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條幸福路(希雅)

本文刊於《舉目》64期

希雅

       在H市市郊的大學城,我採訪了W。

       在W租來的兩室一廳裡,放著一張沙發,一張餐桌,幾個凳子,和角落零星的玩具。因為傢俱很少,屋裡顯得有些空落。看起來很年輕的W,是2個男孩的爸爸。老大上小學,老二上幼兒園。

       W和妻S都是本地人,畢業於本市知名的師範大學。在2005年畢業前夕,這對年輕的戀人躊躇了——是像大多數師範生一樣,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學教師?還是聽從內心那個聲音,走另外一條道路?

此心已定

       S成長於基督徒家庭。但直到在校園裡,遇到了其他基督徒,與他們開始一起後,S才確認了自己的基督徒身份,並和男友W分享基督信仰。

       “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無能者的心理寄託”,這些標簽化用語,是W最初對基督教的看法。不過,為了不拂女朋友的好意,他還是去參加了聚會。

       “那裡是我最開始接觸信仰的地方。我開始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最終成為一個基督徒,生命完全不一樣。”“那裡”是哪裡?就是S和W參加的校園團契。

       臨近畢業,兩人奔波找工作。一兩個月下來,一無所獲。出了什麼問題?在為工作憂慮的同時,兩個年輕人清楚地知道,他們心靈深處另有牽掛:“從前,我們只想找一份好工作,按著家長、社會對我們的期待去生活。然而現在我們知道,我們不是為這些而活。我們記掛著校園團契的需要。”

       他們放慢了找工作的腳步。禱告、安靜、討論、諮詢……兩人先後得到確據——服事校園團契,這是上帝對他們的呼召!

       不久,他們竟收到了中學遲遲發來的聘用書。“呵呵,這至少證明我們並不是那麼差!”但成為校園團契的同工,此心已定,此志已決!

結婚懷孕

       為了讓父母放心,也是給幾年的戀愛長跑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一畢業,他們就準備結婚。婚禮辦得簡單而有意義,租房,不設宴,婚禮上作見證……雙方的父母因此受了感動和安慰!

       既然已經組建了小家庭,父母對於他們的“工作”,就沒有過多干涉。當然,父母還是擔心。

       婚後,兩人搬到了有7、8所有名的大學的城郊。他們成為校園團契的同工,建立、服事大學生團契。他們已婚的身份,讓校園團契中的學生看到了,明白上帝不僅是活在當下的大學生活中,也將活在他們將來的家庭中!

       意外的是,這對躊躇滿志的小夫妻,很快就見識了上帝的幽默——S懷孕了!要知道,和先生W的溫和、斯文相比,S雷厲風行,行動力非常強!她渴望為上帝大幹一場……

       她問上帝為什麼:“我不是要來服事你嗎?”上帝沒有回答她。

挑戰多多

       W除了有初為人父的緊張,在服事上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團契的大部分成員,來自基督徒家庭。他們接觸過信仰,有些還認為自己對信仰相當理解——這種自以為是的“理解”,是最大的問題!另外一些學生,他們對信仰感興趣,“慕名”而來,但都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W以及同工從零開始,逐步帶領著這些學生認識上帝。學生往往一開始對信仰很感興趣,但要真正委身信仰,卻得花上整個大學的時間,甚至直到畢業也不見得願意。陪伴、協談、一起吃飯、隨時關懷……最挑戰團契同工的,是耐心與持久的愛心。

       團契成員從一開始的80後,到近幾年一律的90後,W感到涇渭分明的變化:

      “我比較理解我們這一代80後,我們的思維傾向實證主義。而90後的相對主義,讓我一開始很不能理解。他們覺得,基督教信仰挺好的,但是其他宗教也不錯啊!大家可以和平共處嘛!他們的思維是跳躍性的,他們的信息量很大,但很難專注。”

       挑戰不僅止於此!90後所關注的流行文化,對於W和同工們來講,都是陌生的。他們經歷了一段“惶恐”期。

       但通過和90後的交往,他們最終發現,90後也沒有那麼“可怕”!

       “渴望被認可,渴望有價值,渴望愛,渴望被理解”,這就是90後。上帝的話語,不僅可以帶領當年的80後,也可以回應今日的90後、00後。只是,同工們帶領的形式,必須改變。

       同工們開始進行各種調整。比如,邀請90後來共同組織活動。果然,90後更瞭解同齡的同伴需要什麼。

       作為團契的負責同工,除了學生年輕化趨勢,W面對的另一大挑戰,是同工生命的不成熟。團契同工常有的年輕人問題,如驕傲、衝動、屬靈品格幼嫩等,給團隊帶來很大傷害。

       W自己也有過這些問題:在2007年8月,W被選為團隊帶領同工。“那時,我很想證明自己,很想把這個角色做好,所以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很多事情,我都是做給人看的,背後隱藏著驕傲、虛偽、控制……一開始還好,慢慢就感覺服事不下去了。我開始學習放鬆、反省,接納別人的挑戰和失敗。直到現在,還在調整的過程中。”  

另有途徑

       對於S來說,她的成長途徑卻不同。團隊鼓勵母親在家中撫養孩子,她雖然內心充滿挫敗感,卻得學習順服,到最後甘心接受。她發現,她最需要的是上帝,而不是完美的事奉,更不能讓事奉成為她的裝飾。

       她開始“慢”下來。“不做事情”,讓她與上帝的關係變得更真實。

       而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頭!等他們的老大預備上幼兒園,S可以重新事奉時,她又懷孕了!夫妻倆真是很糾結。

       老大出生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都是“月光”(每月花光)。而此時又面臨迎接第二個孩子!好在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當定睛在“上帝的供應”上,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上。

        S父親去世後,作為獨生女的她,因為母親和父親已在多年前離婚,她不得不扛起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她把父親的老房子賣掉,在大學城附近買了一個房子,給爺爺、奶奶住。沒想到很快房價就漲了很多。而且因為這房子,也解決了老大的幼兒園問題(房產證能就近入學,編註)——不得不說,上帝用自己的方式供應了他們。他們雖然“臨界”,卻從未缺乏!

       2個男孩也因父母的榜樣,不僅乖巧可愛,而且很懂事。“如果當年我們沒有做這樣的選擇,我們現在也許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有一個穩定的教師職位,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有房,有車。上帝卻引我們走了另外一條路。我們從來不後悔,因為這路上充滿祝福。我們的父母也看到了上帝的恩典。他們從擔憂,到如今因為我們兩個可愛的孩子,而得安慰,並不得不承認,我們所信賴的上帝,是真實的!”

喜聽近況    

       學生來了,又離開了,這就是學生團契。W說,他最高興的,是聽到畢業的學生的近況。有人傳來結婚的喜訊,邀請他們參加婚禮;有人參與宣教,和他們分享服事異象;更有人透過教會服事,一邊工作,一邊成長,還時常打來電話問候他們。

       “學生團契只是他們人生的一站……也許N年後,他們會認識到,這一站在他們人生中,真的很重要。”

作者現居中國,從事文字工作。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舉目》64期目錄一覽 | 举目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