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对别人的评价靠谱吗?——一场告别布道会引发的思考(赵炳林)2023.12.1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3.12.11

赵炳林

第一印象

上个礼拜,我与职青的一些小伙伴去参加一位老牧师的告别布道会。在聚会当天的两个礼拜前,一位牧师朋友看到我在Facebook上转发布道会的海报,便发了信息给我:“这位牧师这些年的讲道,有太多对自己功劳的描述,离他原来的道太远了,让我对他的评价不像以前。他的聚会我一点也不想去了,我不是否定他,只是他的时代,他服事的方式已经过去了。”

不可否认,这位牧师的坦诚,反应了部分基督徒对于这位老牧师复杂的心情。

布道会那晚,一位同工问我:今晚的聚会,慕道友听得懂吗?我看了一眼教堂的其他地方,瞥到一些年轻人正在低头滑手机,似乎能从他们低头的姿势解读到内心的OS:原来华人教会的最高战力,也不过如此。聚会后回来的路上,我们谈起了这个话题。当时师母的一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她说今天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客观地评价一个人。

人对人的评价,往往和第一印象有关。而西方流行一句话:你永远没有第二次的机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You never have a second chance to make a first impression)(注1)。研究表明,一个人会在七秒到两分钟之间,形成对别人的第一印象(注2)。而我们对别人印象的产生,往往有几个主观和客观因素。

喜好

第一是个人的喜好(personal preference):比方说我是一个没什么幽默感,但是又很渴望成为说话有趣的人。所以当我结识一些比较幽默的弟兄姐妹时,就会自然地产生好感,一见如故。我们会用个人的喜好来作对他人评判的标准。

在圣经中就有这样的一个门徒。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偏见,而且有很严重的地域歧视,所以一听到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字,就一顿负面输出,“拿着散弹枪无差别地扫射”——吐槽直接怼到了耶稣。这位名叫拿但业的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因为在他的印象中,拿撒勒寂寂无名,不仅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而且名声不大好。

然而朋友腓力的邀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拿但业从一开始瞧不起耶稣,到后来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以色列的王。

所以我们看到,当我们用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评判他人,可能拿不准、不牢靠,甚至遇到打脸、剧情翻转的时候。如果我们容易对别人轻易地作出负面评价,或许可以想想拿但业的故事,给我们一些提醒和帮助。

功能价值

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功能价值(functional value):就是我们看人的时候,有一些人可能心里会打算盘,这个人对我来说,有没有用?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片,故事中的一句台词,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让我从小就意识到人心的险恶。当时剧情的反派们完成任务之后,有一个大Boss对自己的手下说:你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你去死吧。

今天我们在建立关系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会考虑时间成本,衡量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对我有没有用——如果这个人可以给我带来巨大的潜在价值,我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无论多忙、多难,都会想和对方见面。如果那个人在听完我慷慨激昂,展望宏图大业之后,没有办法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没有即时地给出舒心的正向回馈,没有给予恰到好处或者有力的认可,可能我就会失望,觉得这个人不尊重我,也就逐渐减少与这个人来往。

尤其今天的世界流行着一个观念:你最常接触的5个朋友的平均值甚至收入,就是你的价值和收入。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然而圣经让我们看到,耶稣最常交往的那些人,往往是社会中的边缘人士。他们没有体面的地位,没有高尚的人格,也没有深厚的学识,但是不妨碍耶稣与他们交往。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耶稣在人际关系中,似乎扮演着王思聪般的角色。王思聪曾经霸气地说:我交朋友,不在乎他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我有钱。

然而耶稣的交往与世俗的功利主义大相径庭,耶稣关怀社会中的病人和罪人,接纳被人瞧不起的税利和妓女。耶稣以怜悯和共情的方式,去看待人性中真实的需要。祂常常扮演给予的角色,将自己的生命倾倒,甚至最后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当我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去看人的时候,我们要想起保罗,他记念主耶稣的那句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参《徒》20:35)

道德品格

第三个评判人的标准是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人容易对于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称兄道弟;对于曾经犯过错误的人,保持距离。基督徒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还容易扮演职场中“严厉的老板”,秉持一朝犯错,永不录用的精神,定期对朋友圈进行筛选。

圣经中的成圣观,常常容易被我们滥用。本来是上帝用来要求我们自己,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倾向于要求别人。从而忘记了耶稣教导的对象,“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指的就是我们,而不是除了我以外的他人。

当我们单单以道德品格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就不允许旁人有明显的性格瑕疵。而这就是许多人对于这位老牧师“又爱又恨”的原因:爱的是,他实在是我信仰的启蒙老师,喂养了我属灵的生命,扩宽了我神学的眼界。“恨”的是,他如果能再谦卑一点就好了,如果他在数算上帝的恩典时,能不让听众误以为他在强调自己的功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牧师,他的成长经历或者上帝所赋予的恩赐,没有使他成为完美的人(我想除了耶稣,世上应该很难找到完美的人)。这位牧师会老、会死,和我们一样。他有骄傲夸口的一面,也和我们一样。

如果,我们坦诚自己生命中有软弱,并且自我给予/认为需要一定反思和成长的空间,我想这份宽容,也应该给予上帝所重用的仆人。无论我们的评价是好是歹,都无法抹杀这位牧者在上帝面前忠心殷勤地献上自己,也无法否定上帝透过他,改变了许许多多基督徒的生命。

内在的尊严

第四个评判人的标准也是我自己所看重的,就是个人内在的尊严(intrinsic dignity):按著上帝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人,与生俱来都有内在的尊严和价值。所以再不好的人,都有人说他们好;再坏的人,生命中都有一些高贵的品格。

在圣经中,耶稣看见一个年轻的财主,虽然他的内心中充满了执念,圣经对他后续的描写也不是特别正面,但是耶稣既看见他,就爱他(参《可》10:21)。耶稣爱他不是因为他有钱;上帝之所以爱世人,是因为我们是祂的儿女,我们的生命是始祖犯罪后上帝恩典的延续。

以人的内在价值来看人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上帝爱世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存在、运用恩赐所取得的成就、今天之所以可以走进教会,都是上帝爱世人无可推诿的见证。

在世上总有一些人喜欢我们,有一些人不喜欢我们。但是上帝爱我们,祂让我们在祂的性情中有份。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保罗所说的,照着上帝所分给我们各人信心的大小,看自己合乎中道。(参《罗》12:3)

今天我们看人容易走极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但人是很复杂的:因有上帝的形象样式,所以不时能展现出人性最光辉荣耀的一面;但是又是受罪影响的败坏个体,以致在罪行上不断创新,刷新认知的底线。

人容易在两者的张力中存在身份危机,不仅时常无法接纳自己,而且很难客观地正视他人。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常常在肯定与否定中盘根交错,并容易在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资讯下,急于作出有限的判断。然而我觉得,基督徒在评价人的时候,需要取一个平衡,使它合乎中道:

当一个人失败时,要在责备中看见上帝在他生命中的恩典,用爱心把他挽回过来。

当一个人成功时,要在肯定中牢记人生命中真实的软弱,常常把荣耀归给上帝。

上帝不是无趣的神,祂创造许许多多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所以盼望我们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可以因着耶稣先爱了我们,如此虽然你和我不一样,但是我依然爱你。这种评价系统的改变,眼中梁木的剔除,其实最大的受益人,可能还是我们自己。

上帝按着我们的本相接纳了我们,今天你我是否可以接纳那不完美,却同样有上帝形象和样式的别人?

注:

1.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8-09248-007.

2. https://www.scienceofpeople.com/first-impressions/.

2 responses to “我对别人的评价靠谱吗?——一场告别布道会引发的思考(赵炳林)2023.12.11”

  1. Wai Wong Lau Avatar
    Wai Wong Lau

    “告别布道会”这五个字本身就是个笑话

  2. 孙吉鸣 Avatar
    孙吉鸣

    我们有什么资格评价他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