大故事,聚焦在基督身上,並藉著祂完全成就。

“歷史性”的救贖,首先體現在福音是在歷史性的宏敘事中,完整揭示出來的。福音是超越民族地域、全人類的好消息。整本聖經展開的大故事,揭示出⼈類作為上帝形象承載者的身份,以及在上帝的計劃中,全⼈類從起源到終局的歷史。

“所知”與“所信”分裂

現代多元文化主義的核⼼,是質疑這個超⾃然的宏敘事,否定基督信仰所宣揚的權威,和整個宏敘事展開的、耶穌基督的救贖計畫。在如此處境下,教會在詮釋福音時,多繹式的教義,過於對聖經作為上帝整個宏大敘事的把握。

在面對福音時,僅僅著重教義的教導而忽略福音的宏敘事特徵,並不利於人真正認識這一位具有位格的上帝。在這種福音詮釋下成長的基督徒,也常常表現出“腦袋很大,卻活不出來”的窘境。因此,我們需要把人放在上帝宏敘事的框架下,詮釋歷史性救贖的福音,使人們去認識並不斷經歷這位位格化的上帝。

具體來說,我們不僅需要瞭解基督信仰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關係和經歷中,認識上帝的性情、帶領和保守等。忽視歷史性的救贖來詮釋福音,很可能帶來“所知”與“所信”的分裂。這體現在當今多元社會中,教會對大使命中“門徒”的理解,與初代教會大相迥異。

當代門徒深受希臘哲學一脈相承的大學教育模式的影響,比較注重神學的教導、資訊和知識的傳遞。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往往更注重知識的傳遞,學生對於老師的為人,常常缺乏瞭解。據報導,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後,員警抓到一批蒙面暴徒。他們驚訝地發現,其中好幾位是小學老師!

這就是典型的所知與所信分裂的例子。這種知與信的分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會塑造門徒的方式。

在初代教會,門徒與主耶穌吃住都在一起。門徒不僅接受主耶穌言語的教導,更在日常耳濡目染中,看到祂言行一致的榜樣。這種言傳身教,知行合一的門徒塑造模式,會帶來門徒生命深刻的翻轉,真正體現福音在歷史性救贖中的大能。在詮釋福音時,我們需要把這一理念,有意識地應用到實踐之中。

紮根在歷史事實上

基督信仰的歷史性,也需要在詮釋福音中體現出來。

正如英國資深宣教士、神學家紐畢真在《多元主義社會中的福音》所言:真實有兩種,一種是道理為真,一種是故事為真。很多宗教,道理或有真的,脫離了事件、故事,道理仍然成立。而與這些宗教顯著不同的是,基督信仰是基於歷史事實。是故事為真的信仰。它所宣揚的道理,深深紮根在對應的故事,也就是歷史事實之中。

聖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所講述的故事。這個故事的高潮,是上帝兒子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假如這一切不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而是為了講道理而編出來的故事,那麼整個基督教就會瞬間坍塌。如果這個故事屬實,那麼它就是獨一無二的故事,對全人類歷史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這種歷史性當中,聖經展開的宏敘事讓我們知道,上帝的國度,如今藉著教會,仍在展開在今天這種價值多元、真理相對的環境當中。這一進路,可以回應前文提出的挑戰,即與多元文化對話之後,我們仍然可以對福音完全有信心,並成為福音的使者。

按歷史性救贖詮釋福音

簡單總結,在詮釋福音的具體實踐當中,歷史性的救贖,大致可以展開為如下3點:

1、福⾳本質上不僅包含⼀套教義,更是⼀部普世的、宇宙的簡史。也是⼀部從⼀⼈到⼀族、⼀族到⼀國、再到地上萬國的通史。詮釋福⾳,就是邀請⼈進⼊這個⼤故事當中,藉耶穌基督恢復⾃⼰真正的身份,並重新認識⼈類歷史和宇宙史。

當代多元⽂化講述了許多截然不同的故事。在這種背景下,教會詮釋福⾳時,應當避免使用單純教義的理性教導,而是在“教義”與“福音的敘事性”之間找到平衡。特別要注重其宏敘事的特徵,避免出現簡化的或碎片化的福⾳。

2、在多元社會中,個體很難抵禦文化的影響而不隨波逐流。福⾳最有效的詮釋主體,是信徒的群體⽣活。因此,教會的任務,不僅是贏得個⼈成為⻔徒,其受託之道更是關乎上帝的國度,和在萬⺠中的統治。

教會是眾家之家。重新尋回教會的群體性追求,首先需要重視家庭作為敬拜整體的建造。Barna Research的調研報告“Guiding Children: To Discover the Bible, Navigate Technology & Follow Jesus”也印證,這是而今基督信仰在主日學之外紮根,以及跨代傳承的關鍵所在。

3. 福⾳的公共屬性,也要求教會在詮釋福⾳時,引⼊⼀個重要考量:使福⾳成為會眾看待和理解現實的⽅式,即形成⼀種聖經世界觀。具體來說,教會應當有意識地在實際處境中認識⽂化、與⽂化對話,進⽽在⽂化中建構神學、詮釋福⾳。

在多元社會下,這種按照歷史性救贖所詮釋的福音,將有助於彌合基督徒信仰與生活之間的割裂,培養知行合一的門徒,進而建立信仰健康傳承的教會。

註:本文的“詮釋福音”,泛指廣義上傳福音、訓練⻔徒、教會建造等的全過程。

作者為化工博士,曾任研發工程師,現全職傳道。並為YG4J(Young Generation For Jesus)影音事工共同創辦人,主要服事Z世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