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宏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1.13
“他的梦错了,彻底错了。”
——《一位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9年美国剧作家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所著的《一位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反省美国梦、道德困境和社会价值观的舞台剧。主角威利·罗曼作为推销员,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价值观的冲突,最后选择自杀,希望通过保险金帮助家人脱离困境。但是在父亲的丧礼上,威利的儿子比夫却拒绝接受父亲的价值观,并说出了上面这句话,这让威利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
我们心中都有坚守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个人层面或许是自洽的,但是当面对他人大相迳庭的价值观时,冲突、沮丧、不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这些冲突升级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产生悲剧。
英雄罗宾汉?
2024年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的首席执行长汤普森,在纽约曼哈顿的人行道上被冷血地枪杀。枪击现场发现的行凶弹壳上刻有“拖延”(Delay)、“拒绝”(Deny)字样,这两个字是医疗保险公司拒保时最常使用的回应。事发后嫌犯曼基欧尼很快就落网。据报导,曼基欧尼不但是常春藤宾州大学的毕业生、目前有份好的工作,高中毕业时还是毕业生致词代表。警方调查后发现凶嫌与被害人并没有私人的嫌隙,加上弹壳上的字样,检方因此认为凶嫌是预谋犯罪,动机是因为不满保险公司只求利益的商业模式。
有些人竟然称曼基欧尼为“英雄罗宾汉”,这是因为美国的医疗保险公司恶名昭彰,经常用许多理由拒绝给付被保者的医疗支出。但话说回来,一个公司的运营方法、商业模式再怎么有问题,都不应该以暴力,甚至以取人性命的方式解决。如此残暴的方式只会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使得复杂的问题陷入无解。
这件事情发生至今依然余波荡漾,引起各方讨论:健康保险公司追求利润究竟是永续经营还是十恶不赦?一个私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否就可以被贴上黑心的标签?凶嫌究竟是替天行道还是过度偏执?
对基督徒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次悲剧?
高医疗品质没有让美国人更健康
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事件的全貌,必须要对美国复杂的医疗体系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就医疗照护面而言,美国的医生训练严谨、医疗科技先进、医院分工和作业均有标准作业流程。因此美国医院的照护面品质高,问题并不大。
然而讽刺的是,美国在许多先进国家的人口健康指标上排名都靠后。 根据一份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国民健康状况报导(注1),在37个OECD国家中(注2),美国的婴儿死亡率高于众多工业化国家,只低于哥伦比亚、墨西哥、土耳其、智利这4个发展中国家。在另一份2022的报导中(注3),美国的平均寿命在OECD国家中是倒数第7名。
富裕大国的人口健康表现如此低落,其成因复杂。但原因之一,是医疗费用过高,让许多美国人必须在健康和荷包之间做出困难的抉择。在所有OECD国家之中,美国一直是医疗以及保险普及化程度最低的国家,即使在2010年平价医疗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称为欧巴马健保)之后,至今全美仍有约10%的民众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这也造成美国平均每人医疗费用高居世界第一。
医疗价格高:医院、保险公司双重因素
美国医院在价格方面很不透明。而且同样的医疗行为,会根据患者有没有保险、偿还给付能力、或是其他个人家庭因素等造成价格有所不同。造成价格如此不透明主要是两个原因:医院订价策略,以及保险业者的商业行为。
在医院方面,医院常以人为的方式提高服务和手术的价格。这些价格通常远远高过耗材、仪器、以及人事的费用。
在保险公司方面,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是私人经营。既然是营利公司,当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吸收足够多健康的受保人,还有就是在受保人申请保险时,以不同的方式减少健康保险的给付。这造成很多民众即使有健康保险,在提交医疗保险索赔申请,却被拒绝。而申诉的过程旷日废时,很多人干脆自行给付。
近来无故拒保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原因是许多保险公司为了进一步减少成本,开始采用人工智能的电脑算法来快速拒绝索赔,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根据2020 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注4),自动化处理每年可为美国保险公司节省100亿美元以上的成本。
这次案件中的联合健康保险集团,市值将近五千亿,是美国最大的健康保险公司,也是广泛使用电脑算法来拒保的公司之一。该公司在2023年获利220亿,超过所有其他的保险公司。首席执行长汤普森在2023年的薪资和红利加总起来超过一千万美金,令人咋舌。这样的营运成绩虽然让投资人开心,却让很多人摇头。因为这些利润很多是建立在保险公司贪婪的获利模式上。
在美国自由市场的大旗下,保险市场成了大公司、富人剥削穷人的合法工具。保险公司可以宣称他们的商业行为一切合法,但是合法不见得合乎社会大众对公平公义的期待。
市场失灵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我们的晚餐,不是靠着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傅的无私博爱,而是靠着他们自私的考量。”(”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在一个尊重私有财产权、注重商业活动的社会中,当个人和厂商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通常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有些市场需要靠政府法规来帮助市场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否则就会造成“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光靠私人的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资源最有效配置的情形。
健康保险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市场失灵”的例子。首先,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健康的人通常不愿意买健康保险,买保险的人通常是身体状况不好的民众,这就叫做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保险公司为了保持正常营运,需要拒绝某些人的保险,或是索取很高的保费。但如此会造成这些人贫病交加,以及更进一步的社会不公,企业也无法永续经营。这个难题必须要政府介入,借由要求所有人强制入保,让保险公司的受保群众不只是身体状况不佳的民众,还包括身体健康、少用保险的民众,避免逆向选择难题。
再者,美国的保险市场被大公司所瓜分,让其他小公司难以竞争。一份2023年的分析报导显示(注5),美国前四大健康保险公司的市占率竟然高达50%,剩下50%的健康保险市场则是超过1000家的小健康保险公司竞争。如此一来,这四大保险公司决定了许多游戏规则,或是利用规模经济与市占率,施行一些反竞争的策略,使得大者恒大,大公司更具竞争力。
因此,市场经济有其侷限性,并非万事通用。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市场机制,或是盲目反对政府干预。换句话说,市场经济不应该成为一种信念,认为是唯一解。当我们面对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不公不义时,我们应该要有理性的思辨,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0年平价医疗法案
如此令人感到沮丧的失灵保险市场,难道没有尝试改革过吗? 答案是有的。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医疗保险改革是2010年欧巴马总统推动的平价医疗法案。
平价医疗法案使得许多在贫穷线下挣扎的民众买保险有补助、不被拒保,并且成功地将没有保险的美国民众比例从15% 左右降到10%以下。但是,该法案从初创时期,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强制每个人纳保有违美国精神,双方对政府的角色的预期也不同。另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私人的健康保险公司虽然被要求不准因为民众既有的健康状况拒保,但是民众在接受治疗之后的给付抠抠搜搜,或用尽一切办法拒绝支付保险金,也让许多人深受其害。
即使依然有许多的不完美,平价医疗法案的整体评价还算正面。毕竟,如此盘根错节的美国医疗体系和利益团体,能够纳入更多中低收入者,实属不易。不过该法案并没有彻底改变保险公司的行为,反而使得一些大医疗保险公司,在这十年中拿到了更多政府的补贴,越发坐大,这也是该法案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
私刑不等于正义
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案件中,凶嫌因为痛恨保险公司的贪婪,所以决定“替天行道”,以暴力、不经过法律程序的方式,擅自对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的执行长动用私刑。因为凶嫌认定这位执行长有罪。尽管他的行为是出于追求所谓“正义”的动机,但其结果通常适得其反,难以实现真正的正义,甚至会引发更大的混乱与不公。
首先,私刑直接跳过了法律和正当程序的保障。在法治社会中,正义的核心不在于“谁比较正确”,而是在于依法行事。因为不同人对正义都有不同的解读、看法和标准,因此,真正的法治精神是由独立的司法机构进行调查、审理和裁决。私刑跳过了这一过程。基于个人或群众的情感、偏见的盲目行动,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惩罚目标。无辜者可能被冤枉,而真正的犯罪者也可能因此脱罪,如此不仅无法伸张正义,反而让社会陷入失序。
其次,私刑往往带有报复性而非矫正性。正义的目标不仅是惩罚犯罪,还包括为受害者伸张公道,同时矫正犯罪者的行为。
曼基欧尼虽然施行了他所认为的正义,但却偏离了法治精神和程序正义。这类报复性行为无法真正实现正义的目标。一位执行官之死,并不会改变保险公司的行为模式。如果要达到目的,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基础,而非任由私刑横行破坏秩序。正义之路虽然漫长,但绝不是偏离法律的捷径能够达成的。
基督徒应该怎么看?
近年来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观念上的极化,加上媒体为了收视率,传达资讯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或更简化,使得民众接受资讯变得肤浅化,逐渐失去识别力,也习惯把事情黑白二分。在此次事件中,有些人认为保险公司十恶不赦,并不断美化曼基欧尼,尝试为他脱罪;另外有一些人认为保险公司依法获利,没有任何好检讨的。
在《创世记》中,上帝要人不可吃那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因为人犯罪后,就变得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可以判断善恶,认为只有我的善恶观是对的,别人的善恶观都是错的,人离上帝越来越远。
对基督徒而言,因着内住的圣灵,所以我们被赋予了不同的眼光。这个眼光不是世上互相冲撞的价值观、不是零和的政治妥协、更不是自以为是的眼光,而是跳脱黑白二分、你错我对的执念。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存著谦卑的心,用上帝的爱来面对。
圣经并不反对人努力赚钱、累积财富,但是上帝要我们用诚实和勤奋去工作,并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所得的财富。圣经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贪恋财富,应该善用财富,为荣耀上帝和帮助他人服务,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面对工作或商业的道德时,圣经要我们用诚实的方法赚取生活所需,并慷慨帮助有需要的人。“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 (《弗》 4:28)在面对金钱和商业利益时,上帝提醒商人在公义和财利之间,遵守公义是更有智慧的。“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箴》16:8)
上帝也责备那些压榨穷人、贪婪的商人:“你们这些要吞吃穷乏人、使困苦人衰败的,当听我的话!你们说:月朔几时过去,我们好卖粮;安息日几时过去,我们好摆开麦子;卖出用小升斗,收银用大戥子,用诡诈的天平欺哄人,好用银子买贫寒人,用一双鞋换穷乏人,将坏了的麦子卖给人。”(《摩》8:4-6)
圣经也要我们不要受到人或团体的操控,因为我们最终顺从的是上帝,不是人。“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徒》5:29)
上帝要我们在世上做人处事的原则,是“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努力不偏向任何一方、行公义,追随主的脚踪行,是圣经给出的重要原则。
结论
在《一位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哥哥告诉威利成功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你的价值就是你能卖的东西。可笑的是,你是个推销员,却不知道这点。” 这句话点出了现代社会将人的价值商品化的荒诞与残酷。让人迷失在其中而不自知。
一个执行长之死的悲剧,暴露了美国医疗体系的复杂、众多利益团体、个人之间彼此冲突的价值观、以及商业行为和公平正义的张力。没有上帝的帮助,人很难在物质社会的漩涡中逃脱。我们的目光短浅、自以为是,我们认为眼见为凭,我们认为所有的关系都是交易。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却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圣经告诉我们,当我们得着主的恩典、主的丰富、主的眼光时,我们连思想和心思都会得到更新和转变,从而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或是世界的叙事所左右,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全新的眼光,以耶稣的心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并行在其中。
注:
1. https://www.americashealthrankings.org/learn/reports/2020-annual-report/international-comparison.
2. 2021年哥斯达黎加加入后,OECD共有38个国家。
3. https://www.healthsystemtracker.org/chart-collection/u-s-life-expectancy-compare-countries/#Life%20expectancy%20at%20birth,%20in%20years,%201980-2022.
4. https://www.irjet.net/archives/V11/i7/IRJET-V11I767.pdf.
5. https://www.ama-assn.org/system/files/competition-health-insurance-us-markets.pdf.
作者现为加州州政府发展服务部研究主管与金融部首席经济学家,并在加州大学任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