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3.11.25
古墨
在一些旅游景区内,常看到游人刻的“到此一游”字样。这种不文明行为,引人反感。然而谁能想到,竟然还有人把“到此一游”,写到别人家中的墙上!电影《流水落花》中,即出现这一幕。不过,不但没有引观众反感和惊讶,反倒让人会心一笑。
9月15日在国内上映的《流水落花》,以香港的寄养家庭服务为主题,讲述13年间,女主天美姨(郑秀文饰)与7个寄养儿童的故事。郑秀文也凭天美姨的角色,第7度角逐金像影后,终于如愿,获第41届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他们没有选择权
通过电影名,以及片中多处出现落花落进流水的意象,不难看出导演的用意——“流水”指的是寄养家庭,而“落花”是没有人照顾的小孩。流水在下面接住这些落花,然后把他们送到更远的地方生活。
因为过早地经历了生命的不美好,一些被遗弃的孩子会关闭心门、维持冷漠以求生。他们就如被烈日摧残过的枯萎小花,不敢再绽放。
第一个寄养在天美家中的孩子叫文森。初来天美的家,文森感到不适,闷声不语。文森尿床后,天美终于忍不住,有些生气地说:“要么不说话,要么尿床!”丈夫何彬却在一旁说:“你以为他有选择吗?”这话让天美陷入沉思。
电影告诉人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短暂的寄养,还是长期的收养,这些送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以悲剧,开始他们的旅程。他们已经尝到了世界最破碎的滋味。他们觉得,没有家人再爱他们,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在天美家寄养的孩子中,文森是因母亲染有毒瘾,没有人照顾他。菁菁是因父母离异,个性孤僻的她,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小花患有兔唇,被家人遗弃。而即将升入大学的仲恒,则是黑人难民遗留下来的孩子。他们是一群没有选择权的孩子。
天美尝试用爱走进孩子们的心。这也是负责寄养的社工莫姑娘一开始便告诉天美的,“要确保将孩子交给有能力和有心的家庭照顾”。 “有心”即意味着需要付出爱。
当天美夫妻愿意与孩子一起坐在阳台吃冰糕,用软萌的语气陪孩子说话,给他们过生日,一起外出露营……孩子们的心,便渐渐打开了。
我们回家吧!
唯有拿出真诚与无私的爱,才能建立人与人的连接。这一点,在叛逆的姐弟家希和家朗身上,尤能体现。
刚到天美家,姐姐家希便对弟弟家朗嘟囔:“你以为他们是真对我们好吗?他们还不是收了钱的!”
有一天,姐姐脑子一热,要带弟弟去山里玩。于是,她假装天美的声音,打电话到学校,给弟弟请假。到了山中,却因暴雨,姐弟俩被困山中。天美夫妻急切地在山中冒雨寻人。好在姐弟俩平安无事。
当姐弟俩为此事感到愧疚时,天美却说:“没事就好,我们回家吧!”一句“我们回家吧”,不免让人鼻子一酸。让孩子有家可回,就是给孩子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便是姐弟俩在天美家写下“到此一游”。只有让人感觉美好且难忘的地方,才会让人忍不住刻下“到此一游”。没人会在令人难受、没有美好体验的地方,留下这几个字作为纪念。
姐弟俩之所以在天美家的墙壁上,写下“家朗家希到此一游”,是因为他们在这个地方,得到了美好和爱,原本困在黑暗、忧伤中的受伤的灵魂,被爱滋养,渐渐发光。天美家成了祝福之家。
美好的寄养家庭如同“流水”,接住这些凋零的“落花”,承载和包容这它们,流向远方。孩子们在生命中遭遇种种坍塌后,得到了爱的扶持,他们才可能健康长大,开启新的生活。
关心“最微小的人”
无论是寄养,还是收养,都是基督徒绕不开的话题。尽管许多国家没有可靠的收养记录,但联合国报告称,每年约有26万例国内和国际收养。美国每年收养12.7万多名儿童,占全世界收养总数的近一半(注1)。
这意味着,美国人一直承担著收养和寄养儿童的重任。而且,众所周知,收养者有很高的比例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自愿把来自上帝的爱,给予这些需要爱和家庭的孩童。
JT•奥尔森(JT Olson)和萨拉•奥尔森(Sara Olson),是一对美国夫妇。他们有4个孩子。当上帝感动他们领养孩子的时候,他们收养了来自中国孤儿院的女婴。他们给女婴起名为Grace,意思是“恩典”。
他们把小恩典带回美国的家。然而,像许多缺乏关爱的孩子一样,小恩典有严重的发育迟缓问题。虽然她已经18个月大,但仍然不会翻身,不会说话,也不会笑。
在如此艰难的旅程中,带领奥尔森夫妻走出黑暗低谷的,是最初促使他们收养孩子的原因:上帝是孤儿的父!我们是在回应上帝的爱!
不离不弃的爱,让小恩典找到了家的感觉。过了一年,奥尔森夫妇注意到,小恩典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后来,52岁的JT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辞去了猎头公司高管的工作,于2008年创立了帮助孤儿和寡妇的非营利机构“双手”(Both Hands)——一只手帮助孤儿,一只手帮助寡妇。该机构全力以赴地履行《以弗所书》2章10节的使命,通过关心“这些最微小的人”,在全球各地产生影响,包括让许许多多的孤儿有了家(注2)。
从泉源中汲取力量
圣经明确地要求人照顾孤儿。早在以赛亚劝诫犹太人为孤儿谋福利(参《赛》1:17)之前,律法就如此描述了上帝对孤儿的爱:“祂为孤儿寡妇伸张正义。”(《申》10:18)“上帝在祂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上帝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68:5-6)“孤儿在你那里会得蒙怜悯。”(《何》14:3)
上帝爱孩子。而且,祂不仅仅爱孩子,祂爱我们每一个人——上帝在我们贫穷、孤独的时候,寻找我们。祂让我们成为祂的儿女(参《约一》3:1;《罗》9:26 )。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接纳和爱,激励著基督徒去关爱孤儿,学着像上帝爱我们那样去爱他人。
虽然其他的因素,如责任和理想主义,也可以打动我们去帮助困境中的人。然而,当我们自身遭遇困难时,这些因素无法帮助我们走得更远。就如电影中,天美也想过长期收养孩子,然而遇到拦阻,于是作罢。
可见,我们需要从上帝爱的泉源中汲取力量。就像奥尔森夫妇。这也是有大量基督徒能收养孤儿的原因——上帝的爱,激励我们去爱。
萨拉·奥尔森说:“如果我们收养孩子只是为了我们自己,或者只是为了拯救一个孤儿,我不确定我们能否挺过来。然而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基督早在我们之前,就走过了我们要走的路。我们的付出,只是反射出祂的爱。我们知道祂的爱会围绕着我们……即便在最绝望的时刻,上帝的爱会让我们坚持下去。”(注3)
注:
- United Nations, Child Adoption: Trends and Policies(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9), 17.
- https://halftimeinstitute.org/2017/09/06/ht-alum-jt-olson-making-an-impact-in-the-lives-of-orphans-and-widows/.
- https://halftimeinstitute.org/2017/09/06/ht-alum-jt-olson-making-an-impact-in-the-lives-of-orphans-and-widows/.
作者是大陆传道人,毕业于音乐学专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