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析:英雄何竟仆倒(林杏音)

林杏音等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11期

         基督徒靈命所以起起伏伏,歸根究柢不外乎“情慾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慾相爭” (《加》5:17)。若說蕭毅/夏雪的故事呈現的是個別生命中靈慾相爭的刻痕,那麼方舟現象就更多象徵了整体教會“在世而不屬世”的情境張力。方舟是尖子中的尖子,又不乏事奉熱情,卻在乘風破浪之際淹沒於靈命低潮中。我們要問:是什麼屬世之水滲進了方舟?

           社會學家根據“模式變項”理論 (Pattern Variables),指出現代化有五個範型:功能專業化、成就取向、平權導向、普世觀照、以及自我取向(註1)--這麼看來,方舟可說是相當道地的現代 化產兒,唯一不甚合拍的,是他不認同自我取向的人生觀。令我們疑惑不解的是:不到三十歲的中國青年往往被稱為無夢的一代,出身科大少年班的又是出名的只會 求知不會作人,方舟何以獨獨免疫於“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觀念?這觀念又怎可能在方舟出國後才開始“鋪天蓋地進入他的生活”?我們也因此很好奇:這個不太 像真實人物的理想主義者究竟是怎麼信主的?

          故事沒提。我們只知道他進入教會後,倒是很真實地有更多“看不慣想不通”的反應:李牧師“要口 才沒口才,要學問頂多是個碩士,也看不出有什麼卓越的組織能力”,這首先就違反了方舟精英主義式的專業觀;李牧師堅持聖經權威,不肯在原則問題上講民主, 這又觸犯了方舟的平權思想;李牧師講道“單調而乏味”,治會方式又“整個兒一個教條”,這尤其令成就取向濃厚的方舟興起了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念頭。現代化當 然不等於罪,但其中某些理念不只影響了方舟的靈命與事奉,事實上也成為教會整體所面臨的挑戰,我們有必要與他共同來審視。

一、成就取向

          有人說,撒但對付神僕的技倆,便是誘使這群已將萬事看作糞土的人轉而在事工中追逐成就,一如牠引誘世人追逐名利權勢那般。主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 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太》16:26)這話對世人與神僕一体適用。究竟成就取向的事奉方式有什麼後遺症呢?

後遺症之一:偏離標竿

          基督徒深知神絕對的主權保證了新天新地的勝利,也明白神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因此能夠為了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而鬥志昂揚、竭力盡忠。但成功女神卻 從不忘慫恿我們:會眾人數、奉獻數字、增長速度等可量度的成果,才是忠心的指標與追求的目標,畢竟“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當教會以今世企業精神來經營 永恆國度事工時,短視近利的病象就浮現了,其共同特徵是喜談神的恩慈而避談祂的忿怒、多倡導積極思想而少督促罪人悔改。這雖然一時可使環境溫馨不艱辛、會 眾舒心不扎心,但代價是教會與世界的分別漸趨模糊,還如何奢談“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2:15)?

          忠心的管家,神也許賜下世人眼中的成就(如大佈道家Billy Graham),也許讓他像一粒落在地裡死了的麥子(如出師未捷的宣教士Jim Elliot),果效儘管不同,卻同樣榮神益人。換句話說,成功可能是忠心的結果,卻不應是事奉的目標。方舟對李牧師輕蔑不屑,自己則以躋身名牧為己任, 心心念念都是事工的規模,這恐怕在動機上就有假榮神益人之名、行自我滿足之實的危險;即使為了事工全力拼博,甚至“果效如火如荼,威信如日中天”,都已經 偏離事奉的本質了。

後遺症之二:動靜失衡

          成就取向的社會重結果不重過程,要成功往往只好不眠不休。但“我忙,故我在”的 事奉步調不但不見得有效率,連覺察自己的罪都難。方舟性好熱鬧,走到哪兒都鋒頭十足,這種特質加上成就取向,很容易以為整天馬不停蹄是忠心事主的表現,殊 不知靈命成長是本末有序、動靜有時的操練過程;若是我們不肯歸回安息,偏要“騎飛快的牲口”(《賽》30:16),生命恐怕就是一片忙盲茫了。

          我們並不是認同寂靜主義那套消除意志、除滅自我、視任何自發行動為屬血氣、以為處於被動地位才能釋放聖靈的論調,我們也絕不贊成將消極怠惰託名為安息。我們 所強調的是:事奉得力的秘訣來自枝子常在葡萄樹上,奔跑與退修之間相互增強的紐帶不可斷裂。方舟將事奉當作實現個人理想的途徑,一路快馬加鞭奔馳了五年, 結果是“夢幻破沒了”,不得不回頭面對最根本的問題:“我為什麼要讀神學”,這與他一意追求成功,缺少獨處、靜觀、默想等操練大有關係。

後遺症之三:愁苦反增

          想要出頭的慾望與怕被淘汰的恐懼固然使成功主義者看似動力強勁,但它們至終是摧毀性的。據統計,在美國各行各業中,專業人士不但自殺率名列前茅(註2),而 且陷於酒癮、毒癮(註3)、乃至性癮(註4)的比例也高得驚人。心理學家以搖滾歌王Elvis Presley的下場為鑑,將這現象稱為Elvis Syndrome(貓王症候群),意思就是說愈成功的人往往愈不快樂、愈不健康、也愈接近死亡(註5)。

         方舟入讀神學院的動機有二,除了追求成就外,還希望藉此得到喜樂。然而喜樂是聖靈所結的果子,不可能作為孤立的目標單獨追求而得,何況追求成就與得到喜樂二者在根本上還不能兩立。“以別 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16:4),膜拜成功女神的愁苦之一是事工愈擴張,自我就愈膨脹,心靈卻愈空虛;愁苦之二是萬一果效不如人 意,便自暴自棄、自卑自憐,甚至以上帝的受害者自居、退出事奉工場。總之無論成敗,都無喜樂可言,方舟怎會不落入靈命低潮中呢?

二、功能專業化

          成就取向的標竿一旦確立,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邏輯下,功能走向專業化,精英於是應運而生。精英雖難得,精英心態卻貽患不淺。他們像方舟一樣,在 才智競技場上摔打滾爬慣了,習於將人的學歷、口才、能力、相貌等拿來稱斤論兩、評定等次,以之為實事求是;信主後也往往立即捨我其誰地“摩拳擦掌準備大幹 一番”,既對教會種種積習、積弊與積弱多所不解,也認為只要自己有機會出手,當能使大眾耳目一新。精英們能看出神國大業無與倫比的榮耀、有眼光與熱情來作 收割大陸福音禾田的工人,這是我們常向神感恩的,但精英心態的事奉觀有什麼偏差呢?

偏差之一:輕忽了神的聖潔可畏

           以賽亞因見到神的至尊至榮而驚呼“禍哉,我滅亡了”,這敬畏感應該是每位神僕事奉主的起點。若非如此,我們不但很難由衷地說“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應分作的”(《路》17:10),還可能與方舟一樣,在神面前大包大攬地誇口“甭管什麼活動,都是小菜一碟兒”。

         事奉迥非炫技,獻上凡火的拿答、亞比戶,其下場是所有事奉者的殷鑑(《利》10:1)。方舟出於俠肝義膽的種種善行殊為可貴,但心態恐怕還是難逃驕傲恣狂之 罪;更令人憂心的,是方舟對自己的驕傲似乎沒什麼警覺,勝券在握地“進神學院開學的第一天,就寫好了他的就職演說”。

        說起來,許多敬畏主的人極大的苦惱, 就是發現自己獻身事主的動機中摻雜著自我高舉的野心;但有這苦惱其實是健康的,神正是要祂的兒女在聖靈的光照下不斷認識自己,生命在事奉中得著更新。怕的 是不去覺察、不肯承認自居精英的驕傲心態;一旦自我膨脹慣了,愈是投身事工就愈有機會竊取神的榮耀,愈是受人歡迎就愈有可能眼中不怕神,這才是真正的禍哉 啊。

偏差之二:不認識自己的軟弱敗壞

          精英意識常將能力(行)與品德(好)相提並論,甚至取而代之:行就好,不行就不好;方舟自以為比李大衛行,所以方舟比李大衛好。這種心態不僅影響團隊事奉,更使神本來要藉著事工更新我們個人生命的美意落了空。

         方舟信主三年後,才因陷溺性癮無法自拔的事實,而驚覺“罪,這個在他的字典裡早已不存在的詞,剎那間突然跳了出來”。基督徒以為自己早已無罪,這想法有點匪 夷所思。若說這是肇因於錯誤的神學理解,那麼光是憑方舟所讀的大量屬靈偉人傳記,早就應該將他導正過來才是;我們認為方舟自以為無罪更可能的原因,是他被 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精英心態給蒙蔽了。

         在差點兒自殺的那個晚上,方舟“第一次在上帝面前認識了自己”,這認識是非常可喜的變化;但他究竟 還是沒有分清“行”與“好”,也還是習慣性地在比較,以致只聯想到“他也許絕不比李大衛更好”,卻沒發現自己對牧者“心高氣盛,不可一世”是很大的虧欠。 既然認識自己是一生之久的漸進歷程,我們期待這次戲劇性的經歷是方舟生命的轉捩點,而不是完成式。

偏差之三:不易建立合神心意的群己關係

          神的心意是透過教會彰顯的,祂要我們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可是精英主義者唯有得到眾人的掌聲,才能在“我很行”的滿足感中暫時放鬆下來。他的事奉特徵是只愛 教導、不愛受教,只肯安慰人、不肯受安慰,只想一枝獨秀、不想同心配搭,只能誇耀主的賞賜如何連搖帶按上尖下流、不能見證主的恩典如何在他的軟弱中顯得完 全。這樣的人往往難有彼此坦誠透明的屬靈同伴。

          方舟的天然性情有其可愛可敬之處,他立意“踏踏實實地為大家做點兒實事”。粗略一數,這些 事少說也有十來項,每一項都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輕易作得到的;但天然性情再怎麼好,不等於信主後可以直接稱之為事奉的恩賜。

       方舟必須先取得父母官的優 越感,才能放心地作公僕,這種心態已似依賴症(Codependency),與主耶穌彼此洗腳的教訓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難怪他“不幫助別人就心裡難 受,但並沒有從中嚐到所謂的喜樂”--不助人就得不到掌聲,心裡怎不難受?但得到掌聲後的滿足感是短暫的,又怎會有長存的喜樂?而付出被視為家常便飯更是 遲早的事,勞苦了半天卻沒有掌聲,那就更失落了。

          最悲慘的,是方舟雖“像旋風似的成為團契的中心”,真有問題時卻無處求助。暗中的掙扎, 無論是酒色財氣,其實都不可恥(可恥的是滿不在意、以惡為善),事實上有這些掙扎的絕不只“我”一個人。當我們因自己的罪連舉目望天也不敢時,神不僅開恩可憐我們,還要我們這群軟弱的兒女互相扶持、彼此守望;只要我們不一意遮蓋否認,神的大能與恩典必然夠用。

       但撒但卻利用我們的恥感,告訴我們這種事情如何噁心、如何必然遭人唾棄訕笑,好騙得我們在孤單中死死守住黑暗的秘密。牠又極樂意將牠善於控告的看家本領加以化妝,假意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刻認識”,然後在我們因“堅決不改”而絕望時,對我們耳語“死了還乾淨一點兒”,以此吞滅我們。

         魔鬼這番各個擊破的詭計,對於越是驕傲的人越 是有效,方舟便是典型的犧牲者:自負的他開始接觸網路色情時“並沒覺得這是個什麼大不了的事兒”,等陷溺已深,才發現“怎麼發誓賭咒都無濟於事”;當他再 也不敢信任個人的自律能力時,卻還顧惜著“光輝屬靈形像”,以致獨自在泥淖裡愈掙扎愈沉淪,差點兒走上絕路。精英主義之為害至此!

三、平權導向

          正如美國獨立宣言所揭示的,“人人受造平等”,真正的平權精神唯有從受造的地位來理解才能實現:首先,要認識造人的神,才能尊重人因裡面有神榮耀形像而有的 價值,也才能承認人因罪性對這榮耀的虧缺而有的限制;其次,要順服絕對的神權,相對的人權才有平等的判據。

        世俗的人文主義卻將人視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亟 欲擺脫上帝在人生命中美好的旨意而自立自主,雖然高喊人權與平等,至終卻走向了矯情與失序,“除了內心的衝動之外,不再尊重任何權威”(註6)。關於這 點,我們在上一篇評析中已經談過,現在要略及一個問題:教會引進世俗平權觀念有什麼危險?

          巴刻(J. I. Packer)警告我們,西方文化的潮流已經逐漸遠離了對神的敬虔,當今“頭腦清楚且信仰徹底的基督徒似乎只是少數”,教會“漂進世俗主義是無法避免 的”。證諸統計,尤其令人憂心:美國有64%的成人與83%的青少年認為真理是相對的,而基督徒中自稱已重生得救者持此見解的比例,與不信主的人也相去不 遠,分別達54%與76%,只有32%與9%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相信絕對真理(註7)。

       在相對主義浪潮來勢洶洶地衝撞教會舷艙之際,偏行己路的不但人多勢 眾,還“轉身批評基督徒的理想是違反人性、偏執、情緒化的”(註8)。方舟為了蕭夏婚禮(見第九、十期《舉目》的〈流淚谷〉)跟李牧師撕破臉,認為他“沒 有一點兒愛心,根本就不瞭解凡人的痛苦”,可說是相當典型的例子。我們當然相信這其中必有因表達方式所產生的障礙與誤會,但根本原因仍是後現代平權導向的 相對主義對絕對真理的挑釁。

          其實莫說是司空見慣的婚前與婚外性關係,今日甚至同性婚姻在某些地區都已屬合法。教會對外面臨拒絕為他們證婚 就可能得準備上法庭挨告的難處,對內更不斷被自居通情達理的信徒責以“不瞭解凡人的痛苦”--殊不知最瞭解凡人痛苦的,正是對這些事最不容情的神!

        道成肉 身的耶穌基督深知凡人痛苦的根源是罪,脫苦的根本之道是離罪;祂十架的捨身並不是像某些人所宣稱的,只是對人類苦難的認同而已,乃是要將人從罪的權勢中拯 救出來。

         基督徒對十架救恩的絕對真理若無所体認與堅持,就很容易受世俗平權主義之惑,以為一味体諒才是對人的尊重、是生存於多元社會所必 備的君子風度;只看到愛是“凡事包容”,沒看到愛同時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對於“你們與罪惡相爭,還沒有抵擋到流血的地步” (《來》12:4)

       究竟是什麼滋味既無体會、也沒興趣知道,以致袖手坐視教會淪陷於彼一時此一時的相對理念中。若再像方舟那樣,身為“神童式的傳奇人 物”,又“有求必應,隨叫隨到”,極為罕有的聰明與熱心卻不受真理引導,一旦誤用起來,其殺傷力將難以想像。

          方舟欣賞“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魄,又在個人網頁中宣告“我不以福音為恥”。我們想知道:方舟所認識的福音究竟是什麼?這福音有沒有改變他慣作精英、追求成功的人生軌道?要是哪天別 人因這福音而“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林前》4:13),方舟還願不以為恥嗎?若真有心志作巴刻所說頭腦清楚且信仰徹底的基督徒,那 麼,何不揭開世俗平權主義溫情脈脈的面紗,看看那底下有沒有可能是《啟示錄》中獸的相貌?

給牧者的建議

一、關於網路色情

         在個人電腦有如家用電器般普及的今天,弟兄們不必上花街柳巷冒醜聞曝光之險,只消在自家書桌前按一個鍵,就陷入眼目的情慾之罪中。情況有多普遍?

        以下數字或 可參考:網民中,上過色情網站的有30%(平均每週花3小時,佔上網時間1/7);而男性網民中有6.5%患了網路性癮症(Cybersex Addiction),他們平均每週花5.7小時進行網路性行為,其症候是:1.每隔一段時間就無法自制地上網尋找性刺激,且週期越來越短、所需的刺激越 來越強;2.人際關係處於虛華、疏離、孤立狀態,婚姻中缺乏親密感;3.很多人伴有其他情緒困擾,如躁鬱、恐慌、強迫心理,有些還伴隨其他陷溺,如酒癮、 工作狂等(註9)。

         相較於情況之嚴重,華人教會的應對似乎顯得遲緩甚至漠然。牧者也許是不知情,也許是難啟齒,也許是認為信徒應該懂得自 行應用原則性的宣講,總之很少有針對、持續、深入的教導與牧養,以致這問題在教會彷彿不存在般,大家表面上都像是“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似的。世俗心理學 家雖失之只把性癮當作疾病來處理而不深究罪根,但他們坦然應對、積極相助的態度卻值得我們深思;至於目前成效良好的十二步驟團体療法(註10),無論基本 精神或操作技巧都根植於基督教,更沒有理由只在不信主的人當中流傳。

          方舟陷溺於網路色情,這不是特例,而是信徒中相對普遍的危機。我們呼 籲牧者調整心態、正視事實、謀求對策,第一步先使教會成為彼此坦誠、相互守望的環境,好幫助受困的肢体敢於從罪的捆綁中發出呼救的聲音。著名的基督教機構 如Focus on the Family與Insight for Living等都設有專門的網站來幫助網路性癮患者及其親友,牧者不妨以此為進修的入門(註11)。

二、關於學人造就事工

          從事北美國語事工的牧者約有八成來自港台東南亞等地區(註12),對“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大陸學人在思想背景方面的瞭解並非切身,因此在教導與牧養 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挑戰。蘇文峰牧師編著的“海外中國學人事工”(海外校園雜誌社2001年出版)一書有相當深入的分析與實際的建議,我們只就方舟現象引述 幾點:

          1、認識自己的羊群,宏觀瞭解其成長背景,努力打破不同文化所可能造成的隔閡。

          2、以培育神工人的性格為首要栽培目標,避免讓初信未久的肢体過早擔任帶領工作。

          3、建立師徒制的事奉模式(Discipleship),在一對一的關係中傳遞生命的示範。

          4、建立導師制的牧養方式(Mentorship),對有潛力成為未來領袖的同工加以引導、考察及跟進,發現並供應他們身心靈方面真正的需要。

         針對故事中李牧師與方舟之間三次的對話,我們也有一點觀察。首先,李牧師的溝通方式似乎較傾向傳遞信息,而不太留意傾聽回應。當方舟一再推託、不肯在感恩聚 會中發言時,李牧師若能將計劃暫擱一旁,認真体會對方的弦外之音,而不忙著對他“做工作”,也許就能嗅出一向喜當眾人焦點的方舟此舉之不尋常,進而有機會 進入方舟困惑苦悶的內心世界。

         其次,李牧師似乎較注重宣告真理,而不太費心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當方舟想與李牧師辯論觀點時,李牧 師答以“我沒有觀點,聖經的觀點就是我的觀點”。信主多年的人明白這句話中尊主為大的份量,但對於厭透了威權統治的中國學人而言,這無異於拿聖經當擋箭牌 來掩飾自己的詞窮不講理。“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何況方舟是教會大力栽培的明日領 袖,李牧師豈可不耐心引導他走出真理認識上的誤區?

         第三,李牧師的牧養似乎較採無為的守勢,而不太主動察覺破口、加以防治。他對方舟種種 個人的冒犯不以為忤,也沒有在事工上以打壓作為報復,這是很美好的生命見證;但方舟的驕傲無論如何是屬靈成長的致命障礙,李牧師實在不該再奉送一頂不合尺 碼的高帽,稱讚方舟“真是高竿喲”,還認為方舟野心勃勃地讀神學“是團契結的果子”。他若能時而主動與方舟約談,聽聽方舟的意見與不滿,也陳述自己的看法 與關切,那麼一時也許有衝突或歧見,但“鐵磨鐵,磨出刃來”,牧養中的友誼關係往往就是如此相感而得的。

結語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要將他們融化熬煉。不然,我因我百姓的罪該怎樣行呢?”(《耶》9:7)我們相信方舟今日的愁苦,正是神恩典管教的記號,為要將他 陶造成合神心意的器皿;而管教的重心,恐怕就如當年巴錄所得的警告:“你為自己圖謀大事嗎?不要圖謀!”(《耶》45:5)肉体的情慾、眼目的情慾與今生 的驕傲隱身在文化理念下,唯願方舟識透其中種種巧妙偽裝,放棄為自己圖謀大事,好叫他的腳步為耶和華所立定、他的道路為耶和華所喜愛。

註:
1. 陳小紅,〈現代化與現代人〉,《人的素質》論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999)
2. 自殺率的職業排行榜中,醫師佔第二位,生物科技專家第四,社會科學家第五,牙醫第六,律師與法官第七,參www.straightdope.com/mailbag/msuicide.html
3. 以律師為例,酗酒者的比例是一般人的兩倍,吸毒者則佔26%。參”Those Unhappy, Unhealthy Lawyers,” Notre Dame Magazine, Autumn1999
4. 一家專治性耽溺的診所負責人表示,他的患者多數是公司總裁、醫生、律師、神職人員。參”Addicted to Sex,” Fortune Magazine, May1999
5. John Baucom, The Elvis Syndrome: How to Avoid Death by Success, Fairview Press, 1995
6. 巴刻,《認識人》,(橄欖,1992),頁4
7.www.barna.org/cgi-bin/PagePres … D=106&Reference=E&Key=sex
8. 同註6,本段引述出於第三及第四章
9. www.sex-centre.com/NewsStories/index_new_news.htm
10. 這本是匿名戒酒者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簡稱AA)的原創,現在普遍應用於治療各種上癮症。詳見www.aa.org
11. 分別是www.pureintimacy.org,以及www.netaccountability.com
12.《加拿大國語事工的挑戰》(加拿大校園團契,2000),頁18。美國情況估計應該相去不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