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1.15
逸岚
“虽然无法替生命多添一点日子,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
——朵特·席珀,《让日子多一点生命:安宁病房的美味大厨》(编注)
妹妹介绍我看一部韩剧,剧名是:《巧克力》。她说,该剧讲到安宁医院的故事。她一直以为,病人进了安宁病房后就是等死,看了该剧才知道,住在安宁病房的人,不但珍惜生命,而且非常认真地活着。她看了很感动。
经她的介绍,我也对这部韩剧产生了兴趣。我对死亡,对安宁疗护这方面议题,一直都非常感兴趣。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但是处理不可逆转的“死别”,却可以有不同的态度。
我还看过一部电影,讲到一位女士,在她所照顾的亲人过世后,死亡成了她心中解不开的结。后来她发现,有位单身的女邻居得了不治之症。她便主动去照顾那位邻居,陪伴对方到最后。她想借此再次好好面对死亡,了解死亡的真相。
临终陪伴是有意义的。病人的生命,在关爱的陪伴中得到了肯定。而陪伴的人,也在陪伴的过程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该影片末尾,鼓励人学习 Hospice(临终的安宁陪伴)。于是,我和外子就去报名参加安宁陪伴的训练。感谢上帝,这些课程帮助了我,不但陪伴父母,也陪伴50岁的妹妹,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
回想那段陪伴的时间,的确给有限的日子,多了一点生命,更体会到,生死永别夺不走家人的美好回忆。
天使义工
从2023年8月开始,到2024年2月 ,我和外子参加了两个安宁疗护机构的义工训练。一个是基督徒姊妹陈维珊在洛杉矶创办的“希望之心安宁疗护关怀中心”(Heart of Hope Asian American Hospice Care),另一个是Mrs. Betty Bulen 创办的,在圣地亚哥的“Elizabeth Hospice”。
在训练中,我看到了一群天使,是那么有热情的陪伴非亲非故的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里路。他们用爱陪伴在死阴幽谷中忧伤、害怕的人。他们还陪伴家属度过最伤痛的时期,有的甚至陪上好几年。
照顾者困境
许多人都说:死,我不怕,但是我怕痛,怕病的煎熬,更害怕自己因疾病重症,让整个家庭背负重担。的确,一人病,全家苦。我们先看看,照顾重症病患的人,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根据台湾长照中心的资讯:生理上,照顾者的身体,会因无法休息而睡眠不足,还有其他各种损伤;心理上,有许多焦虑、忧郁、挫折感等复杂情绪; 工作上,蜡烛两头烧,甚至被迫辞去工作;社交上,没有了个人的时间,也断了亲友的往来,变得孤独; 经济上,收入下降甚至缺乏,而且也影响老年的退休金;照顾的方式上,家人意见相左、分工不均,以致家庭关系不和睦……
“重症照顾者”受到的挑战,是他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如何掌握病况、获取确切的医疗讯息;如何面对家人、亲子、婚姻关系及角色的变化;如何面对经济的压力、自己健康受损,甚至情绪崩溃,等等。
扮演什么角色
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安宁疗护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安宁疗护主要是为重症临终病患减缓痛苦,确保病患临终前,能过得平静、舒适,得到适当的医疗设施以及服务。
当病人在重症末期、医生已经尽了全力,而健康状况不可逆转,医生判定生命只有6个月或者更短,这个时候,安宁疗护就成了一个选项。
重症临终病患必须了解,选择了“安宁疗护”后,所有积极性的治疗都将停止——不再用药物攻击坏细胞、不再插管、不再用铁肺……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放弃生命,等死”。但其实,“安宁疗护”是让重症临终病患在生命最后的黄金时段,从积极性治疗的痛苦中释放,得以喘息。在止痛药物的协助下,比较有品质地过每一天,给日子多一点温馨。
病人可以选择在医院安宁疗护。但在美国,大部份的安宁疗护是居家安宁疗护。虽然家属是主要的照顾者,但因为有安宁疗护专业人员的辅导、协助,家属并不孤单无助。
安宁疗护中心,是团队以专业的医疗服务,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团队包括:原主治团队、出服护理师、心理咨商师、安宁志工、社工师、安宁个管师、安宁专科医师、营养师、护理师、灵性宗教人员。
团队给家属提供所需的知识,协助病人与家属决定什么是好的照顾方案、如何能给生命最后的黄金期有品质的生活;在心理上、情绪上、灵性上,陪伴和援助病人及家属。安宁疗护像一双温暖的手,扶持着病人及家属,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日子多一点生命。
当病人过世后,团队继续与家属同行,从哀伤陪伴,渐渐进入生活重建。若告别处理得好,身心灵的重建就容易得多。
心灵关怀师
在安寕疗护团队中,我觉得非常重要、想要特别介绍的,就是“心灵关怀师”(以下资讯来自“希望之心安宁疗护中心”):
心灵关怀师协助关怀生命末期病人的灵性:帮助病人在思绪混乱中,再度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次序;在人际关系的层面上,心灵关怀师帮助病人,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重新连结与和解;借着回顾一生的过程,学习接纳生命的缺憾,寻找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明白肉身生命消亡的必然性,找到灵性生命的存在。
心灵关怀师借着信仰方面的导引,使病人与创造生命的源头和好,与自己和好,与他人和好、修复关系。
对华人来讲,谈论死亡是很困难的,特别是面对长辈。最好在长辈还算健康的时候谈,对方心理上比较能接受。我就是在父母60几岁,还年轻、健康的时候,和他们谈临终的心愿,如何护理,如何安排安息礼拜等。
临终引导师
在美国的安宁疗护中,还有“临终引导师”(End-of-life doula)。
他们会帮助家属,设计布置临终病人的房间,包括颜色、感觉、声音跟气味。作为协调机构,他们帮助安排家人和朋友的探访、照顾。如果有需要,他们能指导家属执行医疗服务,解释所谓的“不复苏令”( Do not resuscitate,简写DNR。编注)和医疗授权书。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协助病人进行最终的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让病人和家属心中不留遗憾。以及,将来要举行怎么样的追思礼拜(病人也可提出建议),该怎样写讣告;病人过世之后的法律程式,经济上的安排,等等。
这许多看似细小却重要的细节,若是有专人协助指导,家属才不会乱了手脚。让哀伤者专心哀伤,是很重要的。
为末期病人祷告
我们该如何为末期病人祷告呢?建议如下(资讯来自希望之心安宁疗护中心):
求上帝亲自医治他一生中承受过的所有伤害。
求上帝亲自帮助他放下与原谅内心对人、事、物任何的愤恨不平。
求上帝亲自加添满足他一生中需要却无法获得的关怀与爱。
求上帝亲自释放他内心对人、事、物无法释怀的后悔和内疚。
求上帝在最后、最隐密处,在生命与死亡交会的时刻,亲自召唤他,得着他的灵魂。
结语
哀悼“死亡”是难的,但又能深刻而美丽,甚至能激励活着的人的生命。若想要让自己的死丰富他人的生命,提前布属是很重要的。
村上春树说:“要记得那些在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来自某次采访。编注)那些参与安宁疗护的天使,是值得称谢的。
作者现居美国,已退休,自由业余作家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