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析:英雄何竟仆倒(林杏音)

林杏音等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11期

         基督徒灵命所以起起伏伏,归根究柢不外乎“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 (《加》5:17)。若说萧毅/夏雪的故事呈现的是个别生命中灵欲相争的刻痕,那么方舟现象就更多象征了整体教会“在世而不属世”的情境张力。方舟是尖子中的尖子,又不乏事奉热情,却在乘风破浪之际淹没于灵命低潮中。我们要问:是什么属世之水渗进了方舟?

           社会学家根据“模式变项”理论 (Pattern Variables),指出现代化有五个范型:功能专业化、成就取向、平权导向、普世观照、以及自我取向(注1)--这么看来,方舟可说是相当道地的现代 化产儿,唯一不甚合拍的,是他不认同自我取向的人生观。令我们疑惑不解的是:不到三十岁的中国青年往往被称为无梦的一代,出身科大少年班的又是出名的只会 求知不会作人,方舟何以独独免疫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念?这观念又怎可能在方舟出国后才开始“铺天盖地进入他的生活”?我们也因此很好奇:这个不太 像真实人物的理想主义者究竟是怎么信主的?

          故事没提。我们只知道他进入教会后,倒是很真实地有更多“看不惯想不通”的反应:李牧师“要口 才没口才,要学问顶多是个硕士,也看不出有什么卓越的组织能力”,这首先就违反了方舟精英主义式的专业观;李牧师坚持圣经权威,不肯在原则问题上讲民主, 这又触犯了方舟的平权思想;李牧师讲道“单调而乏味”,治会方式又“整个儿一个教条”,这尤其令成就取向浓厚的方舟兴起了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念头。现代化当 然不等于罪,但其中某些理念不只影响了方舟的灵命与事奉,事实上也成为教会整体所面临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与他共同来审视。

一、成就取向

          有人说,撒但对付神仆的技俩,便是诱使这群已将万事看作粪土的人转而在事工中追逐成就,一如牠引诱世人追逐名利权势那般。主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 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这话对世人与神仆一体适用。究竟成就取向的事奉方式有什么后遗症呢?

后遗症之一:偏离标竿

          基督徒深知神绝对的主权保证了新天新地的胜利,也明白神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因此能够为了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而斗志昂扬、竭力尽忠。但成功女神却 从不忘怂恿我们:会众人数、奉献数字、增长速度等可量度的成果,才是忠心的指标与追求的目标,毕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当教会以今世企业精神来经营 永恒国度事工时,短视近利的病象就浮现了,其共同特征是喜谈神的恩慈而避谈祂的忿怒、多倡导积极思想而少督促罪人悔改。这虽然一时可使环境温馨不艰辛、会 众舒心不扎心,但代价是教会与世界的分别渐趋模糊,还如何奢谈“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

          忠心的管家,神也许赐下世人眼中的成就(如大布道家Billy Graham),也许让他像一粒落在地里死了的麦子(如出师未捷的宣教士Jim Elliot),果效尽管不同,却同样荣神益人。换句话说,成功可能是忠心的结果,却不应是事奉的目标。方舟对李牧师轻蔑不屑,自己则以跻身名牧为己任, 心心念念都是事工的规模,这恐怕在动机上就有假荣神益人之名、行自我满足之实的危险;即使为了事工全力拼博,甚至“果效如火如荼,威信如日中天”,都已经 偏离事奉的本质了。

后遗症之二:动静失衡

          成就取向的社会重结果不重过程,要成功往往只好不眠不休。但“我忙,故我在”的 事奉步调不但不见得有效率,连觉察自己的罪都难。方舟性好热闹,走到哪儿都锋头十足,这种特质加上成就取向,很容易以为整天马不停蹄是忠心事主的表现,殊 不知灵命成长是本末有序、动静有时的操练过程;若是我们不肯归回安息,偏要“骑飞快的牲口”(《赛》30:16),生命恐怕就是一片忙盲茫了。

          我们并不是认同寂静主义那套消除意志、除灭自我、视任何自发行动为属血气、以为处于被动地位才能释放圣灵的论调,我们也绝不赞成将消极怠惰托名为安息。我们 所强调的是:事奉得力的秘诀来自枝子常在葡萄树上,奔跑与退修之间相互增强的纽带不可断裂。方舟将事奉当作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一路快马加鞭奔驰了五年, 结果是“梦幻破没了”,不得不回头面对最根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神学”,这与他一意追求成功,缺少独处、静观、默想等操练大有关系。

后遗症之三:愁苦反增

          想要出头的欲望与怕被淘汰的恐惧固然使成功主义者看似动力强劲,但它们至终是摧毁性的。据统计,在美国各行各业中,专业人士不但自杀率名列前茅(注2),而 且陷于酒瘾、毒瘾(注3)、乃至性瘾(注4)的比例也高得惊人。心理学家以摇滚歌王Elvis Presley的下场为鉴,将这现象称为Elvis Syndrome(猫王症候群),意思就是说愈成功的人往往愈不快乐、愈不健康、也愈接近死亡(注5)。

         方舟入读神学院的动机有二,除了追求成就外,还希望借此得到喜乐。然而喜乐是圣灵所结的果子,不可能作为孤立的目标单独追求而得,何况追求成就与得到喜乐二者在根本上还不能两立。“以别 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膜拜成功女神的愁苦之一是事工愈扩张,自我就愈膨胀,心灵却愈空虚;愁苦之二是万一果效不如人 意,便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甚至以上帝的受害者自居、退出事奉工场。总之无论成败,都无喜乐可言,方舟怎会不落入灵命低潮中呢?

二、功能专业化

          成就取向的标竿一旦确立,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逻辑下,功能走向专业化,精英于是应运而生。精英虽难得,精英心态却贻患不浅。他们像方舟一样,在 才智竞技场上摔打滚爬惯了,习于将人的学历、口才、能力、相貌等拿来称斤论两、评定等次,以之为实事求是;信主后也往往立即舍我其谁地“摩拳擦掌准备大干 一番”,既对教会种种积习、积弊与积弱多所不解,也认为只要自己有机会出手,当能使大众耳目一新。精英们能看出神国大业无与伦比的荣耀、有眼光与热情来作 收割大陆福音禾田的工人,这是我们常向神感恩的,但精英心态的事奉观有什么偏差呢?

偏差之一:轻忽了神的圣洁可畏

           以赛亚因见到神的至尊至荣而惊呼“祸哉,我灭亡了”,这敬畏感应该是每位神仆事奉主的起点。若非如此,我们不但很难由衷地说“我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应分作的”(《路》17:10),还可能与方舟一样,在神面前大包大揽地夸口“甭管什么活动,都是小菜一碟儿”。

         事奉迥非炫技,献上凡火的拿答、亚比户,其下场是所有事奉者的殷鉴(《利》10:1)。方舟出于侠肝义胆的种种善行殊为可贵,但心态恐怕还是难逃骄傲恣狂之 罪;更令人忧心的,是方舟对自己的骄傲似乎没什么警觉,胜券在握地“进神学院开学的第一天,就写好了他的就职演说”。

        说起来,许多敬畏主的人极大的苦恼, 就是发现自己献身事主的动机中掺杂着自我高举的野心;但有这苦恼其实是健康的,神正是要祂的儿女在圣灵的光照下不断认识自己,生命在事奉中得着更新。怕的 是不去觉察、不肯承认自居精英的骄傲心态;一旦自我膨胀惯了,愈是投身事工就愈有机会窃取神的荣耀,愈是受人欢迎就愈有可能眼中不怕神,这才是真正的祸哉 啊。

偏差之二:不认识自己的软弱败坏

          精英意识常将能力(行)与品德(好)相提并论,甚至取而代之:行就好,不行就不好;方舟自以为比李大卫行,所以方舟比李大卫好。这种心态不仅影响团队事奉,更使神本来要借着事工更新我们个人生命的美意落了空。

         方舟信主三年后,才因陷溺性瘾无法自拔的事实,而惊觉“罪,这个在他的字典里早已不存在的词,刹那间突然跳了出来”。基督徒以为自己早已无罪,这想法有点匪 夷所思。若说这是肇因于错误的神学理解,那么光是凭方舟所读的大量属灵伟人传记,早就应该将他导正过来才是;我们认为方舟自以为无罪更可能的原因,是他被 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精英心态给蒙蔽了。

         在差点儿自杀的那个晚上,方舟“第一次在上帝面前认识了自己”,这认识是非常可喜的变化;但他究竟 还是没有分清“行”与“好”,也还是习惯性地在比较,以致只联想到“他也许绝不比李大卫更好”,却没发现自己对牧者“心高气盛,不可一世”是很大的亏欠。 既然认识自己是一生之久的渐进历程,我们期待这次戏剧性的经历是方舟生命的转捩点,而不是完成式。

偏差之三:不易建立合神心意的群己关系

          神的心意是透过教会彰显的,祂要我们彼此劝慰、互相建立;可是精英主义者唯有得到众人的掌声,才能在“我很行”的满足感中暂时放松下来。他的事奉特征是只爱 教导、不爱受教,只肯安慰人、不肯受安慰,只想一枝独秀、不想同心配搭,只能夸耀主的赏赐如何连摇带按上尖下流、不能见证主的恩典如何在他的软弱中显得完 全。这样的人往往难有彼此坦诚透明的属灵同伴。

          方舟的天然性情有其可爱可敬之处,他立意“踏踏实实地为大家做点儿实事”。粗略一数,这些 事少说也有十来项,每一项都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轻易作得到的;但天然性情再怎么好,不等于信主后可以直接称之为事奉的恩赐。

       方舟必须先取得父母官的优 越感,才能放心地作公仆,这种心态已似依赖症(Codependency),与主耶稣彼此洗脚的教训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难怪他“不帮助别人就心里难 受,但并没有从中尝到所谓的喜乐”--不助人就得不到掌声,心里怎不难受?但得到掌声后的满足感是短暂的,又怎会有长存的喜乐?而付出被视为家常便饭更是 迟早的事,劳苦了半天却没有掌声,那就更失落了。

          最悲惨的,是方舟虽“像旋风似的成为团契的中心”,真有问题时却无处求助。暗中的挣扎, 无论是酒色财气,其实都不可耻(可耻的是满不在意、以恶为善),事实上有这些挣扎的绝不只“我”一个人。当我们因自己的罪连举目望天也不敢时,神不仅开恩可怜我们,还要我们这群软弱的儿女互相扶持、彼此守望;只要我们不一意遮盖否认,神的大能与恩典必然够用。

       但撒但却利用我们的耻感,告诉我们这种事情如何恶心、如何必然遭人唾弃讪笑,好骗得我们在孤单中死死守住黑暗的秘密。牠又极乐意将牠善于控告的看家本领加以化妆,假意帮助我们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刻认识”,然后在我们因“坚决不改”而绝望时,对我们耳语“死了还干净一点儿”,以此吞灭我们。

         魔鬼这番各个击破的诡计,对于越是骄傲的人越 是有效,方舟便是典型的牺牲者:自负的他开始接触网络色情时“并没觉得这是个什么大不了的事儿”,等陷溺已深,才发现“怎么发誓赌咒都无济于事”;当他再 也不敢信任个人的自律能力时,却还顾惜著“光辉属灵形像”,以致独自在泥淖里愈挣扎愈沉沦,差点儿走上绝路。精英主义之为害至此!

三、平权导向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揭示的,“人人受造平等”,真正的平权精神唯有从受造的地位来理解才能实现:首先,要认识造人的神,才能尊重人因里面有神荣耀形像而有的 价值,也才能承认人因罪性对这荣耀的亏缺而有的限制;其次,要顺服绝对的神权,相对的人权才有平等的判据。

        世俗的人文主义却将人视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亟 欲摆脱上帝在人生命中美好的旨意而自立自主,虽然高喊人权与平等,至终却走向了矫情与失序,“除了内心的冲动之外,不再尊重任何权威”(注6)。关于这 点,我们在上一篇评析中已经谈过,现在要略及一个问题:教会引进世俗平权观念有什么危险?

          巴刻(J. I. Packer)警告我们,西方文化的潮流已经逐渐远离了对神的敬虔,当今“头脑清楚且信仰彻底的基督徒似乎只是少数”,教会“漂进世俗主义是无法避免 的”。证诸统计,尤其令人忧心:美国有64%的成人与83%的青少年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而基督徒中自称已重生得救者持此见解的比例,与不信主的人也相去不 远,分别达54%与76%,只有32%与9%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相信绝对真理(注7)。

       在相对主义浪潮来势汹汹地冲撞教会舷舱之际,偏行己路的不但人多势 众,还“转身批评基督徒的理想是违反人性、偏执、情绪化的”(注8)。方舟为了萧夏婚礼(见第九、十期《举目》的〈流泪谷〉)跟李牧师撕破脸,认为他“没 有一点儿爱心,根本就不了解凡人的痛苦”,可说是相当典型的例子。我们当然相信这其中必有因表达方式所产生的障碍与误会,但根本原因仍是后现代平权导向的 相对主义对绝对真理的挑衅。

          其实莫说是司空见惯的婚前与婚外性关系,今日甚至同性婚姻在某些地区都已属合法。教会对外面临拒绝为他们证婚 就可能得准备上法庭挨告的难处,对内更不断被自居通情达理的信徒责以“不了解凡人的痛苦”--殊不知最了解凡人痛苦的,正是对这些事最不容情的神!

        道成肉 身的耶稣基督深知凡人痛苦的根源是罪,脱苦的根本之道是离罪;祂十架的舍身并不是像某些人所宣称的,只是对人类苦难的认同而已,乃是要将人从罪的权势中拯 救出来。

         基督徒对十架救恩的绝对真理若无所体认与坚持,就很容易受世俗平权主义之惑,以为一味体谅才是对人的尊重、是生存于多元社会所必 备的君子风度;只看到爱是“凡事包容”,没看到爱同时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对于“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来》12:4)

       究竟是什么滋味既无体会、也没兴趣知道,以致袖手坐视教会沦陷于彼一时此一时的相对理念中。若再像方舟那样,身为“神童式的传奇人 物”,又“有求必应,随叫随到”,极为罕有的聪明与热心却不受真理引导,一旦误用起来,其杀伤力将难以想像。

          方舟欣赏“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又在个人网页中宣告“我不以福音为耻”。我们想知道:方舟所认识的福音究竟是什么?这福音有没有改变他惯作精英、追求成功的人生轨道?要是哪天别 人因这福音而“把我们看作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4:13),方舟还愿不以为耻吗?若真有心志作巴刻所说头脑清楚且信仰彻底的基督徒,那 么,何不揭开世俗平权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看看那底下有没有可能是《启示录》中兽的相貌?

给牧者的建议

一、关于网络色情

         在个人电脑有如家用电器般普及的今天,弟兄们不必上花街柳巷冒丑闻曝光之险,只消在自家书桌前按一个键,就陷入眼目的情欲之罪中。情况有多普遍?

        以下数字或 可参考:网民中,上过色情网站的有30%(平均每周花3小时,占上网时间1/7);而男性网民中有6.5%患了网络性瘾症(Cybersex Addiction),他们平均每周花5.7小时进行网络性行为,其症候是:1.每隔一段时间就无法自制地上网寻找性刺激,且周期越来越短、所需的刺激越 来越强;2.人际关系处于虚华、疏离、孤立状态,婚姻中缺乏亲密感;3.很多人伴有其他情绪困扰,如躁郁、恐慌、强迫心理,有些还伴随其他陷溺,如酒瘾、 工作狂等(注9)。

         相较于情况之严重,华人教会的应对似乎显得迟缓甚至漠然。牧者也许是不知情,也许是难启齿,也许是认为信徒应该懂得自 行应用原则性的宣讲,总之很少有针对、持续、深入的教导与牧养,以致这问题在教会仿佛不存在般,大家表面上都像是“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似的。世俗心理学 家虽失之只把性瘾当作疾病来处理而不深究罪根,但他们坦然应对、积极相助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深思;至于目前成效良好的十二步骤团体疗法(注10),无论基本 精神或操作技巧都根植于基督教,更没有理由只在不信主的人当中流传。

          方舟陷溺于网络色情,这不是特例,而是信徒中相对普遍的危机。我们呼 吁牧者调整心态、正视事实、谋求对策,第一步先使教会成为彼此坦诚、相互守望的环境,好帮助受困的肢体敢于从罪的捆绑中发出呼救的声音。著名的基督教机构 如Focus on the Family与Insight for Living等都设有专门的网站来帮助网络性瘾患者及其亲友,牧者不妨以此为进修的入门(注11)。

二、关于学人造就事工

          从事北美国语事工的牧者约有八成来自港台东南亚等地区(注12),对“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大陆学人在思想背景方面的了解并非切身,因此在教导与牧养 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挑战。苏文峰牧师编著的“海外中国学人事工”(海外校园杂志社2001年出版)一书有相当深入的分析与实际的建议,我们只就方舟现象引述 几点:

          1、认识自己的羊群,宏观了解其成长背景,努力打破不同文化所可能造成的隔阂。

          2、以培育神工人的性格为首要栽培目标,避免让初信未久的肢体过早担任带领工作。

          3、建立师徒制的事奉模式(Discipleship),在一对一的关系中传递生命的示范。

          4、建立导师制的牧养方式(Mentorship),对有潜力成为未来领袖的同工加以引导、考察及跟进,发现并供应他们身心灵方面真正的需要。

         针对故事中李牧师与方舟之间三次的对话,我们也有一点观察。首先,李牧师的沟通方式似乎较倾向传递信息,而不太留意倾听回应。当方舟一再推托、不肯在感恩聚 会中发言时,李牧师若能将计划暂搁一旁,认真体会对方的弦外之音,而不忙着对他“做工作”,也许就能嗅出一向喜当众人焦点的方舟此举之不寻常,进而有机会 进入方舟困惑苦闷的内心世界。

         其次,李牧师似乎较注重宣告真理,而不太费心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当方舟想与李牧师辩论观点时,李牧 师答以“我没有观点,圣经的观点就是我的观点”。信主多年的人明白这句话中尊主为大的份量,但对于厌透了威权统治的中国学人而言,这无异于拿圣经当挡箭牌 来掩饰自己的词穷不讲理。“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何况方舟是教会大力栽培的明日领 袖,李牧师岂可不耐心引导他走出真理认识上的误区?

         第三,李牧师的牧养似乎较采无为的守势,而不太主动察觉破口、加以防治。他对方舟种种 个人的冒犯不以为忤,也没有在事工上以打压作为报复,这是很美好的生命见证;但方舟的骄傲无论如何是属灵成长的致命障碍,李牧师实在不该再奉送一顶不合尺 码的高帽,称赞方舟“真是高竿哟”,还认为方舟野心勃勃地读神学“是团契结的果子”。他若能时而主动与方舟约谈,听听方舟的意见与不满,也陈述自己的看法 与关切,那么一时也许有冲突或歧见,但“铁磨铁,磨出刃来”,牧养中的友谊关系往往就是如此相感而得的。

结语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要将他们融化熬炼。不然,我因我百姓的罪该怎样行呢?”(《耶》9:7)我们相信方舟今日的愁苦,正是神恩典管教的记号,为要将他 陶造成合神心意的器皿;而管教的重心,恐怕就如当年巴录所得的警告:“你为自己图谋大事吗?不要图谋!”(《耶》45:5)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与今生 的骄傲隐身在文化理念下,唯愿方舟识透其中种种巧妙伪装,放弃为自己图谋大事,好叫他的脚步为耶和华所立定、他的道路为耶和华所喜爱。

注:
1. 陈小红,〈现代化与现代人〉,《人的素质》论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会学院,1999)
2. 自杀率的职业排行榜中,医师占第二位,生物科技专家第四,社会科学家第五,牙医第六,律师与法官第七,参www.straightdope.com/mailbag/msuicide.html
3. 以律师为例,酗酒者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两倍,吸毒者则占26%。参”Those Unhappy, Unhealthy Lawyers,” Notre Dame Magazine, Autumn1999
4. 一家专治性耽溺的诊所负责人表示,他的患者多数是公司总裁、医生、律师、神职人员。参”Addicted to Sex,” Fortune Magazine, May1999
5. John Baucom, The Elvis Syndrome: How to Avoid Death by Success, Fairview Press, 1995
6. 巴刻,《认识人》,(橄榄,1992),页4
7.www.barna.org/cgi-bin/PagePres … D=106&Reference=E&Key=sex
8. 同注6,本段引述出于第三及第四章
9. www.sex-centre.com/NewsStories/index_new_news.htm
10. 这本是匿名戒酒者协会(Alcoholics Anonymous,简称AA)的原创,现在普遍应用于治疗各种上瘾症。详见www.aa.org
11. 分别是www.pureintimacy.org,以及www.netaccountability.com
12.《加拿大国语事工的挑战》(加拿大校园团契,2000),页18。美国情况估计应该相去不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