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4.02.19
黄奕明
一、人类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出自孔子《礼运大同篇》,描绘的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梦想很难实现。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乐园,是人心中理想情境的投射。
就连世界和平,也不过是人类的奢望。1959年,苏联送给联合国一尊铜制雕像,是一个人正在把刀剑铸成犁头,象征著全世界对裁军与和平的期待。反讽的是,2022年,俄罗斯却肆无忌惮地入侵了乌克兰。而联合国却因常任理事国的一票否决权,让军事冲突无法得到该有的谴责与惩罚!
人类追求的和平,是虚假的和平。堕落的人性,只会导致灾难和死亡!
上图:《让我们铸剑为犁》(Let Us Beat Swords Into Plowshares)是苏联艺术家叶甫根尼•武切季奇(Evgeniy Vuchetich, 1908-1974)创作的青铜雕塑。
而那座苏联所赠送的、约3公尺高之雕像的基座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弥》4:3)。同样的经文,也出现在《以赛亚书》2:2-4。
先知弥迦与先知以赛亚,是同时代的人,很可能是互相引用,或是与《诗篇》中的锡安之歌有关联。圣经学者也莫衷一是。不过,预言中对未来的盼望却是一致的——先知身处的时代,其实是战乱与荒凉,北国被灭,南国也即将被掳。然而因为有上帝的应许,以色列人的盼望不致断绝。
二、圣经对和平国度的应许
1,广大的应许
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祂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祂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祂必在多国的民中施行审判,为远方强盛的国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犂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万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们却永永远远奉耶和华-我们神的名而行。(《弥》4:1-5)
这节经文中,包含了广大的应许。这些应许要一步步地相继实现。以色列人被掳归回后,重建圣殿,应该算实现了一部分。现在在天上的锡安山,也就是指向普世教会,应许又兑现了一大部分。当新耶路撒冷从天而降时,应许才完全成就。
这是先知文学的特色,就是应许的多重应验。先知的视角,彷佛在山头眺望群山,层层迭迭,直到天际。
而“万民都要流归这山”的应许,不要解读为以色列要成为军事强权、万民来朝,而是信仰层面的。
2,万民要流归
我必使瘸腿的为余剩之民,使赶到远方的为强盛之民。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从今直到永远。(《弥》4:7)
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这是以色列人所期待的。他们等候军事与政治的弥赛亚到来,复兴以色列国,重建大卫王朝的尊荣。然而,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对此的理解是,耶和华要在全地作王,锡安山不再是巴勒斯坦的一座山,圣城新耶路撒冷将要从天而降。耶和华的山是隐喻,是祂掌权之处。
“万民都要流归这山”,有人说,这就是千禧年的基督国度,指向《启示录》20章。我个人却倾向于指21-22章的新天新地,是终末的天国。
3,普世的子民
锡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劳,彷佛产难的妇人,因为你必从城里出来,住在田野,到巴比伦去,在那里要蒙解救,在那里耶和华必救赎你脱离仇敌的手。(《弥》4:10)
耶和华必救赎锡安的民。如果从字面上看这段经文,似乎谈的不仅仅是被掳归回,也是谈到以色列建国?
很多人把这解释为1967年的六日战争,它发生在以色列国和毗邻的埃及、叙利亚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从6月5日开始,共进行了6天,结果埃及、约旦和叙利亚联军被以色列彻底打败,是20世纪军事史上最具有压倒性结局的战争之一。
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则是另一次大胜,战后的和平协议,在50年后被哈玛斯恐怖组织打破。
但是促成以色列建国的,是锡安主义。在犹太复国运动发展初期,锡安主义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对19世纪时在欧洲以天主教徒为首的社会中,十分猖獗的反犹太主义的一种回应。
周学信博士指出:
“基督教锡安主义者相信,圣经预言耶稣基督二次降临前,会先在圣地上建立一个犹太王国,而现代以色列国便是这些预言实现的开端,因此基督徒有义务在具体实务上,积极支持犹太人和以色列国。许多基督教锡安主义者将神学上的直观解释,作为支持以色列的政治手段……福音派教会若对巴勒斯坦人的困境视而不见,其政治立场就会受到那份同情与偏见影响。”(注)
其实上帝在今日世界的恩典是:耶和华必救赎祂普世的子民。凡是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不分犹太人、希腊人、巴勒斯坦人、中国人,都是上帝的儿女,是祂普世的子民。我们等候的不是地上的以色列国,而是基督再来时的属天国度!
三、夺不走的属天平安
希腊文和英文中的“和平“,都可以翻译成”平安“。世界上的和平或是平安,都很难得。有的国家,近些年的口号就是和谐社会,但是我们知道,这口号常常是政治或是军事的产物。
罗马帝国强盛的时候,也用Pax Romana“罗马和平“作口号。罗马帝国大修道路,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事实上是便于迅速地派出军队平乱。这有点像现在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成为所谓世界和平的捍卫者。然而这种和谐社会,只是政治、军事上的假像。圣经中的和平,却不是如此,乃是真和平。
1,乃真和平
“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祂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上帝和好了,并且来传和平的福音给你们远处的人,也给那近处的人。”(《弗》2:13-17)
这里的和平,指的是与上帝和好所带来的和睦。十字架上灭冤仇,不只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的冤仇,也是普世人类之间的仇恨,超越了种族、性别、阶级……
据说有人问神学家卡尔•巴特,将来到天堂,真的能与所爱的人重逢吗?而他是这么回答的:“不只所爱的人。”意思就是,你不但会看到所爱的人,也要有心理准备,会遇到你在地上不喜欢的人。
伟大神学家的回答乍听非常刺耳,然而,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一个非常严肃,但没有被好好处理的神学问题——基督教终末论无可回避的,那就是史上第一宗谋杀案。倘若杀人者该隐,和受害者亚伯,在未来的世界重逢,那他们之间必须经过什么样的变化,该隐才不会想躲避亚伯的眼神,亚伯也不会想避该隐?
答案肯定是这样:倘若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爱的世界,那么在现今这个世界转变成未来世界的过程中,该隐和亚伯就必须在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和好。这时候的转变,不能只有死人复活和最后审判,也必须包括人与人最终的和好。
内心深处的平安,是我们与自己的和平。这也是来自主对我们的饶恕,以及我们对别人及自己的饶恕。
2,能否重现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主耶稣在上十字架之前,给门徒留下最宝贵的应许,就是在祂里面有夺不走的属天平安。这个应许的平安,是属天的和平。即使在地上有战争与苦难,因着信仰,我们可以经历不一样的和平。
有一部电影《近距交战》,改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人真事,讲述了1914年,英法联军与德军三方协议,耶诞节休战。片中有一幕很感人:德军的一位歌剧男高音唱起了《平安夜》,英军的牧师吹起了苏格兰风笛男高音拿起圣诞树,走出战壕,高唱《齐来敬拜》……
三方军官决定停战。在此夜,敌对的双方放下枪炮,分享食物,一起喝酒、吃巧克力、聊彼此的家人……在那个圣诞夜,他们不再只效忠各自的国家,而是一同敬拜天国的君王耶稣基督。
这样的圣诞休战,在今天还能否重现?俄罗斯与乌克兰不是同文同种吗?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能和睦同居吗?更别提台海两岸骨肉同胞、血浓于水了!
我们所等候的基督再来,是“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弥》4:1-2)
在那日子, 不再有仇恨凶杀。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 ,中国人与日本人,都要在新天新地中和平相处、同心敬拜,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
注:周学信,《台湾教会与基督教锡安主义(下)》,2019年10月华神院讯。https://wp.ces.org.tw/%e3%80%90%e8%8f%af%e7%a5%9e%e9%99%a2%e8%a8%8a%e3%80%912019%e5%b9%b410%e6%9c%88/ 。
作者现在美国德州休士顿牧养教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