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拆毁隔断的墙:当子女说你好烦时(萧静馥)2023.10.1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10.18

萧静馥

 

我是一位育有3个80后子女的母亲。当我第一时间给先生看本文主题:“当子女说你好烦时,怎么办?”,他的反应是:“他们没有说你好烦啊!”为了确定这一评语,我特别联系了3个孩子。感谢主,我不是没有“烦”他们,只是他们现在都已经忘了!

 

一门大学问

我不喜欢“烦”孩子,可能是因为我清楚知道被“烦”的感受。

记得自己在上高中时,下课后回到家,已经是傍晚五、六点了。一进家门,母亲就开始问长问短,我当时的感觉正是“好烦”:在外一天,好不容易回到,想放松一下,却还要打起精神,来应付母亲的询问。

我当时也有反思,体会母亲一人在家闷了一整天,见到家人难免想多说一些。可我也想,等自己成年后,一定要出外上班,不做家庭妇女,以免因为缺乏社交而唠叨孩子。

多年后等自己有了孩子,才发觉解决“烦孩子”的方法,不是这么简单。不仅不简单,还是一门大学问。正因为这些经历,在嘱咐自己孩子们超过一次的时候,我也会向他们解释:“以后你们不要抱怨妈妈‘好烦’,我如果说多一遍,是因为我第一次告诉的事情,你们没有做到,我才会再说第二遍。”

对父母说“好烦”,只不过是孩子们很温和的“反叛”行为。

“好烦”的原因不只是因为重复说了一遍又一遍而已,更多的是孩子对说话的内容不能认同、没有兴趣或是有压力感。如果唠叨成习或强烈一些,很可能造成关系的破裂。

两代之间不能有很好的交流,除了因为上面提到的“心情不适”外,有很多时候是因为两方都没有意识到的差距,造成了“墙”——挡住了亲子关系。这些差距可能是来自双方的失误,而不只是责在父母一方。

 

无法控制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其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

上帝创造人类时,定规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过程。有的心理学家观察到,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小学是一个发展阶段,小学进入中学又是另一阶段。青春期带给孩子们,无论是生理、心理或是思想上的变化,都是巨大且是长大成人必经的过程。

如果父母们不按著孩子的成长规律,来改变与他们交流的方式,对青少年仍用对孩童的态度,很快就会碰到孩子的白眼或是当耳边风对待。再加上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脾气、遭遇,成熟期也有早晚之分,如果父母对孩子没有细心的观察及了解,不知不觉就造成了不和谐的交流。

由于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没有成熟到主动并有技巧地和父母沟通, “说好烦”还是相当好的待遇。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突然之间就自以为是成年人了。以他们不成熟的判断力,常常想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父母不可因他们说“烦”,就不闻不问,而是要细心观察他们的朋友群以及所接触的环境等等,间接地了解他们。

记得大儿子高一时,有一天他要与同伴去看电影。出门前我左叮右咛他切不可以去看R级的影片。被我“烦”了几次后,他回头定睛看着我,正经地对我说:“妈咪,我们学校的厕所里就是R级,我们天天都在听R级的讯息。”

我当时目瞪口呆,原来我是这么的无知:孩子们一天至少6小时浸在学校的环境中,我在家里还以为自己控制住了他们的思想环境。

从那时开始,我才意识到,不要一股脑地想“控制”他们的思想,而是要与他们一起来接触外界思想,给他们分析解释世俗与基督信仰世界观的差别,使他们有经历、有自己批判的能力。等到父母不在身旁时,他们才会“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22:6)。

 

为了自己的面子?

婴儿潮世代的父母,在“生存竞争”及“家族为重”的型态中长大。人生目标是靠自己的能力达到事业成功、立足社会,并成为有责任、有信用的人。家中成员则是自己形象的延伸;而孩子的成功或失败,也被视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此外,视亲子关系为理所当然,不需要特别呵护。

80后的孩子们,大多在不愁吃住的小家庭环境中长大,很少意识到需要为未来担心。在小家庭的氛围内,父母的爱相对成为他们主要的爱的来源。如此,50后的父母与80后的孩子相处,在父母长期威吓利诱的督促下,孩子们常把父母出于爱的期盼,看成父母为了满足风光自己面子的手段。这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也造成亲子关系的破裂

而现今80后自己成为父母,他们则相对会产生“过宠”孩子的反作用。

有一次,要儿子做中文学校的功课,他反问我:“你要我学中文,就是因为别人孩子都学中文,你觉得你的孩子不学中文很没面子,对吗?”

虽然被孩子当面反问,我心中不是很舒服,但是静下来想了一下,他讲的多少有点合乎事实。从那次交谈后,我每次要求他们做一些事,都会先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态:“是为了他们好,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从写实到抽象

当以亚裔两代为背景的电影《妈的多重宇宙》得了7项金像奖后,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租来,带着好奇及学习的态度勉强看完。

同辈中,多半说影片内容杂乱一片,往往没看完就关了。对他们而言,除了对影片中移民家庭两代间的冲突及武侠片还能理解外,对混合荒诞小说、喜剧、科幻、奇幻类型的文学手法,感到无法欣赏。这有点像看惯了写实派艺术,突然看到抽象派一般,不知从何欣赏。

而孩子辈的反应,却是恰好相反:痛哭流涕、感同身受,喜欢那种虚幻的景象。

 

不能以“成品”来定夺成功否

虽然我们身处不同时代,成长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欣赏艺术的角度不同,但因为亲情,我们两代仍应尽力尝试从对方的视角,来理解彼此的处境,体谅彼此的有限。更何况,主耶稣已“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

上帝让我们生儿育女,是要我们学习拆毁我们与子女间的墙,这也是我们灵命成长的必经之路。

养育子女没有一成不变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在商场上,有无数的亲子教育书籍,却似乎没有一本是完全适用的。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每一个作父母的学习过程,不能以看“成品”来定夺成功与否。

求主帮助我们知道如何作父母,领受上帝要我们学习的功课,使我们有更成熟的属灵智慧。

 

作者为教育哲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多所神学院,曾任北美华人基督教教育促进会https://naccea.org/)主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