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教”和“育”(子衿)2025.01.18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1.18

子衿

“教育”是一个大命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一、意义为何?

在我奶奶的眼里,教育就是上学,上学就是为了将来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可以进城里当工人,翻身过好日子。

小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并且以此立志的。

古人对教育,似乎有更美好的看法。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广为流传,被视为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这“横渠四句”,似乎给教育冠上了更高远广阔的意义。

当然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以读书立身、立命的价值判断标准。古人以“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刻苦追求,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一朝金榜题名,不负十年寒窗。

现今之人对教育的看法似乎更加纷繁复杂、“风谲云诡”。教育变成一种产业链。父母在焦虑的阴云中,极尽可能地“鸡”娃。孩子被压在“成绩”这座大山下,几乎喘不过气来。有时候,成绩似乎成为比孩子本身更重要的东西。

不过无论如何,从古至今,国人对教育都有一致的重视,及不懈的追求。

二、“教”和“育”

那么,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简单把“教育”理解成“教”和“育”这两部分。“教”,即是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提供给对方,就像为一颗种子预备好土一样。“育”则是更为动态的互动过程,是细致地浇灌、施肥、除草、杀虫的培育工作,也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以身作则……“育”以人想像不到的影响力,在孩子身上产生奇异的效果。

也许大部分时间,我们的注意力聚焦于“教”——世界不同的价值潮流,正在猛烈侵占孩子的头脑,所以奋力去教,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们在奋力“教”的时候,常常忘记,不管我们“教”的怎么样,唯“育”能发挥关键性的影响力。

三、什么更重要?

我一直以为,唯有有知识的父母,才能教出有知识和教养的孩子。在农村看了许多教育失败的例子,更让我坚定了这一点。我深深相信,懂得知识、拥有训练技巧的父母,才会培养出成功的孩子。可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一次,跟随教会的牧者翻越高山,探访一个苗族家庭。所见所闻让我开始思考,“育”或许比“教”更重要。

贫瘠的红土地,石头旁耕地的老牛,松鼠一家在粗壮的竹林上跳来跳去……原始封闭的几百户人家中,只有3个信主的家庭。傍晚的时候,这3家人从地里提早回来。晚饭后,便赶紧开始了聚会敬拜上帝。

聚会中,还有两个上小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围成一圈唱诗、读经。他们安静地倾听着。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他们仍然没有因听不懂大人的分享而吵闹要离开。轮流分享的时候,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读经文和简单分享。其他时间,就安安静静坐在父母旁边,一直到结束,才跟着父母回家。

孩子的爸爸,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告诉我,孩子从小非常有信心。在学校听到老师说“人是猴子变的”,他在心里连连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回家和爸爸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态度坚定。

爸爸去省外打工,发生了严重车祸,而后归信了主。他们一家在苦难中,经历了美好的恩典。虽然爸爸有各种严重的后遗症,但他们仍在那个高山上,用最简朴的方式,荣耀着上帝。

这家的父母,虽不能清晰地告诉孩子上帝是一位怎么的神,他们没有这样的神学知识,但无形中,他们告诉了孩子更重要的!或许,这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最佳明证,也是上帝在“育”中极美的恩典与作为。

正如他们在家里斑驳的院墙上所画的,上帝正在怀抱和看顾祂的小羊。哪怕只有3个孤单的家庭在这里,祂也顾念他们。

四、教育的危机

我见过十几岁孩子辍学在家,没日没夜玩手机,和网上认识的女孩子同居。

我也听妹妹说起过,她的同学辍学搞直播去了——家里亲戚因为直播发财了,孩子们也小小年纪学习直播——既然教育最终是为了赚钱,不上学反而能赚到更多钱,那继续受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也可以随意在课堂上开黄腔,说出许多污秽的字眼,或许课堂外的行为也不堪入目。朋友在一所私立大学教书,因为在课堂上劝学生不要玩手机,要认真听课,才对得起自己的青春和父母的培养,却被领导劝责,让她要学会理解学生的难处,不要“苛责”学生。

看样子,当下被罪污染的教育,已经无法塑造人了。

五、回归本真

乱象横生时,我们或许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从焦虑中返璞归真,离开那许多自我的期待、世界的糖衣炮弹,以及律法主义的迷惑,从有创造力、有恩典的被造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孩子。我们需要在教导中不断思考、忠心遵循上帝的话语,才能真实地接收属天的恩典,培养属天的孩童。

我们应当将孩子们视为有上帝形象的被造。他们充满创造性,将被塑造成为与上帝同工、更好的管理世界的人。

上帝允许他们做出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并为此承担后果。他们会在自由的选择中,得到恩典的对待。他们会认清认识罪和罪的后果、恩典的奇妙与美好。

他们不仅从小记住祂的话语,更能从小经历祂的话语。他们不只享受服事,而且操练服事他人。他们从小就自由探索创造的奇妙,从小就有批判性的思考。

父母、老师所能做的,就是为此竭力创造条件,等候盼望那厚赐百物者的恩典,而且自己首先成为被祂的话语牧养和更新的人。

或许这太过理论化,甚至飘忽,但我仍相信,只有回归本真,回归人的被造、人的本性、祂的恩典、祂的救赎,教育才有效果。并且,当教育真正与祂的话语相遇,不仅教祂的话语,认识祂的创造,更被祂的话语牧养,祂的话语成为教育路上的明灯,将来的教育和将来的时代,才会充满盼望。

作者来自中国,95后基督徒。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