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客旅(林秋如)

本文原刊于《举目》62期

林秋如  

BH62-07-7011-圖2:Stone Pillow 2 - Copy20         1970年代的一首流行歌“It Never Rai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描寫流落南加州街頭的尋夢客,失業、慌張、尊嚴掃地、無人關愛、三餐不繼、無家可歸……他們聽說南加州從來不下雨,哪知這兒的冬雨傾盆!他們在心裡低泣:“請告訴我的鄉親,我差點兒就飛黃騰達了,得到許多工作機會,只是我不知道該挑哪一個。別告訴我的鄉親你在哪兒找到我!”

加州的流浪客

        40年後的今天,這幅圖畫仍是南加州流浪客的寫照。根據2010年的統計(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www.pbs.org/now/shows/526/homeless-facts.htm),全美國的流浪客有159萬人,加州占20%,居全國之冠。時至今日,加州的失業率仍居各州的第一名。每一個淒冷的夜晚,加州街頭數十萬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帶著破碎的夢尋找棲身之處。在寒冷的冬夜,更分不清雨水或淚水,貧病交加,與生存的現實搏鬥。

        寧靜的千橡城,是排名全美第7名最富裕的城,每天也有100多位流浪客穿梭在大街小巷。他們安靜地站在路口,舉著牌子:“如果您有能力,請施捨,如果您無能為力,請為我們禱告。”大部份人的反應是立刻鎖上車門,揚長而去,並自認有理地說服自己的良心:“給他們錢,他們只會去買毒品!”

        然而,有一小群人,帶著無奈的心情,一次次壓抑心中的憐憫,讓揮不去的牽掛日夜縈迴:他們越禱告越不安。

從一小群人開始

        內向害羞的Joyce,讀伯克萊大學時,每週和學校團契的人到街頭探望流浪客;回到南加州教書,每個月帶青少年團契和社青團契,到救濟中心分派食物給無家可歸的人。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上班的Clifton,經年累月地捐錢給交流道旁的流浪客;年輕夫婦William和 Xiao-Chen,厭倦感恩節大吃大喝的過節方式,到鄰近城市流浪客聚集的公園和他們過節,詢問他們的需要,隔天就帶一車的睡袋和日用品送給他們。退休的劉教授,人人叫他Uncle Sandi, 除了每週的監獄福音事工,常思考如何效法德蕾莎修女去服事貧窮人。這幾位朋友共同的感慨是,零星的贊助與關懷,對滿街的流浪客實在是杯水車薪,他們決定去觀摩美國教會,看他們怎麼關懷流浪客。

引起軒然大波

        路德會社會服務中心結合了7個教會,每年冬天從12月初到3月底,輪流開放教堂,接待流浪客過夜,並為他們預備3餐。2009年春天,其中一個教會決定退出,我們教會英語堂這群寶貝朋友,深深覺得這是我們教會投入社區關懷的好時機!他們既興奮又戰兢,迫切為這新事工的籌畫禱告。興奮之情,感染了英文堂的男女老少;而戰兢,也顯出他們對華語堂的深刻瞭解——這項充滿使命感與熱情的議案,果然掀起軒然大波!

反對的理由

        華語堂的會眾是第一代移民,勤勤懇懇,五子登科,功成名就,安居樂業,胸懷世界,心繫祖國。每年總有好幾梯次的短宣隊,到中國和海外華人社區宣道; 然而,許多人願瞭望世界,卻忽視自己腳底下踩的這片土地,掩面不看周遭的落魄戶,和饑寒交迫的流浪客。

        一般人總是避開滿身惡臭、吸毒酗酒的流浪客,且認定他們身帶傳染病。甚至有人認為,開放主日學教室接待流浪客過夜,會危及兒童的健康,許多年輕的家庭會因此而離開教會,甚至造成教會分裂。

        每週四晚上,教堂裡有不同的事工活動,若開放給流浪客晚餐及過夜,是否會危害安全?英文牧師試圖與中文部反對聲浪最劇烈的一群人對談,分享關懷窮人、從本地傳福音的經文,卻出乎意料地遭遇強烈反彈,不少人還抨擊牧師的解經神學。他們聯名反對開放教會、接待流浪客的事工,使同工關係陷入緊張的局面。

奇妙的轉變

         許多人恆切禱告,同工們更加緊密溝通,奇妙的事發生了!向來膽怯安靜的Joyce,自告奮勇,向長執會報告接待流浪客事工的重要性及聖經根據、接待對象的審核原則、及安全措施的執行與保證,長執會竟投票通過議案!

        英文堂的會眾,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長期以來,大家共同的感慨是華人教會的畫地自限:信仰實踐應落實在我們的社區,而不是僅限於差錢差人到遠方宣教。我們對本地社區的服務,實在是鳳毛麟角!開放教堂接待無家可歸的流浪客,是新的願景,新的挑戰,新的呼聲,這呼聲立刻得到英文堂的共鳴,這願景讓人心靈悸動,熱血沸騰,化開了封凍已久的鬱悶,我們終於可以開放教會,邁開步伐,與社區的其他教會結合,發揮整體的力量,實際地服務社區裡的貧民和流浪客。

爭議止息

         從一小群人領受異象到長執會通過行動方案,整個過程,我們學到兩件事:以恆切的禱告等候聖靈開路,以及充分的良性溝通。個性急躁的人,多花時間禱告,避免惹是生非,讓溫和冷靜的人做溝通的第一線。許多反對意見是出於利益衝突 (因教堂場地有限)、個人的偏見、不清楚狀況細節、或莫名的焦慮。

        同工們分頭與週四聚會的團契協商,使大家都能接受空間的分配安排。議案中說明了安全措施,接待事工的場地完全與教堂其他空間隔開,不致威脅同時間在教堂另一端聚會的團體;安排守衛,為當晚進出教堂的弟兄姐妹護航。

        路德會社會服務中心提供安檢資料,每位流浪客的背景都已先經過嚴格的審查過濾,這些客人都清楚他們該守的規則,否則無法享受福利。社區裡的員警很清楚每天輪值接待流浪客的教會,警車總是在教會附近守候。參與服事的人絕不提供流浪客搭便車的服務,也不給私人電話號碼。妥善的安排和完備的資訊讓長執同工吃下了定心丸,爭議也就止息。

全教會同心投入

        經過了風暴、協調、禱告、與層層的溝通,這項新事工獲得全教會的支持,而不只是英文堂的事工。5位核心同工逐步擴建團隊,從網頁的建立、寢具的捐贈、守夜的同工、清潔人員、到安排場地、分配餐飲,我們看到全教會不同年齡層的人,熱心投入,包括英文不流利者。

        第二年,長執會已經把這項事工的經費,列入年度預算。負責網頁的同工,每週寄出事奉人員表;當人力不足時,上帝總是奇妙地感動一些人上網登記補缺。

        7間教會輪流接待客人,另外7間教會負責供應食物,路德會社會服務中心的同工,負責入口的審核清點,嚴格要求客人遵守規章——不准攜帶毒品或武器進教堂,醉酒的人不准進入,不准在教堂裡吸煙,不准吵鬧爭執,違規者會被取消客人的資格,無法享受福利。如果客人之間發生口角,其他客人會主動調停,幫他們和解,因為誰都不想失去福利,這也減輕教會同工的負擔。

不僅僅是過夜

        基督徒的社會服務,很容易只停留於提供恩惠福利,卻缺乏真正的憐憫與恩慈,或忽略直接傳講救恩的福音。大部份接待流浪客的教會,只是提供場地讓客人用晚餐、看電影錄像帶,及過夜,清晨在客人吃完早餐後,給他們帶一份午餐離開。起先,我們也如法砲製。然而,漸漸覺得我們不能僅止於此,於是在餐敘之後,增加唱詩、分享、喝冰沙的交誼時間,不僅是教會弟兄姐妹分享,更鼓勵客人分享。

逢年過節,我們教會也為客人準備禮物。社區裡的家庭,聽說我們接待流浪客,不少人也自動參與成為義工。客人告訴我們,我們教會是他們最喜愛的教會,因為我們的接待是最溫馨的。

破除刻板印象

         每年4個月的相處,讓我們對無家可歸的人有新的瞭解,也破除了許多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流浪客大多是白人,少數是墨西哥人,許多流浪客小時候是在教會長大的,對傳統詩歌非常熟悉,常看到他們邊唱詩邊流淚;許多人無家可歸,並不是因為他們吸毒、酗酒、或閒懶不幹活,而是被遺棄、被虐待、被解聘;有些人找到工作,卻付不起房租,只能住在車子裡。有孩子的家庭,大多是單親家庭;有些家庭只來吃晚餐,並不過夜,因為他們是貧戶,無法提供全家人的溫飽。

        我們聆聽他們的故事——過去的輝煌與歡樂、被欺騙被遺棄的痛苦、被解聘的失落與無奈、長期流落街頭的無依無告和沮喪、以及詩歌與聖經帶給他們的安慰。投入服事的弟兄姐妹都有同感,施比受更為有福!上帝給我們機會,接近困苦無依的傷心人,拓展我們的眼界,瞭解社會的真相,更讓我們學習貼近耶穌基督的心腸,揚棄世人的有色眼光,以基督的眼光看人身上所顯出上帝的榮美。

結語

        受難節的前一天,是這一季的最後一次接待。許多同工心裡很不捨,想到今後的8個月,這些人仍然無家可歸,那是一種難以釋懷的痛。消滅貧窮是遙不可及的目標,然而,減少貧窮人的重擔,是每個教會都可以努力的。

        我們教會深深感恩,上帝帶領一小群人,播下憐憫的種子,給他們願景、勇氣、與毅力,進而帶動全教會,投入這項合上帝心意的事工。

       帶著異象的熱誠,是有感染力的。上帝的工作,總是由一小群人開始,逐漸彰顯天國的爆炸力。我們為眾教會禱告,盼有更多的教會積極投入社區服務,眾志成城,將福音的大能彰顯在黑暗的角落!

作者曾任校園團契全職傳道同工,OMF宣教士,現住千橡城,為一教會師母。

附注:

圖片一:露西爾.鮑爾(Lucille Ball, 1911-1989)在影片《石
枕》(Stone Pillow, 1985) 中的劇照。此片是描述紐約市中,一位初出茅廬的社會工作者,透過與一位老年遊民的交往,體驗遊民生活,並學習幫助他們。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最新期刊:一睹為快!持續更新中 | 举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