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啟宏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25.1.13
“他的夢錯了,徹底錯了。”
——《一位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1949年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所著的《一位推銷員之死》,是一部反省美國夢、道德困境和社會價值觀的舞台劇。主角威利·羅曼作為推銷員,面對遙不可及的夢想、價值觀的衝突,最後選擇自殺,希望通過保險金幫助家人脫離困境。但是在父親的喪禮上,威利的兒子比夫卻拒絕接受父親的價值觀,並說出了上面這句話,這讓威利的犧牲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心中都有堅守的信念和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在個人層面或許是自洽的,但是當面對他人大相逕庭的價值觀時,衝突、沮喪、不滿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而這些衝突升級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產生悲劇。
英雄羅賓漢?
2024年12月4日,美國聯合健康保險的首席執行長湯普森,在紐約曼哈頓的人行道上被冷血地槍殺。槍擊現場發現的行兇彈殼上刻有“拖延”(Delay)、“拒絕”(Deny)字樣,這兩個字是醫療保險公司拒保時最常使用的回應。事發後嫌犯曼基歐尼很快就落網。據報導,曼基歐尼不但是常春藤賓州大學的畢業生、目前有份好的工作,高中畢業時還是畢業生致詞代表。警方調查後發現兇嫌與被害人並沒有私人的嫌隙,加上彈殼上的字樣,檢方因此認為兇嫌是預謀犯罪,動機是因為不滿保險公司只求利益的商業模式。
有些人竟然稱曼基歐尼為“英雄羅賓漢”,這是因為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惡名昭彰,經常用許多理由拒絕給付被保者的醫療支出。但話說回來,一個公司的運營方法、商業模式再怎麼有問題,都不應該以暴力,甚至以取人性命的方式解決。如此殘暴的方式只會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使得複雜的問題陷入無解。
這件事情發生至今依然餘波盪漾,引起各方討論:健康保險公司追求利潤究竟是永續經營還是十惡不赦?一個私人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否就可以被貼上黑心的標籤?兇嫌究竟是替天行道還是過度偏執?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次悲劇?
高醫療品質沒有讓美國人更健康
要進一步了解這個事件的全貌,必須要對美國複雜的醫療體系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就醫療照護面而言,美國的醫生訓練嚴謹、醫療科技先進、醫院分工和作業均有標準作業流程。因此美國醫院的照護面品質高,問題並不大。
然而諷刺的是,美國在許多先進國家的人口健康指標上排名都靠後。 根據一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國民健康狀況報導(註1),在37個OECD國家中(註2),美國的嬰兒死亡率高於眾多工業化國家,只低於哥倫比亞、墨西哥、土耳其、智利這4個發展中國家。在另一份2022的報導中(註3),美國的平均壽命在OECD國家中是倒數第7名。
富裕大國的人口健康表現如此低落,其成因複雜。但原因之一,是醫療費用過高,讓許多美國人必須在健康和荷包之間做出困難的抉擇。在所有OECD國家之中,美國一直是醫療以及保險普及化程度最低的國家,即使在2010年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也稱為歐巴馬健保)之後,至今全美仍有約10%的民眾沒有任何醫療保險。這也造成美國平均每人醫療費用高居世界第一。
醫療價格高:醫院、保險公司雙重因素
美國醫院在價格方面很不透明。而且同樣的醫療行為,會根據患者有沒有保險、償還給付能力、或是其他個人家庭因素等造成價格有所不同。造成價格如此不透明主要是兩個原因:醫院訂價策略,以及保險業者的商業行為。
在醫院方面,醫院常以人為的方式提高服務和手術的價格。這些價格通常遠遠高過耗材、儀器、以及人事的費用。
在保險公司方面,美國大部分保險公司都是私人經營。既然是營利公司,當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吸收足夠多健康的受保人,還有就是在受保人申請保險時,以不同的方式減少健康保險的給付。這造成很多民眾即使有健康保險,在提交醫療保險索賠申請,卻被拒絕。而申訴的過程曠日廢時,很多人乾脆自行給付。
近來無故拒保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原因是許多保險公司為了進一步減少成本,開始採用人工智能的電腦演算法來快速拒絕索賠,為公司帶來更高的利潤。根據2020 年的一項研究估計(註4),自動化處理每年可為美國保險公司節省100億美元以上的成本。
這次案件中的聯合健康保險集團,市值將近五千億,是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也是廣泛使用電腦演算法來拒保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在2023年獲利220億,超過所有其他的保險公司。首席執行長湯普森在2023年的薪資和紅利加總起來超過一千萬美金,令人咋舌。這樣的營運成績雖然讓投資人開心,卻讓很多人搖頭。因為這些利潤很多是建立在保險公司貪婪的獲利模式上。
在美國自由市場的大旗下,保險市場成了大公司、富人剝削窮人的合法工具。保險公司可以宣稱他們的商業行為一切合法,但是合法不見得合乎社會大眾對公平公義的期待。
市場失靈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到:“我們的晚餐,不是靠著屠夫、釀酒者、或麵包師傅的無私博愛,而是靠著他們自私的考量。”(”It is not from the benevolence of the butcher, the brewer, or the baker, that we expect our dinner, but from their regard to their own interest.”)
在一個尊重私有財產權、注重商業活動的社會中,當個人和廠商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時,通常可以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但有些市場需要靠政府法規來幫助市場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否則就會造成“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指的是光靠私人的市場機制無法達到資源最有效配置的情形。
健康保險市場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市場失靈”的例子。首先,在沒有強制的情況下,健康的人通常不願意買健康保險,買保險的人通常是身體狀況不好的民眾,這就叫做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保險公司為了保持正常營運,需要拒絕某些人的保險,或是索取很高的保費。但如此會造成這些人貧病交加,以及更進一步的社會不公,企業也無法永續經營。這個難題必須要政府介入,藉由要求所有人強制入保,讓保險公司的受保群眾不只是身體狀況不佳的民眾,還包括身體健康、少用保險的民眾,避免逆向選擇難題。
再者,美國的保險市場被大公司所瓜分,讓其他小公司難以競爭。一份2023年的分析報導顯示(註5),美國前四大健康保險公司的市占率竟然高達50%,剩下50%的健康保險市場則是超過1000家的小健康保險公司競爭。如此一來,這四大保險公司決定了許多遊戲規則,或是利用規模經濟與市占率,施行一些反競爭的策略,使得大者恆大,大公司更具競爭力。
因此,市場經濟有其侷限性,並非萬事通用。因此我們不應該盲目相信市場機制,或是盲目反對政府干預。換句話說,市場經濟不應該成為一種信念,認為是唯一解。當我們面對市場經濟所造成的不公不義時,我們應該要有理性的思辨,做出正確的判斷。
2010年平價醫療法案
如此令人感到沮喪的失靈保險市場,難道沒有嘗試改革過嗎? 答案是有的。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醫療保險改革是2010年歐巴馬總統推動的平價醫療法案。
平價醫療法案使得許多在貧窮線下掙扎的民眾買保險有補助、不被拒保,並且成功地將沒有保險的美國民眾比例從15% 左右降到10%以下。但是,該法案從初創時期,就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認為強制每個人納保有違美國精神,雙方對政府的角色的預期也不同。另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私人的健康保險公司雖然被要求不准因為民眾既有的健康狀況拒保,但是民眾在接受治療之後的給付摳摳搜搜,或用盡一切辦法拒絕支付保險金,也讓許多人深受其害。
即使依然有許多的不完美,平價醫療法案的整體評價還算正面。畢竟,如此盤根錯節的美國醫療體系和利益團體,能夠納入更多中低收入者,實屬不易。不過該法案並沒有徹底改變保險公司的行為,反而使得一些大醫療保險公司,在這十年中拿到了更多政府的補貼,越發坐大,這也是該法案受到批評的原因之一。
私刑不等於正義
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案件中,兇嫌因為痛恨保險公司的貪婪,所以決定“替天行道”,以暴力、不經過法律程序的方式,擅自對聯合健康保險公司的執行長動用私刑。因為兇嫌認定這位執行長有罪。儘管他的行為是出於追求所謂“正義”的動機,但其結果通常適得其反,難以實現真正的正義,甚至會引發更大的混亂與不公。
首先,私刑直接跳過了法律和正當程序的保障。在法治社會中,正義的核心不在於“誰比較正確”,而是在於依法行事。因為不同人對正義都有不同的解讀、看法和標準,因此,真正的法治精神是由獨立的司法機構進行調查、審理和裁決。私刑跳過了這一過程。基於個人或群眾的情感、偏見的盲目行動,很容易導致錯誤的懲罰目標。無辜者可能被冤枉,而真正的犯罪者也可能因此脫罪,如此不僅無法伸張正義,反而讓社會陷入失序。
其次,私刑往往帶有報復性而非矯正性。正義的目標不僅是懲罰犯罪,還包括為受害者伸張公道,同時矯正犯罪者的行為。
曼基歐尼雖然施行了他所認為的正義,但卻偏離了法治精神和程序正義。這類報復性行為無法真正實現正義的目標。一位執行官之死,並不會改變保險公司的行為模式。如果要達到目的,必須堅持以法律為基礎,而非任由私刑橫行破壞秩序。正義之路雖然漫長,但絕不是偏離法律的捷徑能夠達成的。
基督徒應該怎麼看?
近年來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觀念上的極化,加上媒體為了收視率,傳達資訊變得越來越娛樂化或更簡化,使得民眾接受資訊變得膚淺化,逐漸失去識別力,也習慣把事情黑白二分。在此次事件中,有些人認為保險公司十惡不赦,並不斷美化曼基歐尼,嘗試為他脫罪;另外有一些人認為保險公司依法獲利,沒有任何好檢討的。
在《創世記》中,上帝要人不可吃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因為人犯罪後,就變得自以為是,認為自己可以判斷善惡,認為只有我的善惡觀是對的,別人的善惡觀都是錯的,人離上帝越來越遠。
對基督徒而言,因著內住的聖靈,所以我們被賦予了不同的眼光。這個眼光不是世上互相衝撞的價值觀、不是零和的政治妥協、更不是自以為是的眼光,而是跳脫黑白二分、你錯我對的執念。在面對複雜的世界時,存著謙卑的心,用上帝的愛來面對。
聖經並不反對人努力賺錢、累積財富,但是上帝要我們用誠實和勤奮去工作,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所得的財富。聖經同時提醒人們不要貪戀財富,應該善用財富,為榮耀上帝和幫助他人服務,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
在面對工作或商業的道德時,聖經要我們用誠實的方法賺取生活所需,並慷慨幫助有需要的人。“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總要勞力,親手作正經事,就可有餘分給那缺少的人。” (《弗》 4:28)在面對金錢和商業利益時,上帝提醒商人在公義和財利之間,遵守公義是更有智慧的。“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箴》16:8)
上帝也責備那些壓榨窮人、貪婪的商人:“你們這些要吞吃窮乏人、使困苦人衰敗的,當聽我的話!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斗,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好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摩》8:4-6)
聖經也要我們不要受到人或團體的操控,因為我們最終順從的是上帝,不是人。“彼得和眾使徒回答說:‘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徒》5:29)
上帝要我們在世上做人處事的原則,是“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努力不偏向任何一方、行公義,追隨主的腳蹤行,是聖經給出的重要原則。
結論
在《一位推銷員之死》中,威利的哥哥告訴威利成功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上,你的價值就是你能賣的東西。可笑的是,你是個推銷員,卻不知道這點。” 這句話點出了現代社會將人的價值商品化的荒誕與殘酷。讓人迷失在其中而不自知。
一個執行長之死的悲劇,暴露了美國醫療體系的複雜、眾多利益團體、個人之間彼此衝突的價值觀、以及商業行為和公平正義的張力。沒有上帝的幫助,人很難在物質社會的漩渦中逃脫。我們的目光短淺、自以為是,我們認為眼見為憑,我們認為所有的關係都是交易。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卻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聖經告訴我們,當我們得著主的恩典、主的豐富、主的眼光時,我們連思想和心思都會得到更新和轉變,從而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被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或是世界的敘事所左右,我們擁有的是一個全新的眼光,以耶穌的心懷來看待這個世界並行在其中。
註:
1. https://www.americashealthrankings.org/learn/reports/2020-annual-report/international-comparison.
2. 2021年哥斯大黎加加入後,OECD共有38個國家。
3. https://www.healthsystemtracker.org/chart-collection/u-s-life-expectancy-compare-countries/#Life%20expectancy%20at%20birth,%20in%20years,%201980-2022.
4. https://www.irjet.net/archives/V11/i7/IRJET-V11I767.pdf.
5. https://www.ama-assn.org/system/files/competition-health-insurance-us-markets.pdf.
作者現為加州州政府發展服務部研究主管與金融部首席經濟學家,並在加州大學任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