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亦云?還是心有確信?——棕樹節的信仰反省(道德)2025.04.13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25.04.13

道德

搖身一變

古斯塔夫·勒邦(Gustave Le Bon)在一本很著名的書《烏合之眾》說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勒邦認為,“在群體之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云亦云,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故事,詮釋了這種現象。

《路加福音》19章28-40節記載了耶穌最後一次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當時宗教領袖正尋找耶穌,但祂不僅沒有躲藏,反而以凱旋的姿態公開進城,因為祂知道自己的時候到了,並以此宣告自己就是《撒迦利亞書》9章9節所預言的王。

當耶穌騎著小驢駒進城,百姓鋪衣於驢背和路上,群眾夾道歡迎,其他福音書記載,他們揮舞棕樹枝,高呼“和散那”,而路加則記錄他們稱頌“奉主名來的王”,並宣告“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處有榮光”。(參《路》19:38)

場面如此浩大,眾人如此擁戴!但5天之後,場面怎麼陡然改變,這些人去哪裡了呢?

事實上,這些人“搖身一變”,可能變成了大喊“釘他十字架”的人!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思考:這些人那時擁護耶穌,高喊“和撒那”,他們對耶穌的擁戴到底是否真誠?

門徒約翰告訴我們,甚至連門徒們也起先不明白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耶穌榮入聖城),當主後來得榮耀之後,他們才了解(參《約》12:16)。所以如果連祂親近的人都無法瞭解,那這些群眾到底為何擁戴耶穌呢?我覺得有4個可能性:

為了看神蹟

《約翰福音》12章17-18節記載:“當耶穌呼喚拉撒路,叫他從死復活出墳墓的時候,同耶穌在那裡的眾人就作見證。眾人因聽見耶穌行了這神蹟,就去迎接祂。”

這段經文清楚顯示,有一些“與耶穌同在的眾人”親眼見證耶穌讓拉撒路復活,因而滿懷激動地向其他人作見證,而這些人中,有很多也來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當他們聞訊耶穌要來的時候,就湧向耶穌,迎接祂。

顯然,這些人擁護耶穌,並非出於真正的信仰,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耶穌“很厲害”。或許他們親眼目睹過祂行神蹟,或聽聞祂醫治過許多人,因此希望自己也能得醫治。甚至,有些人並無疾病,只是對這位能行奇蹟的“神人”感到好奇,單純想看熱鬧,見識奇異之事。

保羅後來也指出:“猶太人是要神蹟的”(《林前》1:22),可見這種心態由來已久。

為了吃餅得飽

另一些人擁護耶穌,或許是為了吃餅得飽。還記得五餅二魚的神蹟嗎?當時,猶太人吃了耶穌所賜的食物後,便想擁立祂為王。耶穌知道他們並不單純,於是離開,而他們便四處尋找祂。找到後,他們對耶穌說:“夫子,我們費盡辛苦才找到你,你去哪裡了?”(參《約》6:24-25)

然而,耶穌並未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直接點出他們內心的動機,揭示他們跟隨祂的真正原因:“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6:26)這些人並不明白神蹟的真正意義,也未認出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他們跟隨祂,不是為了尋求靈魂的滿足,更不是為了悔改得赦免,而是單純地想解決現世的困難,求耶穌滿足他們的衣食需求,讓他們生活無憂。

如今,當他們看見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便興奮地擁護祂,高喊:“和散那,和散那!”但這歡呼的背後,仍只是對物質滿足的渴望,而非對真理的真正追求。

為了滿足虛榮心

《約翰福音》 12章12-13節記載:“第二天,有許多上來過節的人聽見耶穌將到耶路撒冷,就拿著棕樹枝出去迎接祂,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以色列王是應當稱頌的!”

這段經文讓我們知道,迎接耶穌的人多數是從外地來耶路撒冷過節的朝聖者。他們聽說耶穌即將進城,便拿起棕樹枝來慶祝祂的到來。換句話說,這些高喊“和散那”的人,大多不是耶路撒冷的居民,而是來自外地的百姓。

歷史學家約瑟夫記載,每逢逾越節,約有3百萬人湧入耶路撒冷朝聖。然而,耶路撒冷的城內無法容納如此龐大的人數,因此大部分人只能散居在城外的郊區。當祭獻羔羊的日子臨近,也就是耶穌進城之時,這些朝聖者便一同湧入耶路撒冷。

或許,這些大多來自北方加利利的猶太人,長期被耶路撒冷的居民看不起,因為他們受希臘文化影響較深,且地理上與猶太本土隔著撒瑪利亞,甚至可能有混血的背景。然而,耶穌正是來自加利利,並且祂的傳道初期也主要在加利利一帶,這些加利利的群眾自然將耶穌視為“自己人”。

因此,他們擁戴耶穌,並非出於對祂彌賽亞身份的真正認識,而是帶著地方主義的情緒,將祂視為家鄉的英雄,以滿足自身的榮耀感。他們高唱“和散那”,但究竟是唱給耶穌聽的,還是想唱給耶路撒冷的居民聽的呢?這或許值得我們深思。

為達成政治訴求

此外,許多人來見耶穌,並非出於信仰,而是因為政治目的。

為何這樣說?猶太人數百年來一直處於亡國狀態,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統治。在長期的壓迫下,他們逐漸扭曲了彌賽亞國度的概念,將其現世化、政治化,把彌賽亞視為一位帶領復仇、革命和起義的政治領袖。

事實上,猶太人上一次獨立,並上演歡迎英雄入城的方式,正是在此前的一百多年前,當時綽號“鐵錘”的馬加比領導成功抗暴,軍隊勝利進入耶路撒冷。次經《馬加比二書》記載,馬加比潔淨聖殿時,眾人手持棕樹枝遊行。《馬加比一書》也提到,猶太領袖戰勝外族後,以棕樹枝慶祝。因此,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棕樹象徵“潔淨”,意指驅逐外邦統治者。如今,他們再度拿起棕樹枝迎接耶穌,心中或許懷著相同的期待。

另一方面,每年逾越節期間,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蜂擁來到聖殿,這不僅是宗教盛會,更醞釀著政治運動。據約瑟夫記載,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動亂,導致羅馬當局高度警戒。作為羅馬帝國派駐猶太地的第5任巡撫彼拉多,他通常駐守該撒利亞,但逾越節期間卻會特意進駐耶路撒冷,因為要“維穩”。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時擁護耶穌的猶太人中,很多人並不關心祂是否是上帝的兒子或彌賽亞,他們只在乎耶穌是否能像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樣,帶領他們擺脫羅馬殖民統治。他們想利用耶穌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建立一個屬地、現世的以色列王國。 

反省

總結來看,當時擁護耶穌的人群中,充滿了不同的功利主義者,有人為了看熱鬧,追求神秘刺激;有人單純為了吃餅得飽;也有人為了滿足地方主義的虛榮心;有人則為了達成政治的訴求。

當下是一個多元且信息爆炸的時代。然而,信息過於氾濫,就容易導致內容碎片化,真假難辨。而人們往往缺乏獨立思考,容易隨波逐流,盲目跟風。另一方面,造假的成本越來越低,尤其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媒體平台,即時發布訊息,卻缺乏核實機制。因此,無論在推特、YouTube,還是其他社交媒體上,許多人為了流量和關注度,不惜製造謠言與陰謀論,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更容易讓人陷入人云亦云的時代。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更要確立信仰的根基。即我們所信的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是否真正建立在耶穌基督身上?我們是否確信十字架的救贖意義?

信仰不是交易,而是恩典

我們需要警惕功利性的信仰。上帝不是為我們服務、實現我們願望的“萬能工具”,而禱告、善行、奉獻、事工也不應成為換取“福氣”的手段。

上帝是我們的主,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祂本身就是我們的產業(參《詩》16:5-6)。若信仰變得功利,就淪為交易。事實上,耶穌進耶路撒冷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潔淨聖殿,並嚴厲斥責:“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可》11:17)。

若我們以功利心去愛人,當得不到期待的回報時,便會失望,不再去愛——卻忘了愛本身就是基督徒的本分,愛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若我們以功利心去禱告,當上帝未應允時,便會灰心,甚至放棄禱告——卻忽略了禱告是與主親近的途徑。

若我們以功利心去敬拜,就只在乎講道是否打動人心,詩歌是否感動自己——卻忽略了敬拜的核心是敬拜、榮耀上帝。

若我們以功利心去奉獻,就會關心是否因此蒙福,當未見回報時,便會氣餒,甚至停止奉獻——卻忘了奉獻是基督徒感恩的生活表現。

基督信仰不在於功利,它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上帝的恩典。我們所領受的一切祝福,並非憑功德,而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弗》2:8)。我們的服事、奉獻、聚會,或愛人的行動,都不是為了獲取回報,而是出於恩典關係中的本分,是對上帝恩典的回應。

信仰關乎現世,更關乎永恆

我們的信仰不只是為今生的訴求,更是為上帝永恆的國度。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18:36)。雖然猶太人誤解上帝的國是地上的政權,但耶穌多次強調,上帝的國不是一個可見的、物理的政治王國。

因此,基督信仰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爭取現世的政治利益。基督徒可以從政參政議政,但應當警惕將信仰作為政治工具。同樣,基督徒也要防範他人,比如政治人物利用基督信仰來獲取支持。

另一方面,基督徒也應謹慎,不利用政治來推動信仰或教會的訴求。基督信仰應當影響社會,但並非透過政治權力來實現,而是透過福音改變人心,進而改變社會。聖經中,無論是耶穌、彼得,還是保羅,都強調以福音影響世界,而非倚靠政治手段。

這並不意味著基督徒不應參與社會事務。相反,我們應該積極關注社會公義,參與政治,並用我們的影響力去表達符合聖經的價值觀,譴責不公義,關懷弱勢群體,支持被壓迫的人。然而,我們要清楚,真正能改變人心的是福音,而非政黨或政策。

我們也必須將政治人物與政黨擺在適當的位置,不要對他們寄予過高的期望,也不要將教會的興衰與某位領袖的成敗畫上等號。我們的盼望不在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在上帝,在基督。

定睛耶穌基督並祂的十字架

舊約中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始終圍繞兩個核心:一是“受苦的彌賽亞”(即《以賽亞書 》50-53 章所強調的);二是“榮耀的彌賽亞”,即因受苦而進入榮耀的基督。然而,歷史中的以色列人因長期受壓迫,只渴望榮耀的彌賽亞,而忽略了受苦的彌賽亞。他們認為彌賽亞一定是一位宗教領袖或民族英雄,一位能帶領他們擺脫屈辱的強勢救主。

然而,今天我們明白,基督既是榮耀的基督,也是受苦的基督。我們的信仰應當定睛在耶穌身上。祂為我們背負十字架,因此跟隨祂需要付上代價;祂是復活的主,因此我們能帶著盼望去生活。

今天是棕樹主日,從這一天開始,教會歷史上稱之為“受難周”。下週日是復活節,象徵基督榮耀得勝。然而,我邀請你在復活節慶祝之前,先在受難周深思基督的受苦。

受難周對於基督教會,意義至關重要,因為唯有透過耶穌的受難,我們才能真正明白祂復活的意義。

讓我們在這一週默想基督的受難,反思自己的信仰,並帶著盼望迎接復活節的來臨!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林前》2:2)

參考書籍:古斯塔夫·勒邦,《烏合之眾:大眾心理學研究》,冯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作者來自溫州,第三代基督徒,現在美國牧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