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自己作死吗?——重审以利米勒(佳明)2024.06.0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6.01

佳明

上帝的惩罚?

千百年来,《路得记》里的以利米勒,受尽人的冷嘲热讽。解经家似乎达成了一致的见解:以利米勒带领全家人去摩押地,是一个错误的抉择,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以致于遭受上帝严厉的管教,甚至自己连同两个儿子都客死他乡。

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心存疑虑。因为,经文只是将以利米勒的遭遇,平铺直叙地记载下来,并未加以讨论、给出明确评价。也就是说,多数对以利米勒的批评,是缺乏经文根据的。

然而,这些批评却成为流行的解释,被大众接受。为何?是源自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太的拉比认为,不幸之事、灾祸,都是上帝的审判,是来自上帝的报应。因此有拉比的释经,把“士师秉政”解为“当士师被审判的时候”,而饥荒就是结果(注1)。这是用源自摩西律法的“报应神学”(注2),进行解经的明显例子。基督徒也常常用这种神学观念,为自己或别人的苦难做出解释。

与之相关联的看法,是认为人世间一切的哀叹与苦难,都源自这个犯罪、堕落的世界。人对上帝的反叛,是世界混乱不堪的根源。早期教父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这个观念,一直到奥古斯丁时期,“罪”成为解释苦难的主流观念。(编注)

这些解释都有合理的地方,适用于大部分情况。然而要注意的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身上时,不可一概而论,否则贻笑大方。

严厉的审判?

记得看完冯小刚执导的《1942》后,笔者竟产生了羞愧感。故事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到白热化阶段,河南爆发了一场大旱灾,已经严重到人吃人的地步,惨绝人寰。

电影中的主角老东家,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地主,家财万贯,有享用不尽的粮食,却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被迫加入了逃荒的队伍。

有一位传教士,在废墟里用木头做了一个十字架,之后就向这群人传福音。然而,他却以咄咄逼人的口吻说话:首先,老东家是因为不信主,失去了主的庇佑,所以,儿子被杀,家园被烧,这是罪有应得。其次,之所以逃荒,是因为这群人都是异教徒……

他只说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彻夜难眠。虽然这部片子明显丑化、扭曲了基督信仰,但遗憾的是,的确有不少基督徒对苦难的认识,和影片中那位传教士相似。

犹记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地震。当时竟有些基督徒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地方偶像盛行,以致于上帝严厉的审判临到他们。这种说法,首先是对受苦之人的漠视,其次是剥夺了上帝对事件的解释权,最终体现出某些人的自我属灵优越感——我比你好,所以上帝惩罚你,却优待我!

这样的解释,衍生出不少问题,更麻烦的是,会成为不信之人的绊脚石,加深他们对基督信仰的误解。

其实,面对苦难,如果跳脱常规的解释框架,就会有全新的洞见。陈廷忠博士指出,律法明确指出,顺服律法者可得祝福、悖逆律法者可望惩罚。(注3)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生与这个定律相悖的情况,如义人受苦、恶人反而得福。

圣经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约伯,比如无辜的羔羊主耶稣,比如生来就瞎眼的人(参《约》9:1-3)。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们,你我所经历的每一件不好的事,不一定与生活中一个特定的罪恶直接相关。圣经来没有试图向我们解释所有事情的背后原因,也没有试图向我们解释,上帝的全能掌管与人的责任、地上的每一件苦难之间的逻辑关系。

全新的眼光

回到《路得记》,我们该如何评价以利米勒所做的选择呢?

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以利米勒在人生的紧要关口,被困难驱使,误判形势,想当然地以为,避开了苦难就能得享福乐。然而,凭人意想出的解决办法,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本以为是出路,实际上有可能是绝路,是死路。这是以利米勒的盲区所在。

另一方面,则求上帝更新我们,让我们不要总以苛刻的态度,对他人的遭遇指指点点,更不要对别人的不幸无动于衷。要感知别人的痛苦,“与哀哭的人同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这样说:“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切记,,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注4)不明就里的责备,不仅不会使对方归正,还会带给人深深的伤害!

其实,以利米勒移居摩押地情有可原。他为了生活,为了养活家人,选择离开所爱的家乡,这并不是不可饶恕的大罪。反之,今日的基督徒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以利米勒的遭遇。这关涉到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对苦难的态度,以及对上帝的认识。

饥荒、搬迁、死亡,这都是人生中会遇见的事,因此,以利米勒的遭遇,并不是一个离我们遥远的故事。现今的我们也正在经历类似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形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同样的境遇下,我们会否比以利米勒更明智呢?

多一些聆听

面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我们常常不经意间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当事人指指点点。然而,当事情临到自己,所谓的人间清醒,就会变成当局者迷。原来,自己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人哪,总是无法察觉自己的盲区,总是无法战胜自己的软弱,总是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正如基督徒作家齐宏伟所说:

“人生有时就是一场赌博,一场冒险。事后才知道也许当初会有更好的选择,但当时,你身处其中,必须选一个,也只能选一个。你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但从那头看不到这头。你困在时空里,只能推一扇门进去。门背后也许就是悬崖,推开,然后坠落。没有第二次机会……” (注5

面对人世间无涯的苦难,我们不要急于责问。让我们少一些恶意揣测,多一些谦卑与聆听吧!雅各说: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参《雅》4:12)。上帝会对每一个人,做出最权威的评判。因此,我们需要像大卫那样发出呼吁:“愿耶和华在你我中间施行审判,断定是非,并且鉴察。”(《撒上》24:15)

主耶稣曾以严厉的口吻,告诉当事人:“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约》5:14)。然而主耶稣更为病人带来医治与安慰,使人从疾病中得到释放。

我们的主并不吝啬于怜悯,因此,以怜悯的心,陪伴受苦的人走出伤痛,这是我们基督徒能尽上的绵薄之力。绵薄之力可以发挥出极大的作用,犹如上帝的火柴,点亮他人的生命。

注:

1. 周永健,《路得记》天道圣经注释系列,(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6),32。

2. 即因果报应,认为人所经历的不幸与灾祸,都是因着人违背神的律法而遭遇的上帝的审判。

3. 陈廷忠,《苦痛与智慧:约伯记与生命难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10。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189233

5. 齐宏伟,《与上帝拔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

编注:Authur L. Herman,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Indian Thought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 1993), 12.

作者90后,神学学士,在教会参与服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