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自己作死嗎?——重審以利米勒(佳明)2024.06.0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6.01

佳明

上帝的懲罰?

千百年來,《路得記》裡的以利米勒,受盡人的冷嘲熱諷。解經家似乎達成了一致的見解:以利米勒帶領全家人去摩押地,是一個錯誤的抉擇,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以致於遭受上帝嚴厲的管教,甚至自己連同兩個兒子都客死他鄉。

對於這樣的解釋,筆者心存疑慮。因為,經文只是將以利米勒的遭遇,平鋪直敘地記載下來,並未加以討論、給出明確評價。也就是說,多數對以利米勒的批評,是缺乏經文根據的。

然而,這些批評卻成為流行的解釋,被大眾接受。為何?是源自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猶太的拉比認為,不幸之事、災禍,都是上帝的審判,是來自上帝的報應。因此有拉比的釋經,把“士師秉政”解為“當士師被審判的時候”,而饑荒就是結果(註1)。這是用源自摩西律法的“報應神學”(註2),進行解經的明顯例子。基督徒也常常用這種神學觀念,為自己或別人的苦難做出解釋。

與之相關聯的看法,是認為人世間一切的哀歎與苦難,都源自這個犯罪、墮落的世界。人對上帝的反叛,是世界混亂不堪的根源。早期教父的著作中經常提到這個觀念,一直到奧古斯丁時期,“罪”成為解釋苦難的主流觀念。(編註)

這些解釋都有合理的地方,適用於大部分情況。然而要注意的是,當具體到某一件事情、某一個人身上時,不可一概而論,否則貽笑大方。

嚴厲的審判?

記得看完馮小剛執導的《1942》後,筆者竟產生了羞愧感。故事背景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到白熱化階段,河南爆發了一場大旱災,已經嚴重到人吃人的地步,慘絕人寰。

電影中的主角老東家,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地主,家財萬貫,有享用不盡的糧食,卻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被迫加入了逃荒的隊伍。

有一位傳教士,在廢墟裡用木頭做了一個十字架,之後就向這群人傳福音。然而,他卻以咄咄逼人的口吻說話:首先,老東家是因為不信主,失去了主的庇佑,所以,兒子被殺,家園被燒,這是罪有應得。其次,之所以逃荒,是因為這群人都是異教徒……

他只說了短短的幾句話,卻讓我徹夜難眠。雖然這部片子明顯醜化、扭曲了基督信仰,但遺憾的是,的確有不少基督徒對苦難的認識,和影片中那位傳教士相似。

猶記2008年,中國汶川發生地震。當時竟有些基督徒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地方偶像盛行,以致於上帝嚴厲的審判臨到他們。這種說法,首先是對受苦之人的漠視,其次是剝奪了上帝對事件的解釋權,最終體現出某些人的自我屬靈優越感——我比你好,所以上帝懲罰你,卻優待我!

這樣的解釋,衍生出不少問題,更麻煩的是,會成為不信之人的絆腳石,加深他們對基督信仰的誤解。

其實,面對苦難,如果跳脫常規的解釋框架,就會有全新的洞見。陳廷忠博士指出,律法明確指出,順服律法者可得祝福、悖逆律法者可望懲罰。(註3)不過,在實際生活中,會發生與這個定律相悖的情況,如義人受苦、惡人反而得福。

聖經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約伯,比如無辜的羔羊主耶穌,比如生來就瞎眼的人(參《約》9:1-3)。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們,你我所經歷的每一件不好的事,不一定與生活中一個特定的罪惡直接相關。聖經來沒有試圖向我們解釋所有事情的背後原因,也沒有試圖向我們解釋,上帝的全能掌管與人的責任、地上的每一件苦難之間的邏輯關係。

全新的眼光

回到《路得記》,我們該如何評價以利米勒所做的選擇呢?

一方面,我們的確看到,以利米勒在人生的緊要關口,被困難驅使,誤判形勢,想當然地以為,避開了苦難就能得享福樂。然而,憑人意想出的解決辦法,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本以為是出路,實際上有可能是絕路,是死路。這是以利米勒的盲區所在。

另一方面,則求上帝更新我們,讓我們不要總以苛刻的態度,對他人的遭遇指指點點,更不要對別人的不幸無動於衷。要感知別人的痛苦,“與哀哭的人同哭”。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這樣說:“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要切記,,這個世界上的人並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註4)不明就裡的責備,不僅不會使對方歸正,還會帶給人深深的傷害!

其實,以利米勒移居摩押地情有可原。他為了生活,為了養活家人,選擇離開所愛的家鄉,這並不是不可饒恕的大罪。反之,今日的基督徒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以利米勒的遭遇。這關涉到我們對人生的理解,對苦難的態度,以及對上帝的認識。

饑荒、搬遷、死亡,這都是人生中會遇見的事,因此,以利米勒的遭遇,並不是一個離我們遙遠的故事。現今的我們也正在經歷類似事情,只不過是不同的形式。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同樣的境遇下,我們會否比以利米勒更明智呢?

多一些聆聽

面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不幸,我們常常不經意間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當事人指指點點。然而,當事情臨到自己,所謂的人間清醒,就會變成當局者迷。原來,自己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人哪,總是無法察覺自己的盲區,總是無法戰勝自己的軟弱,總是無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正如基督徒作家齊宏偉所說:

“人生有時就是一場賭博,一場冒險。事後才知道也許當初會有更好的選擇,但當時,你身處其中,必須選一個,也只能選一個。你從這頭能看到那頭,但從那頭看不到這頭。你困在時空裡,只能推一扇門進去。門背後也許就是懸崖,推開,然後墜落。沒有第二次機會……” (註5

面對人世間無涯的苦難,我們不要急於責問。讓我們少一些惡意揣測,多一些謙卑與聆聽吧!雅各說: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參《雅》4:12)。上帝會對每一個人,做出最權威的評判。因此,我們需要像大衛那樣發出呼籲:“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撒上》24:15)

主耶穌曾以嚴厲的口吻,告訴當事人:“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厲害。”(《約》5:14)。然而主耶穌更為病人帶來醫治與安慰,使人從疾病中得到釋放。

我們的主並不吝嗇於憐憫,因此,以憐憫的心,陪伴受苦的人走出傷痛,這是我們基督徒能盡上的綿薄之力。綿薄之力可以發揮出極大的作用,猶如上帝的火柴,點亮他人的生命。

註:

1. 周永健,《路得記》天道聖經注釋系列,(香港:天道書樓有限公司,2006),32。

2. 即因果報應,認為人所經歷的不幸與災禍,都是因著人違背神的律法而遭遇的上帝的審判。

3. 陳廷忠,《苦痛與智慧:約伯記與生命難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10。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189233

5. 齊宏偉,《與上帝拔河》(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6。

編註:Authur L. Herman,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Indian Though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 1993), 12.

作者90後,神學學士,在教會參與服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