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小涓)

小涓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9期

       “不好意思,问个问题,入教都要什么组织手续?”一张大男孩儿的脸憋得通红。

       “手续?”我有点儿好奇。

       “我是说,入教会,信耶稣,总得有个组织手续吧。今后到了别的地方,也好有个介绍信什么的。”他好像不太肯定自己的问题,窘得恨不得找个洞钻下去,越说声音越小。

        “就说祷告吧,我是该站着?还是该坐着?还是该躺着呢?哪一种方式神最喜欢?还有,有的教会只要信主就可以领圣餐,我们这个教会一定要受洗才可以,哪一个对 呢?你们唱诗的时候,我是该举手呢?还是该双手放在胸前?还有,这个教会为什么不传盘子收奉献呢?……”他很认真地,一件一件地罗列着他的困惑。

        我一边听他讲,一边开始魂游象外,想起了自己一个有趣的经历。

        大约三四年前,我在圣经学院选了一门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根据观察,设计一个主日崇拜程式。必须要在两个月之内,到不同宗派的教会参加主日崇拜。临行前,老师嘱咐每一位同学:一定要有开放的心,不要先批评,要让圣灵在心里工作。

        两个月下来,我很深的体会是,教会的规矩是人按照自己对圣经的理解定的。而在诸多的规矩中,有一大部分又属于传统,在传统中,往往又有很深的宗派痕迹。比如,长老会的牧师要穿圣袍,安立甘教会的牧师不但要穿圣袍,而且,祷告是唸写好的祷告文。

        再就唱诗而言,有的教会唱诗会众举手,有的教会只是带唱诗的人活跃一些,还有的教会跳灵舞;有的教会祷告是人人开口出声,有的只是带领的弟兄祷告;有的聚会 是儿童坐在讲台前,大多数的教会则是对儿童另有安排;有的教会以唱三一颂、牧师祝福结束,有的教会则以默祷的方式结束敬拜。

        两个月下来,面对着不同教会的程式单,回想起那时那刻那景,我的感觉是:其实,人家这样聚会也不错嘛!好像没有谁比谁更好,也没有谁比谁更属灵,更没有哪一种形式绝对比另种形式更符合经训。

        有人极力抨击用写好的公祷文祷告是只讲形式,说那些唸的人是有口无心。但对于我,第一次唸写好的、优美的祷告文时,我的心却被上帝的亲临深深地震撼。“如鹿渴慕溪水”的祷文引领我的心渴想上帝,那“在沙漠中开江河”的祷文带我穿越迷雾见到神的面。

        当我跟着人群,第一次领受共饮一杯、同擘一饼的圣餐时,主的身体,主的血,仿佛非常真实地在我眼前为罪人舍去,为罪人挥洒。我的手好重,我觉得不配,我肮脏的手不配摸主的身体;在我和弟兄姐妹同饮一杯时,主耶稣把我们在主里同为肢体的心意,通过我身边的弟兄姐妹向我显现。

        想到《约翰福音》里,撒玛利亚妇人和主耶稣的对话:“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我终于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教会的传统、规矩无法让人生发出爱心;教会的传统、规矩,也无法让人知罪;教会的传统、规矩更无法造就人。我们是受洗归入基督, 不是归在哪个教会的名下,如何看教会传统和圣经真理的关系,如何在执行教会的传统中有上帝的恩典,如何尊重自己教会的传统,却不论断批评他人,实在是值得 深思、讨论。

作者来自西安,现住加拿大多伦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