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行動的剛與柔(董家驊)2016.10.24

pic1-joshua-stannard

 

董家驊

本文原刊於《舉目》81期和官網言與思專欄2016.10.24

 

我把車停在某家咖啡廳的專屬停車位中,進到咖啡廳內,點了飲料,坐下來一邊享用,一邊閱讀。幾個小時後,我要離開,在停車場卻竟找不到我的車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到處詢問,最後有路人告訴我,可能是被拖車公司給拖走了。

我聯絡上拖車公司。車子的確被他們拖走了。我和他們爭論:我明明停在合法的停車場內,人在店內消費,怎麼會被拖?拖車公司卻指控我說謊,說他們到店裡,詢問該車的車主是誰,沒有人回應。

我愈聽愈火,雙方的言詞也愈來愈激烈 。

我打電話到警局報案,員警客氣地說,這種案子太小,也不緊急,建議我先付錢把車從拖車場贖回。之後若不服氣,再上法院打官司。我別無辦法,只好付了3百多塊美金,把車贖回……

最後我沒有告上法院,畢竟,為了3百多美金,要耗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權衡之後作罷。

整個過程,面對不公義的對待和不實的指控,我感到非常無力。

 

面對系統的無力感

對我們大多數的人而言,唯有自己面對系統性的剝削和壓榨時,才會意識到不公義的存在,以及自身的無力感。

網際網路提供給我們廣大的空間,使我們可以在上面抒發不滿,甚至連結志同道合者採取集體行動,以對付社會上的種種不義。然而網際網路有兩種潛在的危機:

一種是濫用輿論的力量,把社交媒體變成另一種造勢場合,透過網路,煽動情緒性的反應,鼓動激進的做法,拒絕與不同立場的人展開理性對話。

另一種是把網路發言或按讚等同於公義行為,在網絡上對事件大加評論,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採取任何行動來處理這些不公義。

幸而現今愈來愈多的基督徒相信,見證福音不只是透過言語,也包括實際行動。上帝的啟示,不只是基督徒參與社會議題的指導方針,更應塑造我們的行動方式。

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我們可以起身對抗,也可以選擇漠視。

我相信,上帝呼召祂的百姓起來對抗不義,不過,不是以一種自以為義的剛猛態勢,而是以一種承認和接受自身軟弱的溫柔來對抗。

pic2-alvimann

 

社會上的不公義

社會乃至國家整體偏離公義,以不公義的方式對待人,這在聖經中常見。

摩西時代的埃及人,出於集體的懼怕和貪婪,壓迫以色列人(參《出》 1:8-13)。今天歐洲和美國懼怕對難民的懼怕,以及對提升自身生活水準的渴望,也成為政治人物操控選民的最佳武器。

華人基督徒社群亦被許多恐懼所試探,以致我們的行動不是被愛所驅動,而是被懼怕驅使。

令人玩味的是,在《出埃及記》中,埃及法老認為,威脅來自希伯來男人,所以下命殺掉所有希伯來人的男嬰。然而實際上,卻是5位女人(兩個接生婆、摩西的母親、姊姊,以及法老的妹妹)違反了法老的命令,使得摩西活下來。

那些被視為最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反倒成為上帝使用的人,參與在上帝的拯救行動中。這些人在小事上堅持正義、實踐憐憫,無意間參與了上帝的拯救行動。

 

弱者的逆襲

在《出埃及記》的時代,男人是強壯的,女人是軟弱的;埃及法老是強大的,希伯來人、摩西是軟弱的;埃及的人民是擁有力量的,以色列人則只有被壓迫的份……

然而,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顛覆了人對強壯和軟弱的定義。

統治埃及帝國、掌握帝國資源的法老,對上了缺乏自信又漂流在曠野40年的老摩西。在對峙的過程中,上帝一次又一次藉著摩西的杖和口,擊打埃及,最後迫使法老釋放以色列人,解除對色列人的奴役。

在過紅海的過程中,兵強馬壯的埃及兵馬淹沒在紅海中。而沒有能力抵抗的以色列人,卻在上帝的作為中,安然度過紅海。

《出埃及記》的救贖歷史,戳破人類“靠政治和軍事實力解決問題”的迷思。每年的逾越節,提醒著上帝的百姓,拯救不來自人的權勢。

pic4kakisky

 

群眾暴力的試探

缺乏軍事和政治實力的人,或許會覺得,透過群眾運動,能扭轉局面。然而群眾運動和群眾暴力有時僅一線之隔。群眾暴力往往正來自那些有權有勢者在背後的操控。

在《出埃及記》中,最懂得動員群眾力量的不是摩西,而是法老。 法老吩咐他的百姓說:“凡是希伯來人所生的男孩,你們都要把他投在河裡;凡是女孩,就讓她活著。”(新譯本《出》1:22)

電影《出埃及記》中,埃及士兵逐家搜尋、殺死希伯來人的男孩。然而聖經裡所描述的,比這更讓人戰慄——執行溺斃男嬰命令的,不是國家軍隊,而是一般的民眾。

法老動員群眾的恐懼力量,把埃及從一個接待客旅的國度,變成一個以群眾暴力來奴役異己的地方。

當基督徒在社會中的比例逐漸提高之時,我們更需謹慎小心,不可依靠群眾暴力。畢竟,群眾暴力的效果,比溫柔的堅持快得多。然而歷史告訴人,群眾暴力不但未帶給人解放和自由,反而成為有權有勢者壓迫弱勢的工具。

 

以救贖的故事為框架

上帝帶領祂的百姓出埃及的故事,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力量,以及投身公共行動,提供了框架。

基督徒的公共行動,不靠群眾暴力,也不靠煽動群眾的情緒、動員群眾非理性的力量。相反的,基督徒的社會行動是出於對上帝的單純順服、對他人的憐憫在面對邪惡與暴力時,因堅定地信靠上帝,而能溫柔地回應。

在投身公共行動時,教會群體不應成為被動員和被煽動的對象,而是能夠彼此提醒、彼此負責,行動的目的和方式,都出於上帝對祂百姓的呼召。

 

清醒的心,和定力

愈來愈多的基督徒開始正視公共議題,投入公共行動。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在各樣的群眾運動中保持清醒 。

由於社交媒體的普及,公共空間的話語權已從傳統的、由少數媒體壟斷,過渡到人人皆可發表評論。在這新時代中,只要你敢講,夠辛辣,就會有市場。

這樣的公共空間中,有時最受到關注的,並非是理性、溫和的聲音,而是激情和極端。人們以多少“轉發”和“點贊”來評估發言是否被重視。市場導向的標題和內容,往往不成比例……

在這種環境裡,基督徒在公共行動中堅持著溫柔、不渲染、不刻意煽動,確實需要極大的定力。在這定力的背後,其實是對上帝的堅定信任,知道未來建立在上帝的應許上,而非在人的手段上。

忠於上帝當下的作為和祂終末的國度,應成為引導基督徒公共行動的最高準則,而非某一種意識形態、政策、政黨或立場。

pic5-rngraphics

 

柔與剛

耶穌復活後,招聚祂的門徒。門徒問祂:“主啊,你要在這時候使以色列復國嗎?”(新譯本《徒》 1:6)耶穌沒有否定門徒的期待,但要門徒等待。

上帝的國臨到時,不是依靠群眾暴力,而是透過一群在世人中視為軟弱的人。

當我們要用“剛”的力量來改變世界時,《出埃及記》和聖經的救贖故事提醒我們:上帝百姓的公共行動,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為公義而站穩,為真理而立定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 馬丁·路德·金,以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反對美國社會中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為黑人爭取完整的公民權。他收到過無數的黑函和威脅,因此一度卻步。

有一次,他在極度恐懼中跪下禱告。立時,他感到上帝的同在,有聲音對他說:“為公義而站穩,為真理而立定,上帝就永遠在你身旁。”(註)

馬丁·路德·金博士於 1968 年 4 月 4 日遇刺身亡。他的一生,向世界展示了上帝的百姓如何投身於公共行動中,不讓暴力、仇恨和優越感吞噬,以非暴力的方式來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

上帝的百姓,在不同的時候,以各種的方式,參與在上帝持續的作為中。在《出埃及記》中,上帝救贖的能力,往往是透過人謙卑、信靠而產生的“柔”展現出來,而不是自以為是的“剛”。

“柔”,不是不反抗 ,也不是任憑體制踐踏。“柔”,是順從我們受造的本性,按照上帝的形象而活,按照他人裡面那上帝的形象,來對待他人,以溫柔堅守公義。

 

註:

William M. Ramsay, Four Modern Prophets (Louisville, KY: John Knox Press, 1986), 44.

 

作者現在洛杉磯台福基督教會牧會,兼任北美正道神學院與創欣神學院教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