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世芳
公元前536年,5萬多猶太人,從巴比倫啟程,歸回耶路撒冷。他們長途跋涉,餐風露宿,從迦巴魯河畔起行,一路向西行,目標是田園荒蕪、牆垣倒塌的耶路撒冷。
他們所走的路線,正是當年先祖亞伯拉罕走過的。這隱約預示著,這批“餘民”要重拾祖先亞伯拉罕的信仰。
當時,西方有蘇格拉底,東方有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而猶大國已經亡國半個多世紀—公元前589年,巴比倫圍耶路撒冷城2年半,城破屠城。巴比倫採用焦土政策,將居民全數擄走(只留下少數老弱貧窮者),而後放火焚燒所有房屋,凡有生命的——牲畜、樹木、蔬果、青草,都焚燒淨盡。
這批5萬多的猶太愛國者,放棄了在異國所建立的家業,披星戴月,跋涉千里,滿懷熱忱地回到了家園,要重建聖殿。可是看見故園荒煙漫草,廢墟一片,他們第一個想法是先重建家園,然後再建聖殿。
各種因素之下,包括北方的撒瑪利亞人一直攔阻建殿,甚至上告波斯王,運用各種勢力強迫猶太人停止重建聖殿(參《拉》4:6-7),百姓將聖殿的根基打好之後,就停工了,而且一停就是16年。16年是漫長的歲月。16年足夠他們自己重建家園,有錢的人家甚至蓋得美輪美奐,用高貴的、考究的木料裝設天花板。
在這灰心、黯淡的時代,先知哈該出現了,如同乾旱、崎嶇的山谷裡,一道湍湧、清涼的山泉。
上帝藉著哈該,4次對百姓們宣講聖諭,責備、鼓勵,並應許祂必與百姓同在。
建造聖殿的事奉,就是今日教會的事奉。我們可以從當日建殿的事奉,學習今日教會和查經班事奉所需要的3種基本態度。
一、以上帝為優先
“百姓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 (《該》1:2)他們不是不建,而是“時候未到”。
上帝卻透過先知哈該,責問百姓:“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該》1:4)。
今天的教會和查經班的情形,是否類似那時猶太人自己住在舒適的房屋裡,卻耽延重建聖殿?
人們往往重視自己的物質需要,卻忽略屬靈上的需要,更無暇顧及聖工。這是“知所先後”的問題。
先知不是責備百姓為自己建造房屋,而是責備百姓藉口建殿時候未到,任聖殿荒涼。
聖殿停工了16年,漫長的年日!百姓先建自己的房屋,有錯嗎?先把自己的家顧好,再顧上帝的家,這不對嗎?
先顧家還是先顧教會?
麵包與愛情孰重?
事業與事奉孰重?
這是重要的問題。
家中有漂亮的車子、豪華的音響不是壞事,那也是我們辛勤工作的成果,代表上帝的一種祝福。
只要不是不顧上帝家、任聖殿孤寂和荒涼。
無人可以替我們估算,應該用多少時間工作、多少時間事奉。唯有在禱告中尋求主,審視自己事奉的意願。
主耶穌告訴過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其他的都要加給我們了(參《太》6:33)。求主賜給我們智慧,將諸事都做妥善的安排,在心志上“上帝優先”,將上帝永遠擺在第一位。
二、要剛強壯膽
我們先看上帝如何鼓勵眾人事奉:“所羅巴伯啊,雖然如此,你當剛強!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啊,你也當剛強!這地的百姓,你們都當剛強做工,因為我與你們同在。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該》2:4)
事奉中一定有困難,比如,說者無心,卻可以使聽者沮喪,從而打退堂鼓。哈該的時代,重建聖殿的困難更多了。有撒瑪利亞人不斷的攔阻,有耶路撒冷的異族人反對。建殿的木材,要從北方的黎巴嫩山上砍伐,運到推羅、西頓,結紮成筏,順著海潮浮流到約帕,再爬山坡路30英里,抵達耶路撒冷。全程將近500英里。容易嗎?很困難!
教會和福音事工的建造,肯定不容易。因此上帝透過先知,3次鼓勵百姓要“剛強”,並且兩次應許“我與你們同在”(《該》1:13,2:4)。在事奉當中,主必然按祂的應許與我們同在,我們不用膽怯(參《太》28:20)。
宣教偉人 William Carey曾在印度從事聖經翻譯。有一次在加爾各答講道時,同工趕來報告:辦公室失火了!兩本完工的地方語言字典、兩本印度文法書、10卷譯好的聖經、14種地方語言的鑄字模,還有許多英文書、價值昂貴的多本英文字典,全部在大火中焚毀。
Carey在痛哭中說:“多年的心血付諸一炬,上帝的道路何其難尋!” 然而Carey在傷心中很快站起來,重建龐大的翻譯事工。他說:“或許我太自滿,因此上帝把我打得趴在地上,使我學習單純的仰望祂。”(註)
困難、挫折是免不了的,但我們要壯膽,學習單單仰望祂。祂必然按照祂的應許與我們同在。
三、按聖經的真理
上帝要哈該去向祭司討教獻祭問題,特別是潔與不潔之祭物問題(參《該》2:11)。這可能是因為哈該在巴比倫多年,對於獻祭之事不太熟悉。要先知向祭司討教摩西五經之事,這在聖經裡是很少見的。
上週我去參加一間美國教會的主日崇拜,赫然看見週報消息欄印著:自從今年6月以來,已經有3間教會離開我們的教派。另有6間教會,將在本月離開。本週成人主日學將討論此問題,歡迎參加。
底下還寫了一些討論議題,其中一項抓住我的視線:是否我們的教派已經對上帝、耶穌和聖經不忠實?
遵行上帝的話語來事奉,是最重要的。把社會上的辦法、職場上的方法、個人的經驗思維,強加於事奉上,都是不合宜的。千年歷史的主流教派,若在聖經基要信仰上與世俗妥協,讓世俗的腳踩進教會大門,失去了聖經的準則,長期下來,教會一定走下坡。
《哈該書》僅有38節,卻有8次說“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即在強調,上帝指令下的無限的力量和大能。
這提醒我們,耶和華說的一切話,一定成就、一定算數。我們唯有聽從並遵循祂的話行事,在一切事奉上堅持遵照祂的話語而行,而不是按自己的經驗和思維。
公元前516年,這一批被上帝責備、鼓勵的“餘民”,終於走上正途,以事奉上帝為優先,不膽怯,不畏懼環境的艱險,聽從先知的教導,完成了先前所怠慢的聖工,在4年內建成了聖殿!
註:E. Michael and Sharon Rusten, The One Year Christian History(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2003), p. 142.
作者現任台灣客家宣教神學院客座聖經教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