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祭司遇見先知——以眼淚事奉的耶利米(佳明)2024.12.11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4.12.11

佳明

按規定正當處罰

這是一則令人意難平的通報:南方醫科大學的俞莉老師,因緊急救治有生命危險的患兒,耽誤了給留學生上課,遲到29分鐘。學校經調查,確認了上述事實,也確認俞醫生後續順利完成了授課任務,但仍然認定構成教學事故(差錯),扣發獎金2000元,全院通報批評,取消年度評優資格。

這件事發生在2024年5月。許多人對校方的處理,表示嚴重不滿,在網路上聲援俞醫生。

嚴格來說,在此次事件中,俞醫生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因突發情況無法準時上課時,應該及時報告教研室,以便啟動備用方案。學校基於此,依據教學管理規定進行處罰,在程式上是沒有問題的。然而,俞醫生並沒有對學生權益造成實質性的損害,反而切實拯救了病危患兒的生命,也算言傳身教,給醫學生做出了治病救人的最好示範。

只可惜,某些領導只顧維護規定,卻漠視生命、毫無擔當,寒了無數醫者的仁心,令人唏噓不已!

嘉許捨己的權衡處理

而被稱為“萬嬰之母”的林巧稚,她的考學經歷,則是令人心生暖意。

1921年,林巧稚得知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全國招生,於是她自廈門赴上海,到一所教會學校參加考試。她順利地完成幾門科目的考試。最後一科是英語筆試。正當她聚精會神地作答時,一位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監考老師一時不知所措。林巧稚見狀,立刻放下考卷,對那位女生進行施救,直到對方恢復正常為止。然而她本人卻因此耽誤了考試時間,未能完成答卷。

林巧稚回到廈門後,自覺錄取無望,將考試的經過告訴了家人、朋友。然而,一個月後,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原來監考老師將她捨己為人的事蹟,寫在英語試卷後面,呈報上去。校方深受感動,結合她此前的優秀成績,決定錄取這位品學兼優的學生。

以上兩事,性質類似,畫風卻大相徑庭。筆者想要追問:在落實規定的同時,是否也可容許例外發生?

這一問題困擾了許多人。堅決捍衛原則的人,視情況而定的愛心人士,雙方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公義與憐憫之爭

基督徒在這個世代,其實也有類似的困惑:堅持真理,似乎就會愛心不足;若是要愛心充足,在真理上就可能模糊了。若要以實例描述這種狀況,恰是祭司與先知的“衝突”——這兩種以色列聖職人員,因在事奉中需要展現出不同的特色,以致於矛盾顯而易見。

祭司,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充分體諒人的軟弱,憐憫犯罪的人。《希伯來書》這樣說:凡從人間挑選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辦理屬上帝的事,為要獻上禮物和贖罪祭。他能體諒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為他自己也是被軟弱所困。(《來》5:1-2)

而先知,聆聽上帝的聲音,從上帝的眼光來看這世界,不向人的能力妥協,很少表現出對軟弱人性的諒解,並且不為人類的犯罪找合理的藉口。傅理曼指出:

“先知堅決地指責罪惡,揭發政治敗行、欺壓、偶像膜拜,和道德墮落。他們是公義的傳道者、改革家、屬靈宗教的復興者,也是預告未來審判或祝福的先知。他們是危機時代被興起的人物,為的是要教導、指責、警告、安慰以色列。”(註1)

祭司與先知,本該相輔相成,各盡其職,服事上帝的百姓。兩者若能“井水”不犯“河水”,自然會相安無事。然而讓筆者感興趣的是:當祭司與先知相遇,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當祭司遇先知

不幸的是,筆者在自己的母會中,看到兩種令人感到不安的情況,皆是沒有處理好“祭司心腸”與“先知立場”:

其一,弟兄姐妹在一起相處久了,感情深厚,關係匪淺,因此說話、做事優先考慮對方的面子——做事要留有餘地,說話要委婉動聽,涉及真理的爭論要點到為止,免得傷了和氣。

某些傳道人精通人情世故,在傳講上帝話語的時候,瞻前顧後、拖泥帶水,甚至扭曲上帝的話,生怕得罪人。這看起來像是滿有溫柔、憐憫的祭司做派,實際上卻營造了一種虛假和平,是自欺欺人。所喪失的,是在真理上堅定不移的立場;所割讓的,是信仰上不能妥協的核心價值。

其二,有人過於強調對真理的捍衛、避免信仰異化,卻矯枉過正,失去了對人的憐憫,落入律法主義。

有一些在教會裡信主多年的基督徒,雖然嘴上還承認自己是罪人,但看到其他罪人的時候,心裡卻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因此總責備別人的罪,卻不好好省察自己:對待自己就像春天般的溫暖,但對待軟弱、犯罪的主內家人,就像嚴冬一樣冷酷無情、毫無憐憫,甚至彷如站在門口,攔住罪人悔改、歸家的步伐。豈不知天父的心意是期盼罪人悔改、接納回家的“浪子”嗎?

失敗的先知

聖經中有一人,能妥善處理祭司與先知的界限問題。此人就是祭司出身的先知耶利米。

耶利米生活在一個混亂的、危機四伏的時代,那是南國猶大垂死掙紮的最後一段時光。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而南國猶大的約西亞王所發動的信仰改革,隨著他的死而消逝。之後的4個王,都不像約西亞王那樣盡心尋求上帝,反倒帶領百姓在滅亡的道路上狂奔!整個國家陷入糜爛墮落、罪惡橫行的光景中。

先知耶利米奮力去阻止敗亡的趨勢。他站在這個國家衝向滅亡的道路中間,試圖把整個國家的屬靈光景扭轉過來(註2)。他蒙召傳講上帝的話語,每當看見猶大行罪惡,就絲毫不客氣地加以指責。

當時的假先知,和耶利米唱反調。猶大已經病入膏肓,他們仍不以為然,輕忽地用“平安了,平安了”迎合百姓、安慰百姓(參《耶》6:13-14;23:16-17)。百姓歡迎和愛戴這群假先知,厭惡誠實、大聲疾呼的耶利米。

耶利米的話,幾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對;他的事工,幾乎遭到所有人的抗拒——在人眼中,耶利米簡直是最失敗的先知!

無能為力的哭泣

如此這般,耶利米明白,猶大一定會滅亡!即使有約西亞王的改革,也無濟於事(參《王下》23:24-27);即使有摩西、撒母耳的代求,也無法改變結局(參《耶》15:1-4)。

耶利米所承擔的先知使命,比任何人所承擔的先知使命,都更加痛苦!

在國家滅亡之前,耶利米滿懷希望地向百姓傳遞上帝的資訊,但民眾的反應令他一次又一次失望。他在事奉40年後,目睹悖逆的百姓被趕出應許之地,並且親眼見證自己的國家苟延殘喘,直至徹底失去活力,如同靜止不動、冰冷地躺在地上的死人一樣!

耶利米看到了美物被搶奪,活人被餓死,聖所被摧毀,神僕被殺害,聽見了仇敵的辱罵……他想阻止這一切,卻無能為力!

耶利米的心敏感、脆弱。他為國家晝夜哭泣,最終心靈不堪重負,說出了這樣的話:“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眾民遭毀滅,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內街上發昏。”(《哀》2:11)

祭司的心腸

耶利米被稱為“流淚的先知”,他的眼淚是從破碎的心流出來的。他愛上帝、愛百姓,但是他所愛的百姓棄絕了上帝、讓上帝心碎,因此他的心也破碎!

就耶利米的性情而言,他更適合作祭司,而不是先知。因為,他的性情是相當畏怯、柔軟且富有同情的。他愛百姓,而且也希望被愛——那正是祭司的性情!然而,上帝卻呼召他來作先知。因此,耶利米不得不以祭司的心腸,發出先知的聲音。

於是,祭司與先知,相逢於心靈這個戰場上,使耶利米經歷了數不盡的掙紮、徘徊。言語顯得蒼白無力,他只能流出痛苦的眼淚。

厭惡之情與憐憫之心

如今,上帝也把我們放置在這般情境裡。我們選擇成為極端的先知性人物,還是極致的祭司性人物,其實都不符合聖經整全的教導。因為,基督徒不僅要有祭司的心腸,也不可失去先知的嚴厲。只是難兩全,我們便免不得不學耶利米多多流淚了!

流淚,通常被理解為一種因情緒波動而產生的正常生理反應。然而,筆者還要賦予眼淚一種屬靈內涵——基督徒的眼淚,是屬靈感官對外界的敏銳反應,源自破碎的心,以及看得見的眼睛。

當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罪惡日益增多,就要不畏強權、不從人意,效法先知米該雅的榜樣——不說吉語,只說凶言(參《王上》22:8)!嚴厲地指責罪惡,不是因仇恨罪人,而是出於愛——基督徒流的眼淚,就是明證!

這眼淚,是對罪惡的厭惡之情,是力有不逮的歎息之聲,更是對罪人的憐憫之心。

親愛的讀者,您有多久未在上帝面前流淚了?為何你的眼睛不再有淚?請記得,眼淚逐漸減少是教會腐壞的證據。眼淚少的時候,心靈不知不覺就剛硬了。因此,眼淚是主賜予的一種恩典!

求主賜給我們更多的眼淚,不是為自己流,乃是為主的旨意而流、為世界的敗壞而流。

註:

1. 傅理曼,《舊約先知書導論》,梁潔瓊譯(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2004),6。

2. 坎伯·摩根,《耶利米書》,詹正義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1。

作者來自中國,90後,在教會主要負責青少年事工,也在主日講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