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教”和“育”(子衿)2025.01.1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1.18

子衿

“教育”是一個大命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意義為何?

在我奶奶的眼裡,教育就是上學,上學就是為了將來擺脫做農民的命運,可以進城裡當工人,翻身過好日子。

小的時候,我也是這麼認為,並且以此立志的。

古人對教育,似乎有更美好的看法。北宋大家張載的名言廣為流傳,被視為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橫渠語錄》)。這“橫渠四句”,似乎給教育冠上了更高遠廣闊的意義。

當然也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以讀書立身、立命的價值判斷標準。古人以“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偷光”的刻苦追求,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即一朝金榜題名,不負十年寒窗。

現今之人對教育的看法似乎更加紛繁複雜、“風譎雲詭”。教育變成一種產業鏈。父母在焦慮的陰雲中,極盡可能地“雞”娃。孩子被壓在“成績”這座大山下,幾乎喘不過氣來。有時候,成績似乎成為比孩子本身更重要的東西。

不過無論如何,從古至今,國人對教育都有一致的重視,及不懈的追求。

二、“教”和“育”

那麼,教育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簡單把“教育”理解成“教”和“育”這兩部分。“教”,即是將“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提供給對方,就像為一顆種子預備好土一樣。“育”則是更為動態的互動過程,是細緻地澆灌、施肥、除草、殺蟲的培育工作,也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以身作則……“育”以人想像不到的影響力,在孩子身上產生奇異的效果。

也許大部分時間,我們的注意力聚焦於“教”——世界不同的價值潮流,正在猛烈侵佔孩子的頭腦,所以奮力去教,顯得更為重要。然而,我們在奮力“教”的時候,常常忘記,不管我們“教”的怎麼樣,唯“育”能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

三、什麼更重要?

我一直以為,唯有有知識的父母,才能教出有知識和教養的孩子。在農村看了許多教育失敗的例子,更讓我堅定了這一點。我深深相信,懂得知識、擁有訓練技巧的父母,才會培養出成功的孩子。可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一次,跟隨教會的牧者翻越高山,探訪一個苗族家庭。所見所聞讓我開始思考,“育”或許比“教”更重要。

貧瘠的紅土地,石頭旁耕地的老牛,松鼠一家在粗壯的竹林上跳來跳去……原始封閉的幾百戶人家中,只有3個信主的家庭。傍晚的時候,這3家人從地裡提早回來。晚飯後,便趕緊開始了聚會敬拜上帝。

聚會中,還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跟著大人圍成一圈唱詩、讀經。他們安靜地傾聽著。雖然時間已經很晚,他們仍然沒有因聽不懂大人的分享而吵鬧要離開。輪流分享的時候,一個孩子站起來,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斷斷續續地讀經文和簡單分享。其他時間,就安安靜靜坐在父母旁邊,一直到結束,才跟著父母回家。

孩子的爸爸,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告訴我,孩子從小非常有信心。在學校聽到老師說“人是猴子變的”,他在心裡連連說:“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回家和爸爸講起這件事的時候,仍然態度堅定。

爸爸去省外打工,發生了嚴重車禍,而後歸信了主。他們一家在苦難中,經歷了美好的恩典。雖然爸爸有各種嚴重的後遺症,但他們仍在那個高山上,用最簡樸的方式,榮耀著上帝。

這家的父母,雖不能清晰地告訴孩子上帝是一位怎麼的神,他們沒有這樣的神學知識,但無形中,他們告訴了孩子更重要的!或許,這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最佳明證,也是上帝在“育”中極美的恩典與作為。

正如他們在家裡斑駁的院牆上所畫的,上帝正在懷抱和看顧祂的小羊。哪怕只有3個孤單的家庭在這裡,祂也顧念他們。

四、教育的危機

我見過十幾歲孩子輟學在家,沒日沒夜玩手機,和網上認識的女孩子同居。

我也聽妹妹說起過,她的同學輟學搞直播去了——家裡親戚因為直播發財了,孩子們也小小年紀學習直播——既然教育最終是為了賺錢,不上學反而能賺到更多錢,那繼續受教育還有什麼意義呢?

教師也可以隨意在課堂上開黃腔,說出許多汙穢的字眼,或許課堂外的行為也不堪入目。朋友在一所私立大學教書,因為在課堂上勸學生不要玩手機,要認真聽課,才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培養,卻被領導勸責,讓她要學會理解學生的難處,不要“苛責”學生。

看樣子,當下被罪污染的教育,已經無法塑造人了。

五、回歸本真

亂象橫生時,我們或許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從焦慮中返璞歸真,離開那許多自我的期待、世界的糖衣炮彈,以及律法主義的迷惑,從有創造力、有恩典的被造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在教導中不斷思考、忠心遵循上帝的話語,才能真實地接收屬天的恩典,培養屬天的孩童。

我們應當將孩子們視為有上帝形象的被造。他們充滿創造性,將被塑造成為與上帝同工、更好的管理世界的人。

上帝允許他們做出正確或錯誤的選擇,並為此承擔後果。他們會在自由的選擇中,得到恩典的對待。他們會認清認識罪和罪的後果、恩典的奇妙與美好。

他們不僅從小記住祂的話語,更能從小經歷祂的話語。他們不只享受服事,而且操練服事他人。他們從小就自由探索創造的奇妙,從小就有批判性的思考。

父母、老師所能做的,就是為此竭力創造條件,等候盼望那厚賜百物者的恩典,而且自己首先成為被祂的話語牧養和更新的人。

或許這太過理論化,甚至飄忽,但我仍相信,只有回歸本真,回歸人的被造、人的本性、祂的恩典、祂的救贖,教育才有效果。並且,當教育真正與祂的話語相遇,不僅教祂的話語,認識祂的創造,更被祂的話語牧養,祂的話語成為教育路上的明燈,將來的教育和將來的時代,才會充滿盼望。

作者來自中國,95後基督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