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的福音使者──约翰卫斯理信仰的转折及对英国的影响(郑期英)

郑期英

本文原刊于《举目》第7期

从冷至热

       在人类历史上,常由于一个人对上帝的敬虔和顺服,对神话语的绝对遵守,因而带来整个社会的改革、国家的富强。约翰卫斯理是个典型的例子。

        约翰卫斯理生于1703年英国北部的一个小镇,父亲是英国国教的牧师,母亲非常虔诚,治家很严,从小就教导孩子们养成服从、礼让和守秩序的习惯。虽然家境清苦,约翰卫斯理和弟弟查理卫斯理都完成了牛津大学的学业。1725年,他决心献身教牧工作,1728年被按立为英国国教的牧师。以后几年曾在牛津任教,间或帮助父亲牧养教会。

         1735年,他应美洲乔治亚州总督的邀请,远赴美洲,在印第安人中间工作。后因效果不彰,乃于1737年底回英国。 在赴美洲的船上,一小群莫拉维亚弟兄会信徒的言行,带给约翰卫斯理很大的震撼。他非常羡慕他们面对死亡亦不畏惧的勇气,而他当时已传道多年,但在灵性上仍是不冷不热。

         从美洲回来不久,约翰卫斯理认识一位莫拉维亚弟兄会的年轻传道人彼得波勒,他向卫斯理谈“因信得救”的道理,这是卫斯理前所未闻的。因此卫斯理心中疑虑不安,深觉自己的信仰没有根基。有一天晚上,他去参加聚会,会中有人宣读马丁路德为《罗马书》所写的序文。神的灵在他心中动工,他确信自己已因信得救,基督已洗净他一切的罪,并拯救他脱离罪与死的律。从此,卫斯理到处宣讲“因信得救”的道理。

走出贵族

       “因信得救”的道理在英国国教中失传已久,因此国教的牧师们都反对卫斯理,拒绝他在教堂内讲道。而卫斯理本人浓厚的英国国教背景,却让他很看重形式和规范,认为不在教堂内讲道是不合体统的。但有一次,大学时代的老友怀特腓德(George Whitefield)因事他往,邀卫斯理代替他向一群矿工露天布道,起初卫斯理无法接受,后来渐渐明白,真正的信仰不该受外在形式的束缚,救人灵魂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教会应走出贵族圈子,深入民间。

        从此,露天布道和卫斯理所领导的复兴运动,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一生,所走的路程共约二十五万英哩,讲道约四万次。他深入社会的每个角落,特别是贫民和矿工中间,向他们传福音。“循道运动”成为了十八世纪欧洲影响最大的教派(即今日的卫理 公会)。这不仅造成灵性上的大复兴,也促成整个社会的大革新。

        原来卫斯理时代的英国,是一个动乱、黑暗和大变迁的时代。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社会结构动摇,人们廉价出卖劳力,工作时间很长,工作环境恶劣,社会问题十分严重。而政治上,虽然封建制度已近崩溃,但贵族仍掌握特权,人民备受压 榨,生活困苦,劳工阶层常藉酒消愁。当时的教会徒具形式,成为贵族的工具,根本无法承担救人灵魂、扭转社会风气的使命。

        卫斯理的出现,宛如当年施洗约翰一般。他毫不隐讳地指出英国的罪恶,大胆宣称英国当时是一个背叛神、违反诫命的国家,号召全国上下痛切悔改。千万人响应他,听他讲论福音的真理,接受他的谴责,在神面前悔改认罪、归信基督。

功不可没

        由于信的人越来越多,卫斯理斟酌各地需要,替他们组织团体、筹建聚会点,使信徒们早晚聚会、过团契生活。他勉励同工:“救人灵魂是你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他要求会友注意自己信仰是否纯正、灵命是否长进、生活是否合乎圣经的教导、行事为人是否荣耀主名。

        在传福音之余,他尽力帮助穷苦人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他为年老的寡妇筹设老人院;为无力就医的病患筹设免费治疗所;举办贷金,免费贷给经营小本生意者;又为贫民设习艺所,教授谋生技能;设学校,教育贫民子弟等等。有人评价,因为卫斯理的贡献,英国免于了像罗马帝国一样因腐败而灭亡。

        其他的基督徒也起来响应卫斯理的号召,像威伯大众(William Wilberforce)和查理格兰特(Charles Grant)促使政府立法反对奴隶制度(注);杰姆史提芬(James Stephen)则协助宣教士,促使社会建立以圣经为原则的道德标准;一些议员敦促政府改良监狱;禁止十六岁以下的童工工作;罗勃瑞克斯(Robert Raikes)推动现代主日学;由循道运动分出的救世军则致力平民布道;狄更斯以小说表明下层社会的苦况;南丁格尔设立护士工作;青年会(YMCA)从事社会福利;亨利杜安(Henri Duant)设立万国红十字会等。

        由于这些人的努力,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以法律保障劳工利益的国家,也是当时社会福利最发达的国家。十九世纪英国富强达于鼎盛,卫斯理所领导的循道运动,功不可没。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卫斯理当年亦有相似之处──道德败坏、贫富不均、战乱频仍、社会问题严重。上帝正在寻找“今日的卫斯理”,但愿你我都能回应上帝的呼召,成为力挽狂澜的福音使者。

注:详见《举目》第四期36页〈震动山河的政治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