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他們年輕——疾風教會的經驗(溫定國)2017.09.06

 

溫定國

本文原刊于《舉目》官網2017.09.06

 

今年一月參加“基甸三百”營會,有幸與華欣牧師(海外校園機構總幹事)及柏有成老師(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共進午餐。我們聊到了學生事工的各方面。他們鼓勵我將疾風教會的模式寫下來,提供給有心成立學生教會者參考。

過去幾年,中國每年赴美留學的人數屢創新高。 海歸人數亦持續增多。據報導,2017 年,中國首度海歸人數多於出國人數。面對越來越嚴苛的就業環境,且難以拿到工作簽證,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留學潮或也會逐漸退燒)。如此一來,對學生基督徒的造就跟栽培,就變得刻不容緩了。許多對學生工作有負擔的教會,都在思考與摸索,如何更深、更快地造就這些學生。

我們疾風教會的異象,是把教會帶到學生當中。我們有許多的不足,也犯過許多錯誤。我們只是謙卑地盼望,我們的經驗和教訓能拋磚引玉,引起弟兄姐妹更多的熱情、更多的思考,把握現今的機會,一同乘上這一波的學生福音浪潮。

 

人間四月天

 

人間四月天,春天的氣息瀰漫在聖地亞哥的每個角落。空氣中飄著淡淡的花香,路邊的小花也肆意地綻放—— 2013年的復活節,加州聖地亞哥市的東南方,誕生了一個“新的”、“年輕的”教會 ——疾風教會。“新的”,因為它的確很新,復活節是其第一次主日崇拜;“年輕”,是因為教會裡90%以上都是學生,會眾平均年齡約20歲,青澀卻充滿活力。

疾風教會成立的時候,只有6位信徒(包括牧師、師母,也就是我和妻子)。其他成員都不是基督徒。很多人為這教會捏把冷汗。疾風確實先天不足:

  • 位置不佳。屬於老區,還有治安問題,因此華人家庭稀少。
  • 疾風的學生多來自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學生在校時間短,流動性大。學生畢業後,工作機會也不如高科技專業來的多……這些對於教會的穩定跟發展,都是隱憂。
  • 教會的牧者跟師母身體都很軟弱。身為牧師的我,是血癌患者。師母則行動不便。為了不增加教會的財務負擔,加上醫療保險的緣故,我除了牧會,還要全時間上班,自給自足。因此,比起全時間的傳道人,我照管教會的時間跟精力,都受到更多的限制。

然而也因為如此,讓人不得不承認,疾風教會的成立跟存在,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大能!疾風雖然“先天不足”,卻“後天不失調”—— 教會攜同工經歷了上帝帶領的奇妙。主親自看顧祂自己的教會,先後感動幾對成熟又願意栽培年輕同工的夫婦來到疾風。一些願意委身教會的學生同工,也在畢業後,順利在本地找到工作,並且抽中H-1B簽證,故而為疾風留下一批骨幹,為軟弱的牧師、 師母分憂解勞。

定位“話語型”

 

教會一般分為事工型或是話語型。話語型的教會著重傳講上帝的話、栽培會眾生命,以及門徒訓練。疾風把自己定位為話語型教會,目標單純而集中。疾風要求每一位受洗的基督徒,都參加一對一、至多一對三的門徒訓練,成為主耶穌基督真正的門徒。

疾風教會裡的不少學生,對聖經的認識幾乎是零,以為施洗約翰和使徒約翰是同一人,以為查經就是茶經(喝茶之道),不知道摩西是誰。然而經過主日講台、主日學、一對一門徒訓練,他們自己發起“靈修挑戰營”,主動要求更深入的查經,主的話語逐漸傾注入他們的生命。

教會裡的各位長輩包括牧師,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輔導,而不是領導。大家的目標是栽培新一代的基督徒領袖。教會屬靈的方向跟同工生命的造就,由牧師及理事會籌劃決定。教會的事工則由年輕同工負責規劃,並隨著他們靈命的成熟跟成長,逐步授權。

 

小人開大車

 

因為疾風的使命跟方向很明確,所以教會的組織相對簡單。牧師 — 理事會 — 核心同工 — 同工,組成了疾風的同工團隊。疾風的核心同工又稱為FWCORE,Fresh Wind Core,FWCORE中的F:Fellowship 團契,W:Worship 敬拜,C:Caring 關懷,O:Outreach 外展(宣傳),R:Resource 資源(教會的叔叔、阿姨提供事工需要的諮詢跟資源),E:Edification 造就。核心同工亦負責教會全年事工的計劃跟預算,經過理事會審核後,全體同工一起推動跟執行。

在許多人眼中,疾風教會是“小人開大車”,因為疾風的大部分事工是由一群“乳臭未乾”的年輕同工負責。確實,疾風願意提供機會,讓年輕基督徒發揮恩賜跟才華,允許他們犯錯,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因為,他們是教會未來的希望。他們成為領袖,才能為基督得著新的世代。

 

主人的意識

 

開始崇拜之前半年,團契對固定來團契的學生作了恩賜調查,並且針對他們既有的基礎跟興趣,提供培訓(找人訓練他們,送他們出去上課)。有些學生甚至是從零開始,學習架子鼓、吉他跟鋼琴伴奏。

年輕人果然潛力無窮,經過幾個月的培訓,敬拜團隊基本成形。第一次敬拜的時候,許多人都不敢相信,台上有人在幾個月前什麼樂器都不會。這再一次驗證,只要教會願意提供機會跟培訓,年輕的基督徒的成長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另外讓人很感動的是,這些才20出頭的年輕同工,自願幫忙看顧嬰孩,教小孩子主日學。理事會怕他們負擔太重,提議僱用人來照顧嬰幼兒,竟然被他們否決。理由是:這是大家的孩子,我們自己帶!

很多學生團契面臨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讓學生覺得他們是團契的主人而不是客人。疾風也不例外。儘管牧師、師母,還有叔叔、阿姨們再三告訴學生們,他們才是團契真正的主角,效果卻不顯著。很長一段時間,學生們都還是認為,團契是叔叔、阿姨的,他們只是參加者。

當團契發展成教會、開始主日崇拜之後,學生們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覺得教會和團契是屬於他們的。他們有了責任跟使命感。這是從團契發展成教會後,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

除了生命的造就,疾風也看重信仰的落實。既然是以學生為主體,那麼學生就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帶查經、敬拜、餐點、排放桌椅、結束之後收拾跟清潔,基本上都是年輕同工和學生負責。團契的晚餐,也是他們輪流做。這些年輕人竟然可以做出四五十人的飯菜,而且色香俱全,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疾風這樣培訓他們,一方面是讓他們有機會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這對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們活出信仰,讓他們的愛不只停留在言語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上,活出愛。

好幾位疾風的訪客,一致提到疾風讓他們印象深刻的地方:從聚會開始到結束,都是年輕同工跟學生在負責,忙進忙出。他們甚至把飯菜先端給叔叔、阿姨們吃。這與許多學生團契形成強烈對比。在很多教會,學生們都是被服事的,他們在教會吃豐盛的晚餐,聽精彩的演講,叔叔、阿姨們則負責跟在後面收拾與清潔,深怕萬一招待不周,以後他們就不來了。

疾風盼望,培養出身體跟頭腦一起長大的基督徒。

 

豐沛的雨水

 

一談到學生教會,許多人就想到一個問題,即財務來源——都是在校的學生,奉獻有限!

值得感恩的是,信實的上帝感動祂的兒女,一直按時降下春雨跟秋雨,供應疾風的需要。

因為是學生教會,牧師又不支薪,疾風的財務需要相對簡單,主要的花費就是團契的晚餐跟主日的午餐。上帝為疾風預備了一個理想的聚會場地——慷慨的美國教會只象徵性地收取租金。疾風一年的花費預算還不到5萬美金,跟許多教會比起來微乎其微。

更讓我們感恩的是,誠如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上帝會更加豐富地賜給你們,使你們不但自己充足有餘,還能夠在各樣慈善的事上出力。”(《林後》9:8,現代中文譯本)我們居然還有餘力,對一些機構實行十一奉獻,並且資助教會兩位學生進入神學院就讀。除了感謝上帝的恩典,我們還能說什麼?

 

更穩重、成熟

 

很多在學生團契信主的人,離開校園跟團契之後,就不去教會了。學生教會,因為團契跟教會緊密連結在一起,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相對於團契,學生教會對學生生命的成長、服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幫助與裝備。

在團契裡帶敬拜,與在主日帶敬拜,是截然不同的;規劃團契活動,與規劃全教會的活動,所要考慮的也有很大不同。學生教會可以拓展學生同工的視野,提升其高度,使其生命變得更穩重、成熟。將來他們不論到哪裡,都可以像種子落在好土裡,扎根、萌芽 。

《加拉太書》6章9節:“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教會成立之初,當我和師母面臨挑戰時,常常用這段經文來鼓勵自己。如果那我們所做的,確是從上帝來的呼召,我相信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大能,祂必成全這工。

 

作者現於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牧養疾風教會。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