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祭司遇见先知——以眼泪事奉的耶利米(佳明)2024.12.11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12.11

佳明

按规定正当处罚

这是一则令人意难平的通报:南方医科大学的俞莉老师,因紧急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患儿,耽误了给留学生上课,迟到29分钟。学校经调查,确认了上述事实,也确认俞医生后续顺利完成了授课任务,但仍然认定构成教学事故(差错),扣发奖金2000元,全院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这件事发生在2024年5月。许多人对校方的处理,表示严重不满,在网络上声援俞医生。

严格来说,在此次事件中,俞医生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因突发情况无法准时上课时,应该及时报告教研室,以便启动备用方案。学校基于此,依据教学管理规定进行处罚,在程式上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俞医生并没有对学生权益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反而切实拯救了病危患儿的生命,也算言传身教,给医学生做出了治病救人的最好示范。

只可惜,某些领导只顾维护规定,却漠视生命、毫无担当,寒了无数医者的仁心,令人唏嘘不已!

嘉许舍己的权衡处理

而被称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她的考学经历,则是令人心生暖意。

1921年,林巧稚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生,于是她自厦门赴上海,到一所教会学校参加考试。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作答时,一位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那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对方恢复正常为止。然而她本人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未能完成答卷。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自觉录取无望,将考试的经过告诉了家人、朋友。然而,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蹟,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她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

以上两事,性质类似,画风却大相径庭。笔者想要追问:在落实规定的同时,是否也可容许例外发生?

这一问题困扰了许多人。坚决捍卫原则的人,视情况而定的爱心人士,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公义与怜悯之争

基督徒在这个世代,其实也有类似的困惑:坚持真理,似乎就会爱心不足;若是要爱心充足,在真理上就可能模糊了。若要以实例描述这种状况,恰是祭司与先知的“冲突”——这两种以色列圣职人员,因在事奉中需要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以致于矛盾显而易见。

祭司,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充分体谅人的软弱,怜悯犯罪的人。《希伯来书》这样说: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上帝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来》5:1-2)

而先知,聆听上帝的声音,从上帝的眼光来看这世界,不向人的能力妥协,很少表现出对软弱人性的谅解,并且不为人类的犯罪找合理的借口。傅理曼指出:

“先知坚决地指责罪恶,揭发政治败行、欺压、偶像膜拜,和道德堕落。他们是公义的传道者、改革家、属灵宗教的复兴者,也是预告未来审判或祝福的先知。他们是危机时代被兴起的人物,为的是要教导、指责、警告、安慰以色列。”(注1)

祭司与先知,本该相辅相成,各尽其职,服事上帝的百姓。两者若能“井水”不犯“河水”,自然会相安无事。然而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当祭司与先知相遇,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当祭司遇先知

不幸的是,笔者在自己的母会中,看到两种令人感到不安的情况,皆是没有处理好“祭司心肠”与“先知立场”:

其一,弟兄姐妹在一起相处久了,感情深厚,关系匪浅,因此说话、做事优先考虑对方的面子——做事要留有余地,说话要委婉动听,涉及真理的争论要点到为止,免得伤了和气。

某些传道人精通人情世故,在传讲上帝话语的时候,瞻前顾后、拖泥带水,甚至扭曲上帝的话,生怕得罪人。这看起来像是满有温柔、怜悯的祭司做派,实际上却营造了一种虚假和平,是自欺欺人。所丧失的,是在真理上坚定不移的立场;所割让的,是信仰上不能妥协的核心价值。

其二,有人过于强调对真理的捍卫、避免信仰异化,却矫枉过正,失去了对人的怜悯,落入律法主义。

有一些在教会里信主多年的基督徒,虽然嘴上还承认自己是罪人,但看到其他罪人的时候,心里却产生优越感,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因此总责备别人的罪,却不好好省察自己:对待自己就像春天般的温暖,但对待软弱、犯罪的主内家人,就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毫无怜悯,甚至彷如站在门口,拦住罪人悔改、归家的步伐。岂不知天父的心意是期盼罪人悔改、接纳回家的“浪子”吗?

失败的先知

圣经中有一人,能妥善处理祭司与先知的界限问题。此人就是祭司出身的先知耶利米。

耶利米生活在一个混乱的、危机四伏的时代,那是南国犹大垂死挣扎的最后一段时光。当时,北国以色列已经灭亡,而南国犹大的约西亚王所发动的信仰改革,随着他的死而消逝。之后的4个王,都不像约西亚王那样尽心寻求上帝,反倒带领百姓在灭亡的道路上狂奔!整个国家陷入糜烂堕落、罪恶横行的光景中。

先知耶利米奋力去阻止败亡的趋势。他站在这个国家冲向灭亡的道路中间,试图把整个国家的属灵光景扭转过来(注2)。他蒙召传讲上帝的话语,每当看见犹大行罪恶,就丝毫不客气地加以指责。

当时的假先知,和耶利米唱反调。犹大已经病入膏肓,他们仍不以为然,轻忽地用“平安了,平安了”迎合百姓、安慰百姓(参《耶》6:13-14;23:16-17)。百姓欢迎和爱戴这群假先知,厌恶诚实、大声疾呼的耶利米。

耶利米的话,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他的事工,几乎遭到所有人的抗拒——在人眼中,耶利米简直是最失败的先知!

无能为力的哭泣

如此这般,耶利米明白,犹大一定会灭亡!即使有约西亚王的改革,也无济于事(参《王下》23:24-27);即使有摩西、撒母耳的代求,也无法改变结局(参《耶》15:1-4)。

耶利米所承担的先知使命,比任何人所承担的先知使命,都更加痛苦!

在国家灭亡之前,耶利米满怀希望地向百姓传递上帝的资讯,但民众的反应令他一次又一次失望。他在事奉40年后,目睹悖逆的百姓被赶出应许之地,并且亲眼见证自己的国家苟延残喘,直至彻底失去活力,如同静止不动、冰冷地躺在地上的死人一样!

耶利米看到了美物被抢夺,活人被饿死,圣所被摧毁,神仆被杀害,听见了仇敌的辱骂……他想阻止这一切,却无能为力!

耶利米的心敏感、脆弱。他为国家昼夜哭泣,最终心灵不堪重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肝胆涂地,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哀》2:11)

祭司的心肠

耶利米被称为“流泪的先知”,他的眼泪是从破碎的心流出来的。他爱上帝、爱百姓,但是他所爱的百姓弃绝了上帝、让上帝心碎,因此他的心也破碎!

就耶利米的性情而言,他更适合作祭司,而不是先知。因为,他的性情是相当畏怯、柔软且富有同情的。他爱百姓,而且也希望被爱——那正是祭司的性情!然而,上帝却呼召他来作先知。因此,耶利米不得不以祭司的心肠,发出先知的声音。

于是,祭司与先知,相逢于心灵这个战场上,使耶利米经历了数不尽的挣扎、徘徊。言语显得苍白无力,他只能流出痛苦的眼泪。

厌恶之情与怜悯之心

如今,上帝也把我们放置在这般情境里。我们选择成为极端的先知性人物,还是极致的祭司性人物,其实都不符合圣经整全的教导。因为,基督徒不仅要有祭司的心肠,也不可失去先知的严厉。只是难两全,我们便免不得不学耶利米多多流泪了!

流泪,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然而,笔者还要赋予眼泪一种属灵内涵——基督徒的眼泪,是属灵感官对外界的敏锐反应,源自破碎的心,以及看得见的眼睛。

当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罪恶日益增多,就要不畏强权、不从人意,效法先知米该雅的榜样——不说吉语,只说凶言(参《王上》22:8)!严厉地指责罪恶,不是因仇恨罪人,而是出于爱——基督徒流的眼泪,就是明证!

这眼泪,是对罪恶的厌恶之情,是力有不逮的叹息之声,更是对罪人的怜悯之心。

亲爱的读者,您有多久未在上帝面前流泪了?为何你的眼睛不再有泪?请记得,眼泪逐渐减少是教会腐坏的证据。眼泪少的时候,心灵不知不觉就刚硬了。因此,眼泪是主赐予的一种恩典!

求主赐给我们更多的眼泪,不是为自己流,乃是为主的旨意而流、为世界的败坏而流。

注:

1. 傅理曼,《旧约先知书导论》,梁洁琼译(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4),6。

2. 坎伯·摩根,《耶利米书》,詹正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

作者来自中国,90后,在教会主要负责青少年事工,也在主日讲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