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介:《无以名之的云》–灵修生活二十七式(范学德)

范学德

本文原刊于《举目》14期

         《无以名之的云》(The Unknowing Cloud: An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是台北华神周学信老师的大作。温伟耀说,该书“平实地全面介绍二千年来基督教灵修传统中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周在导论 中引了冯胡格的话:“一个平衡、健康的基督徒生活,应该包含宗教的三个元素,就是知识、历史及神秘的三个层面。因这三个元素间创造性的张力,而产生完整丰 富的基督徒生活。”(注1)周将其综合如下:“用我们的聪明智慧来认识神;通过教会这个体系来服事世人;透过爱戴与敬拜来爱神。”(《无以名之的云》第 27页)

         周学信在本书中简要地介绍了廿七种灵修传统,每种传统都闪耀着来自神的灵性之光。毫无疑问,没有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灵修生活中,全 部继承这些传统,但也绝不当轻蔑或无视这其中任何一个。套用加尔文的话说,蔑视它们,就是蔑视圣灵在历史中的工作。我们该像一个小孩子,走进了百花盛开的 花园,亲手摘下几朵自己喜爱的小花。笔者的评介中想说的也就是:看哪!这美丽的灵性之花。

          1. 安东尼修士(251-356),代表了修道主义的一种传统。属灵的生活是一场与魔鬼的较量,如何战胜魔鬼的试探和攻击呢?安东尼说:“经验使我明白,魔鬼 害怕那些生活良善,祈祷,禁食,温柔,守贫,轻看世上虚名,谦卑,充满怜悯,控制自己脾气的基督徒,魔鬼尤其害怕一颗充满耶稣基督之爱的心。” (第39页)

          2. 修道士伊夫纠斯(344-399),将虚幻的思想,即修道主义认为的“灵魂的最大敌人”,归结为八类:贪食,淫情,贪财,沮丧,发怒,沉闷,虚荣和骄傲。 爱自己则是它们共同的核心。我们若要进到纯净的祷告中,内心就要不为外物所动,要无我,要超越自己的思想,单单地追求神(第46页)。

          3. 丢尼修(500?),是神秘主义灵修传统的代表。他认为有两种神学: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前者强调的是对神的理性认识,后者强调的是直觉,认为神超越了我们全部的美善观念,人的一切词汇和观念都不能完全描述神。人应当用自己的全部心灵在爱中与神相会(第55页)。

          4. 圣本笃(480-547),是西方修道主义之父,他的小书——《修道院生活规则》,极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修道传统。他提出了赢得谦卑的十二个步骤:

          过敬畏神的生活;
爱慕神的旨意胜过自己的意思;
为了爱神的缘故,甘心谦卑地顺服自己在地上的上司;
耐心;
不隐瞒自己的罪;
知足地生活;
承认自己实在是不如别人;
绝不做修道院所没有要求做的事情;
控制自己的舌头;
不轻易大笑;
与别人说话要有节制;
在心里和行为上都谦卑。

          这些步骤至今仍是操练谦卑的最好原则,并且在每一个步骤中,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日常小事来操练(第63页)。

          5. 圣马克西母(580-662),其神学思想的核心是,“神子的道成肉身”,灵修就是不断“圣化”的过程。圣化是在圣灵的引导下,借着爱慕神达成的。爱神之所爱,恶神之所恶,使人的意志不断地被神的意志所同化,从而“与神合一”(第69页)。

          6. 在第五至第八世纪之间,出现了一种深刻影响东方基督徒生命的祷告方式:默念耶稣的名字,称为“耶稣灵祷”。其基本方法是“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养成一种 ‘心心念念在耶稣’ 的习惯”,即随着一个人呼吸的频率或心跳的节奏,不断地重复一句简短的祷告词。其最常使用的就是:“主耶稣基督,求你怜悯我。” (第75页)

          7. 伯尔纳(1090-1153),《关于神的爱》一书,是中世纪灵修作品中最伟大的。他将爱分为四部曲:

        (1):“为自己的缘故自爱”,除非我们爱自己,我们无法爱人,除非神先爱我们,我们不可能爱自己。
(2):“为自己的缘故爱神”,这还是出于利己的缘故(神为我做了什么)而爱神。
(3):“为神的缘故爱神”,被神所吸引,单纯地爱主,而不倦恋自己的好恶。
(4):“为神的缘故自爱”,将自己完全交给神,任由神处置,以神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

        “神的爱不仅是爱的启动器,也是爱的终点站。神自己,成为人类之爱的造端;也是神,赋予人类爱的能力,触发人类爱的动机;祂自己就是可爱之物的本体,但祂付出自己,成为我们爱的对象。” (第84页)

         8. 圣法兰西斯(1181-1126),以操练 “甘于贫穷”而闻名于世。他一方面完全投入到一无所有的贫穷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喜乐自在的心完全信任天父,信任祂必供应生活所需的一切(第95页)。

         9. “强调基督的受苦”,是方济会神学家波拿文士拉(1217-1274)灵修神学的典型基调。他认为“默想的秘诀是,建基于福音书的记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想见当时的场景,邀请读者成为事件中的参入者。”

         这些默想有一种倾向,即高度的集中于耶稣身体受苦的细节,从而唤起默想者切肤之痛的同情。

          他是这样祷告的:“因祂的死,我们这些该死的,才得以存活。因祂的死,天地同声哀泣,坚石也要因心恸而崩裂四散!世人的心啊!如果每逢思念受难羔羊所作的牺 牲,你们竟不会因恐惧而颤惊,你们竟不会因怜悯而动容,你们竟不悔改破碎你的心,你们竟不因这牺牲的爱而柔软你们的心,我只好说:你们的心比石头更加坚 硬。” (第103至104页)

          10. “爱到深处,无动于衷”,这是艾哈特(1260-1328)灵修神学的秘诀。其前提是个“忘”字:忘却对世界的挂念,忘却自己,甚至忘却去思想关于神的意 念,“别无所求:既不求心领神会,也不求博学多问,唯求专一敬虔,幽然沈潜,平静和谐——若有所求,独独渴求深的意念。” (第110至112页)

         11.雷斯博克(1293-1381),提出了属灵生命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忠诚的仆人”。此阶段的人小心地顺服神,服从教会的教导,完成每一个任务,成为一个能服事别人的人。但还没有深入到里面的生命。

         第二:“秘密的朋友”。从注重外在事奉进到内在生命的操练。他卸下对现实世界的眷恋,使内在的生命得以自由,但还没有完全胜过自我中心的辖制。
第三,“隐秘的神的儿女”。自我被拥抱在爱里,溶化在与神合一的关系中(第120至121页)。

          12.《效法基督》的作者金碧士(1380-1471),奉行的一个基本理念:入世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灵修操练。对他而言:默想就是遵照基督的生活模式去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成为基督的“翻版”(第126页)。

          13. 朱丽安(1342-1416)的灵修神学,有两个主题:

         其一,发挥神母性的主题,甚至将其应用到耶稣基督身上,“我们真正的母亲——耶稣,尽其所能的祝福我们,不仅给与我们喜乐,也给与我们永远的生命。故此,祂以爱褓抱我们在祂的怀里。”
其二,神对所有的创造物有无止无尽的爱(第135页)。

          14. 《不知之云》著于十四世纪,作者为匿名者。他认为,在人与神之间,横著一片无法用理性穿透的不知之云。穿越它,必须透过意志,这意志借着爱而得到激励坚 固。“没有人能透过自己的知识完全了解神,因为神并非受造之物。但是,单单借着爱,我们每个人就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抓住神。” (第144页)

         15. 凯瑟琳(1475-1510)灵修的主题是爱。“爱是灵魂的起源,是中途站,也是灵魂的归宿。你不能没有爱而活着,因为无论在这个世界或其它任何地方,爱都是你的生命。”人终其一生所求的,就是爱。

         属灵生命的最大敌人,是“自我之爱”。当人自认为圣洁完美,甚至神是为其所拥有时,自我就成了我的敌人。追求纯全之爱必须放弃自己,不断地倒空自己,让自己被纯全的神之爱所拥有(第154页)。

          16.马丁‧路德(1483-1546),提出了“十字架的灵命观”。基督徒要在受苦和十字架中认识神,因为神选择在十架的羞辱和软弱中启示祂自己,“不认识基督的,就不认识隐藏在受苦中的神” 。

        “十字架的灵命观”的根本点是:“这世界的价值观所看重的,十字架反倒轻看;世界所贬抑的,例如软弱,愚拙,卑下,反而是十字架所重视的。十字架上的软弱,悲苦,无能的容貌,正是神特别选择的标记,用以彰显祂的作为,使我们得以认识祂。” (第162页)

        17. 耶稣会的创办人圣伊纳爵(1491-1556),写下了著名的《属灵操练》。他强调,“神居住在所有的事物之中”,神就在我们每日的平凡生活之中。如果我 们能在人类最平凡的活动中,在人际关系中,在一刹那间,“经历到神,仿佛神就临在你的身边,临在你的心里”,那么每一天都是丰富的一天(第171页)。

          18.圣泰瑞莎(1515-1582)灵修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认识自我。这分三个层面:
首先,“进入自我”。“真理就是存在我们心中的宝藏”。基督徒的目标,就是“要神所要,求神所求”。不求拥有神,但求被神所拥有。

         其次,“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本质上的贫穷,同时也认识自己非常的富有,因为神在我心中。

         最后,“弃绝自己”,向神降服,主动努力地与神同工。“关于你生命的内涵,如果也是一场可以下注的赌具,一边是贫苦,一边是富足,你要下注在哪里?” (第174页)

         19.《心灵暗夜》,是十架约翰(1542-1591)灵修的代表作。他为什么把属灵生命的历程称为“暗夜”呢?理由有三:
一、为了与世界分别,剥净我们对世界的爱恋。
二、与神联合之路,无论就心灵感受还是思维推理,都是一条不可见的信心之路。
三、对于人而言,神就像暗夜。

         灵魂也要经过三个暗夜:
其一是“感官的暗夜”,在此夜会与神无话可说,但要保持住爱心。
其二是“心灵的暗夜”,人的罪行与软弱汇为一体,似乎神离我而去。
其三是“神近似于暗夜”。

        “神”和“人所经验到的神”,是不一样的。对神自己而言,祂是光,祂全然皆是,祂丰富完满;但对人而言,神却是黑暗,一无所是,幻不可知。我们除坚信神的话,别无平安(第191至192页)。

        20. 劳伦斯(1611-1691)的《随时体会神的同在》,是华人基督徒所熟悉的。他的体会是:弃绝一切,除神之外,别无所爱;专一心志,定睛在神的身上;向神举起我们的心,以之为祷告的开始、继续和结束;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第198至202页)。

         21. “彼此承担属灵生命的责任”,这是约翰‧卫斯理(1703-1791),提出的重要的灵修观念。他以小组的方式实践这个观念,让弟兄姐妹在小组内彼此关心,彼此承担他人的担子,彼此认罪(第210至213页)。

         22. 沙雷的圣方济(1567-1622)的座右铭是:“活出耶稣”。他的灵修观的一个主旋律是:关注微小的事情,在做小事中培育三个美德:
(1) 温柔敦厚。含有亲切,温和,优雅和柔顺的意思。
(2) 谦恭自逊。从外在的拒绝为自己的社会阶级、功业彪炳而骄傲,到内在的觉察到,个人的全部拥有都是从神来的,且是不配得的。
(3) 简约自若。让自己的内在生活透明化,揭去自我保护、自我意识的面纱(第222至224页)。

         23. 盖恩夫人(1648-1717),主张“自我弃绝,被动成全主的旨意”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神做工。祷告的精髓是“寂静的祷告”,当灵魂唯一的需求成了无言的期望,那期望就会因此成就(第233页)。

         24. 小德兰(1873-1897)灵修观的一个根基,就是“以爱还爱”。“找到一些微小的方式”表达对主的爱,如一个微笑的注视,一句亲切的话语,做一件卑微的事,善待干扰伤害自己的人,帮助令人厌倦者,等等(第245页)。

         25. 傅高德 (1858-1916),立志“活出耶稣在拿撒勒所活出的生活形态”,提倡以“生活”代替“言语”的传道。他将效法、爱与顺服连结起来, “‘爱’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儿女,他们是:定睛凝视神,效法和顺服。一个人越定睛于神,就越爱神;越效法神,就越爱神;越顺服神,就越爱神。” (第257页)

        26. 摩顿(1915-1968)认为,“静默可以胜过虚幻的假相”,“独处使人克服不自觉地随波逐流” 。他说:“如果没有静默,神就无法听出我们生命的乐章。如果没有休息,神就无法插手我们的工作。”“长夜是我无垠的牧区,静默是我衷心的事奉,贫穷是我慷 慨的施舍,无助是我无言的证道。” (第270-271页)

        27. 卢云(1932-1996)的灵修神学有几个主题:
第一,独处与静默。“蒙召的首要之务是:要有一个内在的空间,在这个内在的空间中,神可以进入,可以教导我们:我们是谁。”
第二,团体生活。团体生活的奥秘是,所有的成员,“都可以像基督的兄弟姐妹,像天父的儿女一样,生活在一起”,宣告“我们是神所爱的儿女”。第三,事奉。事奉就是相信你是神的儿女。事奉的存心是悲怜,与别人同受苦,“在痛苦中休戚与共。” (第280-284页)

         灵修生活这二十七式到底功用如何?只有操练后才知道。

作者原为马列哲学讲师,现住美国伊利诺州,自由传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