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社交网络上的自己一些纪律(道德)2024.11.13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11.13

道德

前言

早有耳闻,X(以前叫推特)乃是虎狼之地。深入其中之后,果然见识到X中文圈的强大威力。

起初,我极不适应X上这种激烈的叙述方式,特别是在一次发推之后,有人对我的推文有不同的意见,却不以内容进行对话,而是直接对我进行人身攻击,甚至针对我的用户名“道德”,进行讽刺和辱骂:称为我“道德biao”(这词不雅,这里就用拼音代替),说一看名字就知道,我是“虚伪”、“假冒伪善”。

对此,我也难免有情绪反应,冲动回应出一些平时不会说的苛刻言词。不仅如此,因为有此激烈互动,我还会频繁地查看他人的评论,故而上网时间超出了预计。突然,我警觉到:作为基督徒的自己,不该如此。于是,我为自己立下10条纪律,并将它们置顶于我的账号上,以便约束自己在X上的行为。

没想到,当我把这10条纪律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和脸书后,有朋友留言说很受益,可作为基督徒上所有社交网络的自律标准。因此,我决定对此10条纪律稍作解释,作为有兴趣为自己立下上网规范者的参考:

一、发表读经感想、信仰反省或时事评论,都当尊主为圣,存温柔和敬畏的心。

为了不让自己的社交网络生活太无趣,我并未对发表的内容设置过多限制。我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读经感想,信仰反思,并针对一些时事新闻发表即时评论,甚至也对一些幽默视频或娱乐新闻表达想法。

但我认为,各类社交媒体应该是基督徒展示我们价值观和见证福音的平台。我也深信,我们所发表的任何言词,都应该与基督信仰相符,不违背圣经的价值观,甚至也应具有福音性。

考虑到社交媒体作为公共平台,多有非基督徒,我会用护教学中一节很著名的经文,来作自我约束:“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二、尊重不同的宗派和神学立场;执著、却也反省自己的领受。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对话,难免会有神学和圣经观点上的碰撞。但社交媒体并非神学辩论的平台,也非牧者具体牧养的禾场,它更具开放性,也更为多样和复杂。即使都自称为“基督徒”,其神学观点却可千奇百怪,信仰素质也相差甚大,更别说还有那些各怀鬼胎的伪基督徒。

即便如此,仍可遇见很多真诚的基督徒。我的自我纪律是:尊重神学多样性的事实,聆听不同观点的叙事。但我也会依据自己的信仰神学,从核心真理、信经信条、宗派礼仪、教会文化、个人领受,依次进行权威排序,并以此作为自己如何回应的考量因素。

无论如何,我执著于自己在核心真理上的坚持,但尊重他人不同的宗派和神学观点,同时保持谦卑和反省的心。

三,抓住时机和非信徒聊信仰、谈盼望,警惕自义心态,不举道德大棒。

社交网络是人们言词的扩音器:观点和资讯常会被更广泛且快速的传播。基督徒的信仰分享也不例外,也会可能被大量的非基督徒阅读和讨论。圣经说:“你们要爱惜光阴,用智慧与外人交往。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西》4:5-6)这里的“爱惜光阴”,就是“抓住时机”的意思。

对我来说,即使我的Followers(粉丝)不多,我仍要抓住每一个分享信仰和谈论盼望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言语和气,态度谦卑至关重要。我也求上帝免去我的自义心态和言论,避免高举道德大棒去批判他人。我相信社交网络上的陌生人,都可能是福音对象、待救赎的灵魂。我们应以谦卑、爱心和恩典对待每个人。

我和他们一样,都同样需要上帝的恩典和怜悯。

四,保持对不公平事件的关注、呼吁和呐喊,有适当的愤怒,却非苦毒。

对人世间不公平事件,保持一定的愤怒,是反映了人们对公义的渴求和对弱势者的同情。然而,愤怒需节制: “含怒到日落”只能让苦毒会侵蚀我们的内心,进而使自己的判断被仇恨所蒙蔽,最终远离了上帝的心意。

我们基督徒的正义感,应该是反映上帝的公义、圣洁和爱心,而非出于个人的情绪发泄。

然而,社交网络上却常常是情绪聚集地。一方面,社交媒体接收热点时事极为迅速,但多是碎片化的资讯,缺乏经过真相验证的程式。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只诉诸情感而非理性、以“负面偏好”为主的表达逻辑,容易激化人的负面情绪。

因此,我自我要求保持稳定的情绪。并在自己帐号的签名上,写了一段祷词:

“主啊,求你保守我的心,对这个世代中的人和他们的磨难保持最大的善意和悲悯,对这个世代中的不公义保持着克制的愤怒!不要仇恨、不要苦毒,也不要愤世嫉俗,但是,更不要世故、圆滑,以至于冷漠!”

五、订阅不同信仰和政治立场的人或媒体,以达资讯平衡,避免陷入认知偏差之中。

在大数据算法的“温柔操纵”下,社交网络极易构建“信息茧房”。我们收到推荐的资讯,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和认同的。在我们点赞和转发之后,同质性的信息则根据大数据的演算,越发大量地推送到我们跟前。在不断重复、深化和放大下,我们不觉困在资讯茧房中接收资讯,也困在同温层里结交朋友。如此,极易产生认知偏差,视野狭窄,偏见和自以为是,无法对事实有全面的了解。

因此,我会刻意性地去订阅来自不同信仰和政治立场的媒体和观点,以确保从更多样的资讯中,获得相对更平衡的资讯。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认同所有的立场;我同时也祷告,求上帝让我以圣经为根基,以爱心和谦卑为标准,在多元声音中寻找平衡和智慧,提升对世界和不同观点的理解力。

六、力求温和、理性和冷静,不吵架,不出恶言,更不辱骂人。

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述,多追求情感宣泄而非事实真相。很多大V的共性,是:言词简单粗暴,立场黑白分明、非左即右,情绪明确而激烈,没有妥协、没有中间地带,甚至还有一个标配——骂人词汇量奇高,且粗暴凶狠。这样的人,往往粉丝快速增长!

可惜的是,我观察到很多自称基督徒的帐号,也是如此地掌握流量密码:不惧争议,胡乱引经,自我标榜,言词极端,甚至以基督徒的名辱骂他人。实在是亏欠主。

显然,身处如此社交网络“江湖”,即使你不招惹他人,有时也常会因某句言词而被恶意评论和攻击。因此,我给自己的第六条纪律,就是尽量不参与那些只讲立场不对内容进行探讨的讨论;学习和可沟通的人沟通,和可理性的对话的人对话。

最后,就是尽最大的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吵架不骂人,更不出恶言辱骂人。同时,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七、远离谣言和阴谋论;点赞或转发前,尽量查究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社交网络平台上的资讯,传播速度极快,常常是真假难辨;至于谣言和阴谋论,正是通过夸大事实或断章取义来吸引眼球,激发情绪。

我们应该以真理为导向,效法基督:“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太》5:37)作为基督的跟随者,我们当谨慎维护自己在社交网络上的形象;在转发分享和点赞的文字之前,尽可能查找原始资料,并审慎判断。

我对自己的提醒,是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或偏好,而参与到散播错误信息的行为中。求上帝赐下力量,保持对真相的追求,避免谣言和阴谋论,才能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成为诚实和负责任的见证者。

八、除非被持续纠缠和骚扰,尽量不拉黑也不遮罩他人。

虽然我也尊重有人选择“一言不合就拉黑”的社交网络人际交往模式,但我却自我要求避免也如此做。一是我不需要拉黑人来反应情绪;二是我为避免自己陷于资讯茧房,期待和不同意见者进行观点交流;三是我在意这样随意拉黑他人,或会带来伤害。

关于上面最后一点,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位基督徒我平时常看他发表的文字,偶尔也会有互动。但只因对某个观点立场不同,在一次评论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被拉黑了。当时在意外之余我也觉难过。因此,遵照耶稣的教导“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太》7:12),我也不随便拉黑人。

以上是我个人情怀。但社交网络中鱼龙掺杂,不仅有跟踪辱骂的,有异端邪说的,有专好情色的,也有设局骗人的……因此,一旦了解对方为恶意账号之后,我也会毫不留情地遮罩和拉黑。

九、管理时间上的优先次序,不沉溺于社交网络之中;

社交网络中的产品,极具粘性:它们都是经过大公司大数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流量。因此,我们陷入欲罢不能之困境,也是常事。但显然,基督徒有更高的使命,一旦我们沉浸在网络中时,很可能对上帝的旨意就不再敏感,甚至钝化基督徒的属灵和道德标准——我们若一直消耗在网络所带来的刺激时,就不再有余力对信仰经验赋予激情,并将神圣的使命和负担平常化、平淡化。

因此,在与各种网络产品相互角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求上帝赐下不被其捆绑的恩典:设立生活中的优先次序,在确保灵修、家庭、服事等方面的优先性的同时,可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经营社交网络上的活动。

我给自己的祷告是,求上帝给我意识和力量,来控制自己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时长;不仅设定时间限制,也让自己的使用方式是有目的的、积极的。

十、因人性软弱,愿将以上几点放在祷告之中。

大数据霸权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加上AI技术,社交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方法,还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社交互动和生活习惯。基督徒也无法免俗。虽然网际网络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包括在属灵事情上带来很多助益,但我们仍然需要警惕它的操控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显然,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是软弱的罪人,常常会在和网络产品的角力中失败,也常有“我真是苦阿!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7:24)的呐喊。

因此,虽然有以上几点纪律,但仍需要在信仰中寻求帮助:求上帝怜悯,以帮助我克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更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对基督徒使用社交媒体的期待。

作者来自温州,第三代基督徒,现在美国牧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