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6.19
佳明
谁动了我的乳酪
《谁动了我的乳酪》是一本为人熟知的畅销书。
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一直在寻找 “乳酪”。在这里,“乳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它可以是工作、人际关系、金钱、豪宅、自由、健康、他人的认可或老板的赏识……
对“乳酪”近乎痴狂的追求,源于我们对幸福人生的向往。经过一番努力,历经千辛万苦,这4个主人公总算找到了一大片乳酪,看样子,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乳酪不见了!
主人公们一开始就像发疯的兔子,不停地反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乳酪?”,“没有乳酪的日子该怎么活呀!”但很快,它们就调整心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实际上,《路得记》第一章里所出现的3位女子,都经历了“乳酪”被拿走的痛苦。
后知后觉的拿俄米
命运多舛的拿俄米(参《得》1:6-7),在她的前半生,接连失去生命中的依靠:丈夫与儿子,都过早离开了人世。
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满目疮痍,只剩下3个寡妇相依为命。此时此刻,她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摆在眼前的,是艰难的生存压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她们当作何选择?她们的人生还有指望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着道路艰难而埋怨上帝,会因为计较损失而怪罪上帝,会因着不理解而远离上帝。因此,在屡受挫后,人一般会愈加败坏。而难得的是,拿俄米总算后知后觉,在听到耶和华眷顾自己百姓的好消息后(参《得》1:6-7),毅然选择归回伯利恒。
作家柳青在《创业史》第15章写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我发现,这段曾被自己奉为经典的话,虽然道出了人生真相,但很遗憾,还不太完整。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对于“人生抉择”这一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会承认自己的软弱。人的有限,就体现在,自以为已经最大程度地权衡了利弊,看似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但最终却证明所有的算计都是一场空。我们有可能会在某种境遇中,滥用上帝所给的自由,以致于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往往被称为上帝的管教。实际上,这正是拿俄米省思后的结论。
在《路得记》里,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被拿俄米称为“攻击”之手(参《得》1:13),这是她的主观感受。但比起“管教”,我个人认为,“塑造”一词能更好地说明,上帝在拿俄米身上的作为。
上帝所允许发生的苦难,若是能成为一个人生命中长鸣的警钟,人从中有反省、受警戒,生命得以成长,这便是上帝美妙的塑造,是好的无比!
另一方面,我们依然坚信上帝护理的大能。有一首诗歌这样唱:
总是走过了才知道,主你早已有预备;
总是走过了才明白,凡事皆有上帝安排;
总是走过了才发觉,自己这样的小信;
总是走过了才相信,上帝时刻与我们同在。
在人看来,以利米勒做了错误的选择,铸就了一种“一路向下”的人生;而拿俄米的选择是正确的,收获了美满的结局。
这般“事后诸葛亮”的说辞,经常出现在基督徒对一些事件的谈论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常地把事情归因于人,将焦点放在人的身上和短暂的结果上。但要知道,这是一种“属灵的近视眼”,并且极大程度的忽略了,上帝在人自由选择里所扮演的角色!
的确,以利米勒有自己的盲区,而拿俄米也有自己的软弱。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情的发展。但要知道,上帝才是掌管一切的主宰。祂的旨意,不会因着一个人或一个事件,而受到影响。就算是在人看来不好的事情,上帝也可以用来成就祂自己的旨意,像是约瑟被卖到埃及、大卫被扫罗追杀以及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等。
因此,一切企图想要“摇动上帝之手”的做法,不过是人的一厢情愿罢了。人至终还是要降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正如上帝说:“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
中途放弃的俄珥巴
儿子过世后,拿俄米3次劝告自己的儿媳们离开自己回娘家。俄珥巴在第2次劝告的时候,离开了拿俄米。(参《得》1:8-14)
第一次劝告,拿俄米的理由是:回娘家后还可以再嫁他人,未来可期。甚至拿俄米以耶和华的名义,祝福两位儿媳。但这种劝告流露出她自身的挣扎与矛盾:若回归是不好的事情,为何她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若回归是极好的事情,为何她不愿让两位儿媳跟着自己呢?
拿俄米爱自己的儿媳,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方的道路充满著太多不确定,拿俄米劝告的本意,是不忍心儿媳跟着自己吃苦,这是人之常情。但无奈,婆媳情深,拿俄米的好意被拒绝了。3个女人放声而哭,两位儿媳下定决心:“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得》1:10)
拿俄米继续劝告,这次的理由是:跟着我毫无指望。
这种劝告基于以色列人的文化:摩西律法规定,如果一个人死了,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可以娶这寡妇为妻,而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便属于他兄弟的儿子,为了兄弟的名在以色列中不被涂抹(参《申》25:6)。拿俄米认为,自己不可能再生育子女;就算有,也是一个漫长的等待。
这样看起来,拿俄米的说辞合情合理,两位儿媳执意跟着拿俄米的做法,是不理智的。
只是,很多看起来合情合理的事情,却不一定合乎上帝的法则。拿俄米的劝告,既是人间之爱的高尚,又是人间之爱的软弱。高尚,是因为爱成为人的一种品格,在关键时刻会成为自我牺牲、成全他人的动力。软弱,是因为爱成为人的一种软肋,在关键时刻会患得患失、成为感情用事的隐患。
对人的爱,竟然会让人失去对上帝的信心,这是我们在拿俄米生命中发现的现象。在现实面前,属灵让步于属世,道理让步于真理,神意让步于人意。
归根究底,拿俄米的劝告都是出于“为你好”。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所谓的“为你好”,是否真的会为对方带来好处呢?不一定!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我们关系很亲密,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站在我的立场上,处处为我考虑,想要为我打抱不平,这看似很爱我,实际上,有可能在害我!
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因为太爱我,很可能过于体贴我的主观感受,以致于不体贴上帝的意思。正如彼得听到耶稣说自己要上十字架后,就脱口而出:这事万不能临到你。但主耶稣很清醒,立马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23)
拿俄米权衡利弊,想要为自己所爱的人谋一条出路,以短暂的眼光来看并没有什么错。只是,这份爱成为俄珥巴的绊脚石——她听了婆婆的话,选择了离开。这对她的信仰,是一种极大的亏损,使她失去更多认识真神的机会。
心意坚定的路得
但面对同样的处境,路得的选择有所不同。(参《得》1:15-18)
在拿俄米第3次的劝告中,路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定意跟随,无问西东(参《得》1:16-17)。路得既坚决又严肃的告诉拿俄米:我不要回到自己的人民和摩押的神那里去,因为我已经接受你的人民为我的人民,我已接受你的神为我的神。这是路得的信仰告白,她归信了以色列的上帝。
拿俄米的信仰深深地影响了路得。虽然在人看来,拿俄米在10年中从富足变成贫乏,既失败、又倒楣。但她却在失败中遇见了上帝,不考虑颜面,也不忧虑将来,就立刻起行回转。因为她既然知道上帝夺去她的一切,是为了叫她回转,就相信上帝一定会恩待她。
上帝使这个软弱者的见证,在路得的心里生了根。使被上帝拣选的路得,看到了那位又真又活的独一真神。因此,她勇敢地放下了自己的一切,投靠在耶和华以色列的翅膀下(参《得》2:12)。这让我们想到使徒保罗那“将万事当作粪土”的信仰情怀,以及“为要得着基督耶稣为至宝”的信仰追求。
实际上,只有人间的情与爱,是不能让人踏上十字架的道路的,这是俄珥巴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唯有超越人间的情与爱,生发出一颗爱上帝的心,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持续、坚定地跟随下去。这是路得生命中的亮点!
士师时代,在众人寻求大能的勇士来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时,上帝却使用了一个柔弱的女子,从外邦来到以色列,给全民族带来希望。《路得记》,这是旧约圣经中唯一以外邦人为主角的书卷;这是一部由小人物做成大事的传奇;这是一个外邦人蒙恩的传记;这是一部上帝眷顾的历史;这是一盏生命中的明灯。
路得,这是一位由外邦迁入上帝家的摩押女子。她不但孕育了一位伟大的君王大卫(从血缘关系来看,路得是大卫的曾祖母),她的名字还被写进耶稣的家谱,是上帝成全救恩计画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弥赛亚族谱中有外邦的血统,这预告上帝的祝福会临到外邦人。如今看来,这已经应验:外邦人不再是局外人,与犹太人同为神家的人。(参《弗》2:11-13)
不同的结局
3位女子,演绎了一场人生大戏。这场人生大戏,掺杂着苦难与省思、情深与离合、信心与取舍。在相同的挑战下,因着她们对境况的不同判断,导致不同的选择,以至于收获不同的结局。
当的生活发生重大变故,迫使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都可以翻开《路得记》,只要用心品味、思量再三,总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资料:
1. 周永健,《路得记》——天道圣经注释系列,(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06)。
作者90后,神学学士毕业,在教会参与服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