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BNO

  • 今日散居宣教:海外华人教会的挑战和机遇(基甸)2024.08.07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4.08.07 基甸 值得关注的文章 2024年3月,在ChinaSource(《华源协作》)的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全球散居华人》)网络季刊(注1)中,两位客座编辑用“不断演变中的挂毯拼图”(evolving tapestry),形容今日华人散居全球的图景。 这期季刊的文章中,无论是涌至英国的香港持BNO(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编注)移民,还是投入穆斯林宣教的加拿大华人基督徒;无论是急缺传道人的欧洲散居华人教会,还是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都确实反映出全球散居华人背景与文化的多元性,和与时俱进的多变性。 同时,这些文章也对散居华人宣教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有多角度的反思。(“ 散居华人 ” 指移民海外的全球各地华人。散居/diaspora,源于希腊文διασπορά,意思是分散。在旧约,指“流散”的犹太人。新约则指“分散”的基督徒。参《徒》8:4。编注)。 作为参与全球华人散居宣教的基督工人,我尤其欣赏这期季刊的一篇主打文章:Jeanne Wu讲述了来自中国的新经济移民和“走线”者等最新趋势,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和国际地缘政治等“新常态”,对华人散居宣教的影响。这篇文章很值得宣教工作者关注和思考。作者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对于散居宣教工作者思考宣教策略,有很大的助益。 我赞同该文作者所说:“近期中国国内及中国相关的政治发展,已经给全球华人散居宣教运动及其动态带来影响。一些宣教的门被关上,但另一些门则被打开。虽然对于未来,我们能感觉到不确定性及可能的恐慌,也有新的挑战,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机遇。” 对海外华人教会来说,今日的散居宣教,也是挑战中蕴含着机遇、机遇中潜伏著挑战。 教会应该如何把握时机? 30多年前,我留学美国南部的时候,在华人查经班信主,也受到当地国际学生事工的美国基督徒的关爱和引导。因此可以说,我是散居宣教结出的果子。 后来,我全职参与网络和文字宣教,并且到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地方布道、培训、短宣,实际上都是在服事全球各地的散居华人教会,同时也促进华人教会与非华人的机构合作,算是做“文化桥梁”的工作。 《全球散居华人》季刊的内容,促使我思考:散居华人教会应该如何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投入今日全球范围内的散居宣教? 以下我就从一名华人散居宣教工作者的角度,分享几点个人的感想。 ×第一,慢半拍,需推动 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感觉海外华人教会对散居宣教的反应,似乎仍然慢半拍,或者说比较冷淡。究其缘由,可能不仅是因为华人教会普遍不够重视宣教,少有关注世界时局对宣教的影响,还跟华人教会对散居宣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有关。 华人教会中的宣教推动,比较强调跨文化宣教,即从西方发达国家到“未得之民”更多的偏远地区传福音。然而这样做的同时,却可能忽视、轻视本地的散居宣教。 很多华人教会较少关心自己的社区,或者感觉向本地的异文化散居群体传福音很难,不知从哪里做起。我个人认为,宣教机构和基督教媒体,仍然需要在海外华人教会中,更加努力地推广散居宣教,帮助华人教会明白上帝对散居宣教的心意(注2),更加“通达时务”,对全球各地散居宣教的需要,更敏感,也更愿意突破固有的局限,更多地投入散居宣教中。 ×第二,“平信徒”的机会 新时期的散居宣教,跟“传统”的跨文化宣教相比,更能为“平信徒”的参与,提供机会,也更能鼓励弟兄姐妹跨出非全职宣教的第一步。 本地跨文化宣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帝把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例如来自中东、中亚的穆斯林难民,或者来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带到我们华人基督徒的客居之地。我们不必像传统的跨文化宣教士那样,得花昂贵的旅费到远方、克服巨大的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甚至遭受逼迫等,就能向当地来自最大的“未得之民”地区(印度)、危险重重的“创启地区”(中东、中亚等)的散居群体传福音。 过去几十年,海外华人教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向中国宣教,也向来自中国的学生、学者传福音。随着中国对宣教的限制日益严峻,以及赴美中国留学生的减少、即使出国也越来越难以接触,教会既有的宣教资源,可能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华人教会中,很多对宣教有负担的弟兄姐妹,有很好的英文能力,可以顺利地把宣教资源转而投入本地跨文化的(非华人)留学生和新移民事工上。这是何等宝贵的“天赐良机”! 华人教会的“平信徒”理当抓住时机,不要停留在“坐而论道”,更不要让教会中,只有牧长、宣教委员会等同工领袖关注宣教,而是要起而行之,积极投入,善用“王后的位分”,把握“现今的机会”(参《帖》4:14)。 ×第三,进行更多的合作 在散居宣教方面,华人教会应当跟本地非华人教会,及“西方”(国际)宣教机构,进行更多的合作。 《洛桑福音运动开普敦承诺》(注3)在论及散居宣教的时候呼吁:“我们恳请移民教会和本地教会,互相学习、彼此聆听,并启动合作事工”。 向海外散居华人宣教,对于华人教会来说,还算是向“同文化”的人传福音,但对于非华人的机构和教会来说,则是跨文化的宣教。如果彼此合作,华人基督徒可以成为跨文化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在合作中彼此学习。 我感觉,海外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跟本地非华人教会和本地宣教机构之间的合作,仍然太少。而且,即使有合作(例如美国华人教会的弟兄姐妹到欧洲、非洲短宣,帮助当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华人教会),也常常遇到“山头主义”的问题。同文化的合作都如此,更不用说跟西方机构、教会的跨文化合作了。 海外华人教会和福音机构需要祷告,求主赐给更宽广的国度胸怀和更高瞻的属灵眼光,打破人为的高墙,放下成见和小信,为了大使命,愿意全力与非华人机构和教会携手合作。 中国海归基督徒事工 散居宣教上的合作,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国海归基督徒事工。 有很多非华人的教会、机构,在世界各地做华人的宣教事工,服事对象主要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访问学者、职青,及其前来探访的父母。除了少数人能够幸运地办到移民身份,其余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回中国。 在每年数以十万计的海归学生、学者中,即使保守估计,也有5%的人在海外信主(这方面的统计数据非常缺乏)。令人痛心的是,由于信主时间短、信仰根基浅,再加上现今国内的环境对基督教更加不友善,据估计有75%,甚至更高比例的海归基督徒,回国后不再读经、祷告、去教会,最终信仰生活完全流失(注4)。这成为散居宣教中显著的缺失和痛点。 因此,亟需带领海归基督徒信主的教会、机构,在他们回国前做一些培训和建立属灵导伴(mentoring),坚固他们的信心,加强他们回国后继续跟随耶稣的心志,和参加教会事奉的基本技能,好帮助他们带着大使命的呼召回国,成为中国福音的种子…… 这在海外学生、学者的宣教事工中,至关重要,迫在眉睫。然而,根据笔者个人的观感,虽然很多华人教会都意识到这一点,却缺乏动力和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海归门训工作。 其实,已经有一些非华人的宣教机构,在这方面投入了工人和资源,并且有切实可行、能大幅度降低海归基督徒“流失率“的“归前门训”方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事工却极少有华人教会愿意支持和参与。 华人教会通常与中国国内的教会有更多、更紧密的联系,在海归基督徒回国后,可以帮助引介给非华人的宣教机构。因此,华人教会跟非华人宣教机构合作,显然是海归事工一个必要和“双赢”的策略。 ChinaSource在2016年9月的网络季刊(注4)中,刊登海归事工专辑,呼吁世界各地教会和福音机构,结成伙伴,致力于中国海归事工,值得有心的同工参考。 过去几年,中国和海外的形势都有很多变化。笔者希望ChinaSource能在不远的将来,再出一期以海归事工为主题的网络季刊,帮助更多的海外华人教会和机构了解这方面的需要、参与这样的合作。 网络和新媒体宣教 华人和非华人教会、机构,可以而且应该合作的另一个事工,是网络和新媒体宣教。笔者曾多年在华人教会中,推动善用网络和新媒体传福音的宣教事工(注6),也看到华人教会在这方面取得一些进步。 经过几年的全球疫情,华人教会跟普世教会一样,已经更广泛、更积极地使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事工,包括散居宣教相关的事工,特别是校园、职青和海归事工。在这方面也逐渐积累起一些内容、品质较高的中文网络资源。 同样,现今很多非华人福音机构和教会,也在网络和新媒体事工中继续发展。英文的宣教网络资源,也日益丰富。 笔者盼望,同在从事华人散居宣教网络资源事工的华人和非华人机构,可以在中文和英文的内容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用资源。例如,只有中文内容的华人机构的网站,可以翻译使用英文网站上优秀的文章。只有英文的非华人机构的网站,也可以翻译中文网站上的文章。同一语言的内容,也可以互相转载、共用。 结语 《洛桑福音运动开普敦承诺》呼吁: “我们鼓励教会和宣教领袖,要认识到全球人口迁移和侨居群体所带来的宣教机会,并加以回应,制定策略性的计划,集中力量培训那些蒙召要在这些群体中服事的人,并且分配相应的资源……我们鼓励那些本来就属于侨居群体的基督徒,洞察上帝圣手所作的工,即使是在非他们所选择的环境中,在东道国的群体中寻求上帝给他们作见证的机会,并为东道国谋求福祉。”(注7) 根据2012年的一份皮尤调查报告,美国华人中有将近1/3的人口是基督徒(包括新教和天主教,注8)。以中文为第一语言的海外华人移民,也在继续快速增加中。因此,海外华人教会,势必继续增长。本身就是多元化散居群体的华人教会,在面临全球化和全球地缘政治新形势所带来的宣教机遇与挑战,确实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积极投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