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憂外患中的“靈魂拷問”——《詩篇》121篇(魏保羅)2025.04.05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4.05

魏保羅

信心考驗之旅

根據舊約記載 (參《出》23:14;《申》16:16),以色列的男性需要一年3次前往耶路撒冷聖殿中朝見上帝 (依照猶太習俗,婦女和孩童一年只有一次朝聖的機會)。這對於舊約時代的以色列百姓來說,每一次的朝聖無疑都是一次巨大的信心考驗之旅。因為,如果我們去看古代以色列地圖,就會發現在以色列的周邊幾乎全是對以色列國虎視眈眈的敵人。

此外,作為一家之主的男人如果離家遠行,那家中的牛羊誰來牧放?田地誰去耕種?家中若再有老弱病殘,又由誰照顧?特別是,如果趕上妻子臨產,又該怎麼辦?然而,以色列民卻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踏上了一年3次的朝聖之路。

故而,他們通常在出門之後,就會大聲地唱《詩篇》121篇,途中遇到其他弟兄時,還會結伴齊唱,直到安然抵達聖城時再唱121篇,感謝上帝一路的保守和看顧!這在周邊不信的外族之人看來,可能是精神安慰,但對於相信上帝的以色列人而言,卻深知這是上帝奇妙無比的“無形保障”。並且,千百年以來,從未聽說以色列人因去敬拜上帝而導致國破家亡。這何嘗不是上帝特別的看顧、恩典的保守呢?

上圖:大衛、所羅門王朝時期疆域圖。

靈魂之拷問

“在古代,山常被人視為是神明的居所。”“因為山在古代文化中就是神明之居所及彰顯能力之處。”。中國古人也多認為“山中有神仙”,如泰山、華山、終南山等名山有大神仙,無名小山丘則有小神仙。虞舜時期更是有“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祭制。今天中國的一些地方,同樣還保留有拜山神的習俗。

因此,向山舉目並非是看著荒蕪的群山發愣,而是在發出靈魂的拷問:“我的神在哪裡?”漫山遍野那麼多的假神邱壇,真神的祭壇又在何處?如果我們讀舊約歷史就會知道,以色列人除了拜真神,還拜迦南人的假神,並在各高山、岡陵造了許多邱壇,用於獻祭。

詩人在這裡身雖在遠方,但卻彷佛已經身臨其境、抵達聖域,看到了那座山中之山的錫安聖山。我的幫助不是從這些群山上的假神而來,而是從造天地之耶和華而來。就如20世紀解經家柯德納(Derek Kidner)所言:“就在他開始踏上旅途,望向山陵時,上帝的保護已經臨到他。”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信仰!

上圖:主耶穌從耶利哥走到耶路撒冷的路線 (參《路》19:18)。這也是當時大部分前往耶路撒冷守節的以色列人所走的上行山路。

破除“內在偶像”

迦南人敬拜的巴力是主管世間天氣及農作物收成的神,且常在山上呼風喚雨。對於靠天吃飯的以色列人而言,這意味著巴力是掌管他們生死存亡的神。因此,當時的以色列人有一個長久難以改變的錯誤思想,他們認為造天地的耶和華是至大、至偉的神,但這位上帝卻太遙遠了,甚至普通人根本無法靠近。

故此,這位上帝沒功夫、也沒閒心管以色列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之事。相反,迦南人的神巴力則比較貼近生活,管他們的溫飽,家族是否能延續下去。這也正是以色列人長久心懷二意的根本因由。耶和華要拜,巴力也不能忘!

試想,今天的許多基督徒何嘗不也像古代的以色列人一樣呢?雖然,現在沒有了巴力,但卻有了比巴力更大的瑪門(錢財)來代替。上帝我要拜,錢我也不能放手!這種信仰模式帶出的結果,就如雅各所言:“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雅》4:3)。

與此相反,詩人在這裡說他的幫助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意味著,他的幫助唯獨從造他的主而來。祂是我的主,也只有祂是我唯一的主!

非常感恩!筆者在信主之初,因自身需要破除“內在偶像”的緣故,上帝特別使我經歷了一段信仰曠野路。當時真的是身無分文,又無臉乞討,再加上胃病發作,基本上感覺自己死定了。但即使如此,也從未有過放棄信仰的念頭,只是說:“死就死吧!”因我深知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徒》4:12)而我也蒙上帝拯救存活至今。誠如奥古斯丁所說:“難道祂會贖了我們而不拯救我們嗎?”詩人也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心一如既往地踏上朝聖之路。

上圖:從約旦河谷上行到耶路撒冷,海拔落差1000多米,一路都要向山舉目。

危險中的保護

對於一個要歷經寂寞、艱辛、危險旅途的朝聖者而言,保護是最緊要的事。因為沿路崎嶇難行,並伴有盜賊和惡獸埋伏的危險。因此,從3節到8節一共出現了6次動詞“保護”(Shamar),表達主人竟如此看顧僕人。

對於朝聖者而言,他們在朝聖路上會面臨很多危險。

面對這些艱難,當時異教有破財消災之法。如怕被日頭曬傷?找太陽神的男祭司幫你祈福。怕被月光傷害?找月神的女祭司購買護身符。還怕受到邪靈攪擾,意外絆倒、受傷,則學一段護身咒語保護自己。這些在當時人深信不疑的辦法,卻被詩人不屑一顧。因詩人深知真正的保護者是誰,能真實地賜予24小時無間斷、全方位的保障。“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5v)。

不過,也要特別留意,“免受一切的災害”不是指生活舒適無慮,而是指武裝齊備。即基督徒並非不會扭傷腳,被太陽曬昏、過敏,包括經歷長久的心靈傷痛。而是說,我們有得勝一切的確據與保障!就像詩人大衛的信心經歷“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詩》23:5)

不同于巴力諸神會打盹疲倦、沉睡不醒 (參《王上》18:27)。我們的上帝卻不會如此!“以色列的神不同於任何其他的神——祂不需要休息、吃飯、或睡覺。”祂是“最根本、最親切、最睿智、無法測度”的幫助者。當我們願意悔改,遠離基達、米設這些殘暴、說謊之人時,我們就會踏上信心的朝聖之路。信仰生活不是歸隱田園、安然度日,也不是進入夢幻天城、全然美麗;而是正常地呼吸、吃飯、喝水,和其他人一樣承受同樣的壓力(甚至為主承受信仰的逼迫),但仍然仰望恩典而生活。

凡事恩待我們

猶太人為了理性上深刻牢記上帝的話,情感上切實感受上帝的同在,他們會將經文匣(mezuzah)放在家的入口處,每次出入時都摸一次(這經文匣是一個細小的金屬筒,內中有一塊羊皮紙,其上寫著《申命記》6:4-9以及11:13-21的經文)。當他們觸摸經文匣時,就會重複念這篇的第8節:“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耶和華是“保護之神”,祂保守我們一生的路程,保守我們的生命、家庭和一切。並且,祂不僅看顧大事,小事也樂意傾聽!因這位從黑暗中帶出光明的上帝,也是今天保守我們脫離一切災害的上帝。祂會屈尊降貴察看我們每一天在祂面前呈現的真人版TV。祂實在是凡事上恩待我們的那一位!

願我們如同詩人一樣,有對上帝“保護”的深信 (這2節中的保護皆為主動未完成時態,表達上帝永世無盡看顧屬祂的子民,並且是從我們悔改認識祂的那一刻起,直到那日。甚至是在我們未出生時——上帝已看顧,參《詩》139:13;《耶》1:5)。好叫我們一生在上帝的帶領中,“出——做事有成就和榮耀,入——歸家有平安和福樂”,使我們一生都出入蒙福,在祂的保護之中。

參考書籍

1. 尤金·畢德生,《天路客的行囊:詩篇上行之詩導讀》,郭秀娟譯,(南京大學出版,2000年)。

2. 柯德納 ,《丁道爾舊約聖經注釋——詩篇 (下)》,劉良淑譯,(臺灣:校園書房,1995年)。

3. 威爾克,《聖經資訊系列——詩篇 (下)》,黃元林翻譯,(臺灣:校園書房,2001年)。

4. 范甘麥倫 ,《麥種聖經注釋——詩篇 (下)》,潘秋松、邵麗君譯,(美國:麥種,2008年)

5. C.S.Lewis,《詩篇擷思》,曾珍珍譯,(雅歌出版社,1986年)。

6. 華爾頓、麥修斯與夏瓦拉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李永明、徐成德與黃楓皓譯,(臺灣:校園書房,2000年)。

7. 禤浩榮,《聖經中的希伯來人——漫談聖經希伯來人的思想與文化》,(香港:天道書樓,1999年)。

作者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牧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