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
本文原刊于《举目》17期
一
早就想写点关于卢云的东西了。这些年来,他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命,他是我敬仰的灵性导师。但说起来也好笑,多年前,当我在一本书目录上看过卢云这个名字后,竟然一眼带过。因为 在我的印象中,还没有听说过有一个著名的华人基督教作家名字叫卢云。我们华人的翻译就是厉害,不但把你的书译成中文,连你的姓也得改,归顺到我们的百家姓中。
卢云是老外,名叫Henri J. Nouwen,1932年出生于荷兰,是著名的作家和神学家,心理辅导和灵修学的大师。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加拿大安省神学院。自1986年起,加入加拿大多伦多“黎明之家”,服事那里的弱智人士,直到离世。
六、 七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卢云的书,大概是那本《亲爱的主,牵我手》。读完后很兴奋,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用心灵写就的书。从那以后,凡是翻译成中文的卢云 著作,我见一本,买一本。买重了,送人。有时候,看薄薄的一本书居然七八美金,我会犹豫一两下,但咬咬牙,还是买,就当我少吃两个汉堡包算了,反正我也不 吃汉堡。何况买了后一读再读,没有一本令我后悔。就这样,到现在为止,我的书架上已经有二十四五本卢云的大作了。
读卢云的书,真有相识恨晚的感觉。要是早信主几年,我一定会飞到多伦多去见他,哪怕见他一面,谈一次话,心愿已足。但晚了。他已经于1996年离开了我们。但主啊,我们又知道什么呢?你的计划和安排,是我们无法测度的。
二
在卢云众多的著作中,我最喜欢的著作之一是《心灵爱语》,它由温伟耀增订,马荣德翻译,卓越书楼1997年出版。初版不到四个月,五千本就销售一空。温伟耀 曾经说,“《心灵爱语》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放置一本在家中的‘属灵药箱’”。我同意他的评论。因为我经常使用这个“属灵药箱”。
很难想像,《心灵爱语》的中文副标题竟然会是:“当我陷入灵命低潮的时候”。
但最珍贵的,恰恰是这一个“我”字。因为陷入灵命低潮,且有半年之久的,正是卢云。而他,大名鼎鼎,是灵修学大师。正是在这里,我看到了卢云最可爱的地方: 真诚。他不是板著面孔教训人,而是把自己的伤口坦露在世人的面前,用他自己的软弱带领我们进入各自的软弱之中,让我们一同接受上帝的医治。
这样,《心灵爱语》就既是独白,也是对话,是卢云与上帝的对话,也是卢云与我们的对话,让我们一起向主耶稣基督敞开我们的心。
在灵命陷入低潮时,我们感受最痛苦的,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如此软弱,罪孽深重,会是神的儿女吗?我是神的儿女,为什么这么多的灾难和不幸都降到我头 上?我曾经问过自己,卢云也问过。但他最后固守住了一点:接纳自己的真正身份:“你真正的身分就是神的儿女,这是你必须接纳的身分。当你对此有所肯定,并在其中安妥下来的时候,便能在既使你得着欢愉又令你痛苦的世界里生活。你能够接受临到你身上的称颂和斥责,视之为强化你基本身分的机会,因为那使你自由的 身分,是超越人间一切称颂和斥责的。你属于神,并且以神儿女的身分被差派到世界当中。”(第116页)
我是神的儿女,天父对我的爱永不改变,这就是基督徒的立足之地。
灵命陷入低潮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我们陷入痛苦中而无力自拔,不论这痛苦是什么,或来自何方,但那个痛苦的感受是相同的:“那就是当你无法得到最需要的一切时所经验的。那是个空虚的地方,使你强烈地感觉到所思慕的爱并不存在。” 如何面对这痛苦?卢云的建议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说:“你必须进入你感到痛苦的地方,不过,首先要找到新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就是,“你必须开始相信你 空虚的体会并不是最终的经历,在它以外还有一处地方是你可以得着爱的环抱。”这一处新天地就是上帝的爱。“你越是往这个新天地扎下根基,就越有能力哀悼旧 天地里的损失,并且容让那里的痛苦消逝。”(第59页)
但是,即使在低潮之中,我们也难以放弃我们的骄傲,我们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战胜自己。我们常常拒绝承认,在我里面有些地方是自己无能为力的。虽然我们希望医治自己,战胜诱惑,保持自制,但是总无法独立做得到。而每一次越是试图这样做,就越是失望。
如何摆脱困境呢?卢云的建议是:第一步要“直截了当地从容许自己无法自我医治开始吧!为了让上帝医治你,你必须完全地承认自己无能为力……愿意让控制自己生 命的意欲消弭,正显示你在一定程度上的信靠。你越能放弃抓紧权力的坚执,就越能够与那位有力量医治和带领你的神接触。你与这神圣力量的接触越多,就越容易 向自己及其他人承认自我的无能。”(第63页)
进一步的步骤是:你千万不要不断地注视自己,“种子只能够停留在所撇下的土地才有机会成长 起来。假如你不断将种子掘出来,查看它有否生长,那么,它便没可能生出果实来。想像你自己犹如一颗撒在肥沃泥土中的小种子,你所要做的只是停留在那里,并 且相信泥土会供给你一切成长所需。甚至在你不曾察觉的情况下逐渐成长。”(第63页)
忍耐地在“未济”中生活。
正如卢云一样,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某个部分或者几个部分是自己不能完全接纳的,所以在很早的日子,它就已经被撇弃了。在它里面满是畏惧。但是,为了成长,“你必须 将那个被撇弃的部分带回家。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你己经是一个颇令人惧怕的人,而那个满是畏惧的部分不知道能否安全地与你共存。你成长了的自我,需要 学像孩子般–殷慰、温柔、关怀–故此你焦虑的自我能够归回,并感到安全。”只要你变得像个小孩子,它便不会再感到需要在其他地方寄居,并开始视你为它 的家。“哪里你最是人性、最是真我、最是软弱,哪里就是耶稣的居所。引领你满有畏惧的自我回家,便是邀请耶稣回家。”(第87页)
基督徒一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不断地邀请耶稣回家。
三
人际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基督徒的灵性生命。越是走进城市化生活,人与人之间越是疏远,于是,寂寞就成为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宿命。通常,人们总是倾向逃避寂 寞或沉溺于寂寞之中。但卢云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你逃避的时候,你的寂寞并非真的消除了,你只不过暂时将它从你的意识赶走而已。倘若你停留在寂寞之 中,你的感受只会更趋强,最终堕进沮丧里。”
怎么办?卢云认为,这里要作的属灵功夫“并非逃避你的寂寞,亦非任由你自己在其中消沉,而是要寻找它的根源……但当你可以设法确定这些感受是从哪里来,它们将会失去部分控制你的力量。”
这样的探索,“能够引导你发掘自己的美善。你寂寞的痛苦可能源于你最深底的召命。你将会发现你的寂寞是与你要完全为神而活的呼召连系在一起的。故此,你的孤 寂可能是向你揭示你独特恩赐的另一面。只要当你在自己心灵最深处,体会其真实,会发现自己的寂寞不单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更是丰饶的。当初好像只有痛苦的一 切,将会变成一种感觉。虽然痛苦依然,但却为你开拓了一条对神的爱有更深体味的道路。”(第70页)
内心的寂寞驱使我们寻找爱。一方面,自己渴求无限的爱、无尽的关怀、无限的施与;另一方面,当你为了得到爱而帮忙任何向你求助的人。他们要求越多,你便付出越多,直至你发觉自己已经耗尽,被利用,被操纵。
但是,我们必须学习为自己的爱设下界线。你“必须向你自己宣告,你就是你,因此你能够在自己的界线之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在你爱的人面前把它们保留住。真正成熟的爱是需要人先拥有自己,并且在持守自我的情况下彼此施与。”(第36页)
心灵经常呼叫,为什么我付出了爱却没有得到回报?卢云也这么痛苦过。但后来他发现,“每一次你发觉自己希望从所付出的得着回馈,或者因为没有得到什么而感到 失望时,那么你应该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被接纳。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正无条件地被神爱着—-亦即是完全被接纳,你才可能无私地施于。不求回报的付出,正是 信任无条件地爱你的那一位,会供给你一切的需要。这也是相信,你不用保护自己的安全,却可以完全将自己豁出去服事其他人。
信心就是相信你 无条件地付出,也无条件地接受;不过,你所接受的无须是从你向其付出的人那里得来。由你倾注自己的人身上获得完全的接纳,这个期望是危险的。你会很快就感 到自己有某些部分给其他人带走了。如果你无法拥有自己,是没可能对其他人付出自己:而倘若你真的要拥有自己,就惟有当你在无条件的爱之中,已经完全被接纳才有可能。”(第110页)
卢云发现,自己是那么渴求友谊,以致时常在寻觅真正朋友的过程中迷失了。有多少次当他所渴慕的友谊无法实现, 或无法延续下去,他就变得沮丧非常。卢云这样对自己说:“你建立了不少的友谊,是出于渴望得到情爱、肯定,以及情绪上的支持。不过,现在你必须寻找那些能 够在你最核心处(也就是你知道自己深深被爱的地方)与你建立关系的朋友。当你接纳自己被爱的事实,友谊将会逐渐变得有可能。然后你可以与其他人在一起,而 无须占有对方。真正的朋友们,彼此之间能够体会双方内在的感应,知道神的爱就在那里。在那里,灵对灵、心对心说话。”关键就在于:这友谊要从神而来,是神 的恩赐:“没有一份从神而来的恩赐是暂时或偶然的。从神而来的一切都有份于祂永恒的生命。”(第130页)
卢云承认,不受欢迎是他最大的恐惧。在此,人正面对着灵性争战的核心:究竟你准备向那些告诉你,今生你并不受欢迎的黑暗势力屈服投降,还是相信那降临到来,不是为要斥责你,而是要使你从恐惧中得到释放的那一位?
结论很简单:每一刻你都要决定相信那宣告:“我爱你!在你母腹中,我与你联结。”(《诗》139:13)“耶稣对你所说的一切话可以归纳成这样的一句:“要 知道你是受欢迎的”。耶稣赐给你祂与父神最亲密的生命。祂希望你知道祂所知道的一切,作祂所作的一切。祂希望自己的家也是你的家。”
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的感受并不是从神而来的,也不能告诉你真相如何。黑暗之子希望你相信,你的生命是一个错误,并且没有一处是你的家。因此你必须不断揭穿谎言的面具,并且根据以下的真相,思想、说话和行动:你非常非常受欢迎。(第163页)
“神爱我吗?”基督徒在生命的过程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疑问,卢云也是如此。卢云告诫自己、也告诫朋友,在这样的时候,“你必须相信所得的回复必然是肯定的。就 算你经验不到,你也一定要选择那肯定的答案。”“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选择这个坚稳之处,并且在每次失败之后,都要回到它那里去。”(第134页) 这个坚固之处所,就是生命的磐石。
这个不断地返回,就是持续地坚持与神同在,神,就是人的家。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