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08.31
曲雅各
一語成讖和同室操戈,是中國古代的兩個著名成語。一語成讖,是指一句兇惡的、不吉利的話,竟然不幸言中了。同室操戈,是指自家人持戈相殺,比喻兄弟或同族之間的不睦、內部的爭鬥。用這兩個成語,來形容《士師記》中的耶弗他的經歷也恰如其分。
耶弗他是舊約時代的一位士師,是大能的勇士。他領導以色列百姓,擺脫了亞捫人的奴役。他是上帝使用的拯救者。然而他在後期做的兩件事,很有爭議:一是他在出征前,向耶和華許願,若自己能夠戰勝亞捫人,會以人作為燔祭獻上;另一件事,是與以法蓮人的內戰,殺了42,000個以法蓮人——幾乎殺光了以法蓮的成年男子。
這兩件事,都發生在耶弗他作士師的時代。從中可以看到,當時以色列人的混亂和靈性的敗壞。
一語成讖(《士》11:29-40)
在舊約時代,上帝允許人向上帝許願。 “人若向耶和華許願或起誓,要約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行。”(《民》30:2)
× 全無必要的許願
對耶弗他來說,出征前的許願及起誓是不必要的。因為在他許願以前,上帝的靈已經降在他身上 (參《士》11:29)。這就說明,勝利是有保障的。
在此之前,耶和華的靈降在俄陀聶身上的時候,俄陀聶就戰勝了美索不達米亞王 (參《士》3:10)。同樣,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的時候,基甸也大有能力(參《士》6:34),不斷獲勝。
然而,當上帝的靈已經降臨在耶弗他身上時,耶弗他卻向耶和華許了一個願:上帝若使他戰勝亞捫人,當他平安歸來的時候,第一個從家裡出來迎接他的,不論是誰,就必歸給上帝,獻為燔祭(參《士》11:30-31)。這是他對上帝的承諾,表現出耶弗他為了取得勝利,不惜一切代價的那種狂熱。
事情確實向著耶弗他希望的方面發展。耶和華把亞捫人交在他手中,他徹底擊敗亞捫人,奪了20座城(參《士》11:33)。然而,這樣重大的勝利,卻給他的家庭帶來了悲劇。
當耶弗他凱旋歸來,第一個從家中出來迎接他的,是他為表達心中的喜樂,率先出來迎接父親的女兒。耶弗他慌亂了,顯然他預期的,是僕人或其他人,而非他的獨生女。
和合本的翻譯是很準確的,耶弗他打算獻為祭物的,就是“人”。以人為祭,這是摩西律法明文禁止的,是耶和華“所憎嫌”、“所恨惡”的。(參《申命記》12:31)上帝在這事上的心意,是無庸置疑的。那麼耶弗他為何如此許願呢?
× 為何許願獻上人祭?
首先,耶弗他受到周遭異教文化殘酷暴行的影響,對暴力已經非常無感。世界的暴力進到了他裡面,與他的信仰並存。就如現今,世界對性與金錢的態度,也進到我們心中,與真實信仰並存。因此,保羅諄諄囑咐:“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羅》12:2,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第二,耶弗他不只受到異教道德風俗的影響,也受到異教“以行為討神喜悅”的影響。
以人為祭物,是外邦宗教用來“收買神”的方法。如摩押王見自己無法戰勝以色列聯軍,就把準備接任自己王位的長子,在城牆上獻為燔祭。(參《王下》3:27)耶弗他很可能受到了迦南文化的影響,認為需要在耶和華面前發一個重誓,以討好上帝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上帝只要人獻上自己當作活祭,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以上帝為中心。正如聖經所說:“我以上帝的恩慈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2)
× 真的殺死了女兒?
究竟耶弗他有否將女兒燒死在壇上,獻為燔祭呢?
這一懸念,是人們最關心的。近代的註釋家比較人道,認為耶弗他只是讓女兒終生守獨身,事奉上帝。我也很希望如此!不過,這是聖經本來的意思嗎?
把女性以這種方式獻在上帝的面前,讓她事奉上帝,在舊約時代幾乎沒有。在那男權至上的社會中,以此作為向上帝許願的籌碼,顯得分量不夠。
並且,舊約聖經中,從未有過任何人,不論男女,因為終身不嫁娶就被視作更為聖潔,或被當作“歸耶和華”。祭司和拿細耳人的條例中,也沒有這樣的規定。底波拉和戶勒大都是女先知,但二人都是有夫之婦。
另外,耶弗他的女兒若只是終身不嫁,就不必求父親給她兩個月時間哀哭。如果她要哀哭的話,可以有一輩子的時間去哀哭。
因和合本這句“女兒終身沒有親近男子”,有人因此將獻祭靈意解釋為:“女子終身不婚。”然而準確的譯文應當是:“她是未曾和男人同過房的。”(《士》11:39,原文字典)也就是說,這一段經文所強調的是,在還願之前,她是處女之身。而非強調在還願之後,她還活著。
在女兒哀哭了兩個月以後,耶弗他真的將女兒獻祭了。這是個愚昧的許願,更是個愚昧的還願。上帝一點都不會喜悅,也並不因此得榮耀!
× 不可能明知故犯?
許多人認為,像耶弗他這樣的領袖人物,一定熟知摩西律法。獻人祭是律法明文禁止的,耶弗他不可能明知故犯。
然而分析此事,一定要放在《士師記》的處境裡——當時道德敗壞,是一個非常黑暗的時代:“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17:6)
不僅如此,在面對奴役,抵禦外侮的時候,上帝興起的士師,絕大多數都是有瑕疵的,甚至是劣跡斑斑之人。這樣靈性低落的背景下,做此出格之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做任何判斷,關鍵都是要回到經文,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好惡。
× 悲劇帶來的省思
很顯然的,這個事件教導我們言語要小心。話一旦出口,就無法收回。我們必須跟詩人一樣禱告上帝:“把守我的嘴!”(《詩》141:3)
耶弗他的悲劇,還帶來兩個更深層的功課:
第一,我們通常受文化的影響,比受聖經的影響還要深遠。
特別是我們華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不知不覺就會把迷信的、世俗的東西帶入信仰。耶弗他忽視上帝的話,對他的錯誤,我們一目了然,但其實我們也常犯同樣的錯誤。耶弗他讓我們檢視自己:我有哪些盲點?如果我們真的想知道答案,就會成為經常謙卑讀聖經的人 。
第二,上帝是施恩典的神,上帝的百姓卻很不容易相信這一點。
在伊甸園裡,蛇說的第一個謊言,就是讓人不相信上帝顧念人。從那時起,人就覺得必須控制上帝,給上帝什麼禮物或什麼東西當作交換,或做些什麼事來贏得上帝的恩待。而不是單單信靠上帝,相信祂會愛我們、祝福我們(參《創》3:1-5)。
上帝成就我們的禱告,是因著祂的慈愛和恩典,絕不是看我們給了祂多少禮物、為祂付出了多少代價。這不是基督信仰,而是異教思想。“我給了你,你就要給我。”這種獻祭的方式,目的是賄賂上帝、操控上帝,是上帝不喜悅的。上帝不缺任何東西,上帝要的是我們用心靈誠實敬拜。
有人把耶弗他獻女兒為燔祭,與亞伯拉罕獻以撒進行比較。這兩者表面看起來有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有本質的差異。亞伯拉罕獻祭,出自上帝的命令,目的是試驗亞伯拉罕是否順服,且預表加略山上的十字架。耶弗他獻祭,則是受到了異教信仰和文化的影響。他的獻祭完全出於自己。他發誓本身就是沒有信心的表現。耶弗他渴望約束上帝,反而沒有抓住聖靈帶來的恩賜。對於那降在他身上白白的恩典,他想方設法操控。他所說的那些誓言,是表示疑惑而非信心,是表示控制而非勇氣。
對於這樣的誓言,上帝自然不做回應。
同室操戈(《士》12:1-7)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是出自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植的《七步詩》。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豆秸和豆子,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用萁煮豆,比喻同胞骨肉相殘。
× 比對仇敵更狠
基列人與以法蓮人之間的這場爭鬥,是以法蓮人主動挑起的。他們抱怨耶弗他打勝仗,卻不讓以法蓮人參與,於是集結大軍,逼近基列地。他們看來:約瑟的後代中,我們才是“老大”。這種光彩的事,怎能沒有我們的份呢?
然而問題是,耶弗他在與亞捫人爭戰時,向以法蓮人求助,以法蓮人不理睬他(參《士》12:2)。現在打了勝仗,反來倒打一耙,完全是無理取鬧。
耶弗他的自製力是十分驚人的。以法蓮人揚言要火燒他和他的房屋,這是要他的命,生死攸關。他居然能冷靜地回應,委實不易。然而以法蓮人千不該、萬不該揭基列人的短:“你們……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參《士》12:4)
基列人屬於瑪拿西支派,其中一半住在河東。當年他們選擇留在約旦河東,得到了摩西的認可。然而現在同屬約瑟後代的以法蓮人,把他們說成是臨陣逃脫,顯然是帶有侮辱性的描述。
耶弗他聽見以法蓮人的話,覺得他們看不起基列人,尤其是看不起他。而他童年被驅逐的創傷未愈,以法蓮人的挑釁,激發了他的怒氣。他一時克制不住,失去了冷靜,招聚基列人,與以法蓮人開戰(參《士》12:4)。他更魯莽、衝動地擊殺了以法蓮42,000人!
這使我想起詩人大衛。他深知人性中存在著戾氣和急躁,所以他警戒上帝的兒女:“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37:8)
這場衝突的兩邊都是以色列人,可是他們好像都忘了這一點,彼此殘殺,比對仇敵更狠。領袖殺死自己的族人,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雖說上帝要教訓以法蓮人,但耶弗他不能因此免罪。
× 石頭必滾向自己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公義的上帝如何懲罰高傲、衝動的以法蓮人——上帝的懲罰,在多方面直接針對他們所犯的罪。他們向來以自己的支派為榮,洋洋得意,但戰敗逃亡時,居然嚇得不敢承認自己是以法蓮人。他們怒氣沖沖地過約旦河,要放火燒耶弗他的房子。回去時,卻不得不偷偷過河,最終還被切斷退路,死在渡口河邊。
他們辱罵基列人,瞧不起他們,說他們是邊遠地方的人;如今卻因自己家鄉的口音,發不清“示播列”這個音,被基列人抓住。他們口齒刻薄,稱基列人是逃亡的人;如今自己卻成了徹頭徹尾的逃亡者……
人若不仁不義,用石頭砸別人、羞辱人,到頭來這石頭必滾向自己。
結語
耶弗他作以色列士師6年,死後葬在基列的一座城裡——耶弗他曾被驅逐出基列,他一生渴望被這地方接納。在他的世路走完以後,他終於得以埋葬於此。
《士師記》中充滿著悲劇,書中的主要人物——12位士師,不是道德英雄,而是政治、軍事領袖。耶和華呼召他們,去拯救落被外邦奴役的上帝的百姓。在這種意義上,耶弗他和其他所有士師的不完美,也是情理之中的。
這12位不完美的拯救者,不過是一種預備,預備一個完美的救主的到來,等候耶穌基督這位彌賽亞的降臨。
參考書目:
1. 提摩太·凱勒,《永不失敗的神:士師記解密》,藍慈理、姚傳信譯,(臺北:校園書房,2018)。
2. J. Clinton McCann,《解經講道注釋叢書:士師記》,李子和譯,(台灣教會公報社,2010)。
3. 張慕皚,《士師記:亂世中的拯救》,(臺北:天道書樓,2000)。
4. 馬太•亨利,《聖經注釋:士師記》電子書。
5. 張麟至,《士師記釋經講道:我們的靈魂哪裡去了?》,(美國,紐澤西:電子書,2016)
6. 《信望愛:士師記注釋》電子版。
作者為牧師,教牧博士,家庭教會神學院授課教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