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拆毀隔斷的牆:當子女說你好煩時(蕭靜馥)2023.10.1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10.18

蕭靜馥

 

我是一位育有3個80後子女的母親。當我第一時間給先生看本文主題:“當子女說你好煩時,怎麼辦?”,他的反應是:“他們沒有說你好煩啊!”為了確定這一評語,我特別聯繫了3個孩子。感謝主,我不是沒有“煩”他們,只是他們現在都已經忘了!

 

一門大學問

我不喜歡“煩”孩子,可能是因為我清楚知道被“煩”的感受。

記得自己在上高中時,下課後回到家,已經是傍晚五、六點了。一進家門,母親就開始問長問短,我當時的感覺正是“好煩”:在外一天,好不容易回到,想放鬆一下,卻還要打起精神,來應付母親的詢問。

我當時也有反思,體會母親一人在家悶了一整天,見到家人難免想多說一些。可我也想,等自己成年後,一定要出外上班,不做家庭婦女,以免因為缺乏社交而嘮叨孩子。

多年後等自己有了孩子,才發覺解決“煩孩子”的方法,不是這麼簡單。不僅不簡單,還是一門大學問。正因為這些經歷,在囑咐自己孩子們超過一次的時候,我也會向他們解釋:“以後你們不要抱怨媽媽‘好煩’,我如果說多一遍,是因為我第一次告訴的事情,你們沒有做到,我才會再說第二遍。”

對父母說“好煩”,只不過是孩子們很溫和的“反叛”行為。

“好煩”的原因不只是因為重複說了一遍又一遍而已,更多的是孩子對說話的內容不能認同、沒有興趣或是有壓力感。如果嘮叨成習或強烈一些,很可能造成關係的破裂。

兩代之間不能有很好的交流,除了因為上面提到的“心情不適”外,有很多時候是因爲兩方都沒有意識到的差距,造成了“牆”——擋住了親子關係。這些差距可能是來自雙方的失誤,而不只是責在父母一方。

 

無法控制

孩子每天都在成長,其成長環境也在不斷地改變。

上帝創造人類時,定規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過程。有的心理學家觀察到,孩子從出生到進入小學是一個發展階段,小學進入中學又是另一階段。青春期帶給孩子們,無論是生理、心理或是思想上的變化,都是巨大且是長大成人必經的過程。

如果父母們不按著孩子的成長規律,來改變與他們交流的方式,對青少年仍用對孩童的態度,很快就會碰到孩子的白眼或是當耳邊風對待。再加上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脾氣、遭遇,成熟期也有早晚之分,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細心的觀察及瞭解,不知不覺就造成了不和諧的交流。

由於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沒有成熟到主動並有技巧地和父母溝通, “說好煩”還是相當好的待遇。

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突然之間就自以為是成年人了。以他們不成熟的判斷力,常常想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父母不可因他們說“煩”,就不聞不問,而是要細心觀察他們的朋友群以及所接觸的環境等等,間接地瞭解他們。

記得大兒子高一時,有一天他要與同伴去看電影。出門前我左叮右嚀他切不可以去看R級的影片。被我“煩”了幾次後,他回頭定睛看著我,正經地對我說:“媽咪,我們學校的廁所裡就是R級,我們天天都在聽R級的訊息。”

我當時目瞪口呆,原來我是這麼的無知:孩子們一天至少6小時浸在學校的環境中,我在家裡還以為自己控制住了他們的思想環境。

從那時開始,我才意識到,不要一股腦地想“控制”他們的思想,而是要與他們一起來接觸外界思想,給他們分析解釋世俗與基督信仰世界觀的差別,使他們有經歷、有自己批判的能力。等到父母不在身旁時,他們才會“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為了自己的面子?

嬰兒潮世代的父母,在“生存競爭”及“家族為重”的型態中長大。人生目標是靠自己的能力達到事業成功、立足社會,並成為有責任、有信用的人。家中成員則是自己形象的延伸;而孩子的成功或失敗,也被視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此外,視親子關係為理所當然,不需要特別呵護。

80後的孩子們,大多在不愁吃住的小家庭環境中長大,很少意識到需要為未來擔心。在小家庭的氛圍內,父母的愛相對成為他們主要的愛的來源。如此,50後的父母與80後的孩子相處,在父母長期威嚇利誘的督促下,孩子們常把父母出於愛的期盼,看成父母為了滿足風光自己面子的手段。這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也造成親子關係的破裂

而現今80後自己成為父母,他們則相對會產生“過寵”孩子的反作用。

有一次,要兒子做中文學校的功課,他反問我:“你要我學中文,就是因為別人孩子都學中文,你覺得你的孩子不學中文很沒面子,對嗎?”

雖然被孩子當面反問,我心中不是很舒服,但是靜下來想了一下,他講的多少有點合乎事實。從那次交談後,我每次要求他們做一些事,都會先反省一下自己的心態:“是為了他們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從寫實到抽象

當以亞裔兩代為背景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得了7項金像獎後,我迫不及待地把它租來,帶著好奇及學習的態度勉強看完。

同輩中,多半說影片內容雜亂一片,往往沒看完就關了。對他們而言,除了對影片中移民家庭兩代間的衝突及武俠片還能理解外,對混合荒誕小說、喜劇、科幻、奇幻類型的文學手法,感到無法欣賞。這有點像看慣了寫實派藝術,突然看到抽象派一般,不知從何欣賞。

而孩子輩的反應,卻是恰好相反:痛哭流涕、感同身受,喜歡那種虛幻的景象。

 

不能以“成品”來定奪成功否

雖然我們身處不同時代,成長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欣賞藝術的角度不同,但因為親情,我們兩代仍應盡力嘗試從對方的視角,來理解彼此的處境,體諒彼此的有限。更何況,主耶穌已“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弗》2:14)。

上帝讓我們生兒育女,是要我們學習拆毀我們與子女間的牆,這也是我們靈命成長的必經之路。

養育子女沒有一成不變的做法。這也是為什麼在商場上,有無數的親子教育書籍,卻似乎沒有一本是完全適用的。養育子女的過程,就是每一個作父母的學習過程,不能以看“成品”來定奪成功與否。

求主幫助我們知道如何作父母,領受上帝要我們學習的功課,使我們有更成熟的屬靈智慧。

 

作者為教育哲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多所神學院,曾任北美華人基督教教育促進會https://naccea.org/)主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