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洁香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言与思专栏2025.03.17
“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创》12:1)
“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13:11-12)
两种看见
如果说亚伯拉罕行动的特点是“离开”的话,那么罗得的行动特点则是“挪移”;亚伯拉罕的“离开”,是不容置疑照着耶和华的吩咐而行,而罗得的“挪移”,则是看见了地上的声色犬马,那无限膨胀的欲望使他困窘施计、碎步跌蹶。
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在情感和心情上巨大的落差,更表现出他们在人生抉择中迥然不同的姿态:一个是以信心站立在满了盼望的应许之地,而另一个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如同兵行诡道,渐渐向罪恶之城挪移帐篷。
人的“所见”决定了所行,然而,不管人多么有智慧,终究“所见”是那么有限,唯有透过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所见”。向上看的亚伯拉罕凝望繁星流动,他在“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中,与父神心心相印,当日上帝赐给他浩瀚无边的爱与宝贵的应许,一直延绵至今、乃至永恒。(参《创》13:14)
那么在宣教中,我们又看见了什么?我们的脚步又走向哪里呢?常常听见有人劝准备宣教的弟兄姊妹说:你们要去宣教,一定要想清楚再出去,不然会有很多问题。劝者是出于好意,但实际情况是,照着我们对宣教有限的认知,对宣教工厂了解的不足,与宣教同工毫无接触的境况境下,我们可能想清楚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的。
于我而言,我常说,当初准备走出去宣教的时候,如果知道后来会在柬埔寨服事26年以上,那时是不可能走出去的。可是,这不,一边不想走,一边顺服著走,就走到今天了,越走越感恩、越走心越踏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那么,是什么带动罗得渐渐挪移帐篷的脚步?他低头所见,看到了所多玛的奢华糜烂,使他兴奋不已;他还看到自己手上“财物极多”的发财商机(参《创》13:6)。“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创》13:10)罗得的人格在“滋润”中一点点被扭曲,亚伯拉罕作为前辈的谦让,不仅没有打动罗得的心,反而让他得陇望蜀、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暴露无遗。他与亚伯拉罕彼此分开了,从此泾渭分明,道不同不相为谋。
罗得捷足先登,选择了平原,圈了一个肥沃的城邑。他本应该为此感恩,且努力尽本分,但他的目标并不甘心于平原,因为平原往东方延伸之地使他大开眼界,更大的野心和贪婪,使他身不由己地一点点向所多玛挪移。
在宣教工厂的服事中,一个尤其突出的挑战,就是常常要面对人性无尽的贪婪,贪婪的背后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的人,只有无尽的索取与不满,但他们没想到,难道非要沦落到有一天像罗得一样,在倾覆之中勉强逃生?(参《创》19:29)
宣教之路虽然常常危机四伏,但并非孤履危行。宣教士的生命如一轴行走的生命画卷,无论是行过死阴幽谷,还是躺卧在青草地上,皆在主的引领中前行。正如登山者只有不断挑战极限中,方能攀上更高的境界,宣教士亦在困境与挑战中破茧而出,见证上帝的恩典与信实。
作者为宣教士,现任加神•国际使命学院院长,创建金边基督教会恩典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