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到此一遊”的地方?——觀金像獎影片《流水落花》有感(古墨)2023.11.2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3.11.25

古墨

在一些旅遊景區內,常看到遊人刻的“到此一遊”字樣。這種不文明行為,引人反感。然而誰能想到,竟然還有人把“到此一遊”,寫到別人家中的牆上!電影《流水落花》中,即出現這一幕。不過,不但沒有引觀眾反感和驚訝,反倒讓人會心一笑。

9月15日在國內上映的《流水落花》,以香港的寄養家庭服務為主題,講述13年間,女主天美姨(鄭秀文飾)與7個寄養兒童的故事。鄭秀文也憑天美姨的角色,第7度角逐金像影后,終於如願,獲第41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他們沒有選擇

通過電影名,以及片中多處出現落花落進流水的意象,不難看出導演的用意——“流水”指的是寄養家庭,而“落花”是沒有人照顧的小孩。流水在下面接住這些落花,然後把他們送到更遠的地方生活。

因為過早地經歷了生命的不美好,一些被遺棄的孩子會關閉心門、維持冷漠以求生。他們就如被烈日摧殘過的枯萎小花,不敢再綻放。

第一個寄養在天美家中的孩子叫文森。初來天美的家,文森感到不適,悶聲不語。文森尿床後,天美終於忍不住,有些生氣地說:“要麼不說話,要麼尿床!”丈夫何彬卻在一旁說:“你以為他有選擇嗎?”這話讓天美陷入沉思。

電影告訴人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是短暫的寄養,還是長期的收養,這些送到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以悲劇,開始他們的旅程。他們已經嚐到了世界最破碎的滋味。他們覺得,沒有家人再愛他們,更何況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

在天美家寄養的孩子中,文森是因母親染有毒癮,沒有人照顧他。菁菁是因父母離異,個性孤僻的她,被當作皮球踢來踢去。小花患有兔唇,被家人遺棄。而即將升入大學的仲恒,則是黑人難民遺留下來的孩子。他們是一群沒有選擇權的孩子。

天美嘗試用愛走進孩子們的心。這也是負責寄養的社工莫姑娘一開始便告訴天美的,“要確保將孩子交給有能力和有心的家庭照顧”。 “有心”即意味著需要付出愛。

當天美夫妻願意與孩子一起坐在陽臺吃冰糕,用軟萌的語氣陪孩子說話,給他們過生日,一起外出露營……孩子們的心,便漸漸打開了。

我們回家吧!

唯有拿出真誠與無私的愛,才能建立人與人的連接。這一點,在叛逆的姐弟家希和家朗身上,尤能體現。

剛到天美家,姐姐家希便對弟弟家朗嘟囔:“你以為他們是真對我們好嗎?他們還不是收了錢的!”

有一天,姐姐腦子一熱,要帶弟弟去山裡玩。於是,她假裝天美的聲音,打電話到學校,給弟弟請假。到了山中,卻因暴雨,姐弟倆被困山中。天美夫妻急切地在山中冒雨尋人。好在姐弟倆平安無事。

當姐弟倆為此事感到愧疚時,天美卻說:“沒事就好,我們回家吧!”一句“我們回家吧”,不免讓人鼻子一酸。讓孩子有家可回,就是給孩子成長和改變的機會。

最讓人感動的地方,便是姐弟倆在天美家寫下“到此一遊”。只有讓人感覺美好且難忘的地方,才會讓人忍不住刻下“到此一遊”。沒人會在令人難受、沒有美好體驗的地方,留下這幾個字作為紀念。

姐弟倆之所以在天美家的牆壁上,寫下“家朗家希到此一遊”,是因為他們在這個地方,得到了美好和愛,原本困在黑暗、憂傷中的受傷的靈魂,被愛滋養,漸漸發光。天美家成了祝福之家。

美好的寄養家庭如同“流水”,接住這些凋零的“落花”,承載和包容這它們,流向遠方。孩子們在生命中遭遇種種坍塌後,得到了愛的扶持,他們才可能健康長大,開啟新的生活。

關心最微小的人

無論是寄養,還是收養,都是基督徒繞不開的話題。儘管許多國家沒有可靠的收養記錄,但聯合國報告稱,每年約有26萬例國內和國際收養。美國每年收養12.7萬多名兒童,佔全世界收養總數的近一半(註1)。

這意味著,美國人一直承擔著收養和寄養兒童的重任。而且,眾所周知,收養者有很高的比例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自願把來自上帝的愛,給予這些需要愛和家庭的孩童。

JT•奧爾森(JT Olson)和薩拉•奧爾森(Sara Olson),是一對美國夫婦。他們有4個孩子。當上帝感動他們領養孩子的時候,他們收養了來自中國孤兒院的女嬰。他們給女嬰起名為Grace,意思是“恩典”。

他們把小恩典帶回美國的家。然而,像許多缺乏關愛的孩子一樣,小恩典有嚴重的發育遲緩問題。雖然她已經18個月大,但仍然不會翻身,不會說話,也不會笑。

在如此艱難的旅程中,帶領奧爾森夫妻走出黑暗低谷的,是最初促使他們收養孩子的原因:上帝是孤兒的父!我們是在回應上帝的愛!

不離不棄的愛,讓小恩典找到了家的感覺。過了一年,奧爾森夫婦注意到,小恩典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後來,52歲的JT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辭去了獵頭公司高管的工作,於2008年創立了幫助孤兒和寡婦的非營利機構“雙手”(Both Hands)——一隻手幫助孤兒,一隻手幫助寡婦。該機構全力以赴地履行《以弗所書》2章10節的使命,通過關心“這些最微小的人”,在全球各地產生影響,包括讓許許多多的孤兒有了家(註2)。

泉源中汲取力量

聖經明確地要求人照顧孤兒。早在以賽亞勸誡猶太人為孤兒謀福利(參《賽》1:17)之前,律法就如此描述了上帝對孤兒的愛:“祂為孤兒寡婦伸張正義。”(《申》10:18)“上帝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上帝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詩》68:5-6)“孤兒在你那裡會得蒙憐憫。”(《何》14:3)

上帝愛孩子。而且,祂不僅僅愛孩子,祂愛我們每一個人——上帝在我們貧窮、孤獨的時候,尋找我們。祂讓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參《約一》3:1;《羅》9:26 )。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接納和愛,激勵著基督徒去關愛孤兒,學著像上帝愛我們那樣去愛他人。

雖然其他的因素,如責任和理想主義,也可以打動我們去幫助困境中的人。然而,當我們自身遭遇困難時,這些因素無法幫助我們走得更遠。就如電影中,天美也想過長期收養孩子,然而遇到攔阻,於是作罷。

可見,我們需要從上帝愛的泉源中汲取力量。就像奧爾森夫婦。這也是有大量基督徒能收養孤兒的原因——上帝的愛,激勵我們去愛。

薩拉·奧爾森說:“如果我們收養孩子只是為了我們自己,或者只是為了拯救一個孤兒,我不確定我們能否挺過來。然而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基督早在我們之前,就走過了我們要走的路。我們的付出,只是反射出祂的愛。我們知道祂的愛會圍繞著我們……即便在最絕望的時刻,上帝的愛會讓我們堅持下去。”(註3)

註:

  1. United Nations, Child Adoption: Trends and Policies(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9), 17.
  2. https://halftimeinstitute.org/2017/09/06/ht-alum-jt-olson-making-an-impact-in-the-lives-of-orphans-and-widows/.
  3. https://halftimeinstitute.org/2017/09/06/ht-alum-jt-olson-making-an-impact-in-the-lives-of-orphans-and-widows/.

作者是大陸傳道人,畢業於音樂學專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