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勿略壯志未酬,病逝中國門口(賀宗寧)2017.12.08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12.08

 

公元1552年(明世宗嘉靖26年)12月3日,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沙勿略壯志未酬,病逝中國門口。

聖方濟各沙勿略

耶穌會標誌,IHS是希臘文ιησους(耶穌)拉丁文音譯“ihsous”的前三個字母,所以稱為“耶穌會”。

 

聖方濟各沙勿略(西班牙語:San Francisco Xavier,或Javier,1506年4月7日-1552年12月3日)是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他是耶穌會第一任會督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的同鄉,也是耶穌會起始的7位修士之一。他們在馬丁路德改教後17年,即1534年於巴黎的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就是聖心大教堂所在地)一同發神貧(poverty)及貞潔(chastity)的誓願,成立耶穌會。

後來沙勿略學習神學,於1537年祝聖為神父。1539年,他們7人正式成立會章,向教皇申請成立修會。1540年,教皇保祿三世批准耶穌會的成立,允許耶穌會直接向教皇負責。

羅耀拉時常以《馬太福音》16:26:“人若賺得了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來勉勵比他小15歲的沙勿略。沙勿略在1541年成為耶穌會最早將天主教信仰傳播到印度的葡屬殖民地,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印尼的,婆羅洲以及日本的宣教士。

天主教會稱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同時尊其為中國、日本,以及果阿澳門兩個教區主保(守護聖人)。1552年,沙勿略期望能進入中國宣教,但壯志未酬,在廣東台山外海的上川島等候接運的船時,罹病,12月3日病故於島上。

16世紀初葉的伊利安半島

納瓦拉王國的沙勿略皇家城堡

方濟各沙勿略於1506年4月7日,出生在西班牙北方的納瓦拉王國(Kingdom of Navarre)的沙勿略皇家城堡內。他的父親是王宮總管,得到博咯尼亞大學的法律博士後,成為納瓦拉國王約翰三世的機密顧問及財務大臣。母親出身貴族,是納瓦拉王國著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阿茲匹區塔(Martín de Azpilcueta)的親戚。沙勿略出身權貴家庭,大學時,被送到巴黎就讀,因此結識了另外6位與他一同創立耶穌會的青年。

 

宣教事工

1540年,葡萄牙國王約翰特命駐教廷大使晉謁教皇,要求差派宣教士到他新近在印度得到的領地傳福音。約翰認為在印度的葡萄牙殖民,在基督教價值上有鬆化的現象。經數次請求後,終於得到首肯,去招募剛成立耶穌會的那幾位年青人。

羅耀拉接到消息後,馬上任命他們中間的博巴迪亞(Nicholas Bobadilla)及羅椎格斯(Simão Rodrigues)去印度宣教。但在啟程前夕,博巴迪亞突然得了重病。稍微猶豫後,羅耀拉要求沙勿略代打。在這種情形下,沙勿略開始了第一次耶穌會宣教行程。

3月15日,沙勿略在匆忙中離開羅馬。隨身只帶了一本祈禱書,一份信仰問答,還有一本書《效法聖徒生命的榜樣》(De Institutione bene vivendiper Exempla Sanctorum),是克羅西亞人本主義者馬陸理齊(Marko Marulić)所寫。在反改教的天主教非常受歡迎。據說這是沙勿略後來在宣教工場唯一讀的書。他在6月到達里斯本。4天後,國王與王后接見了他與羅椎格斯。

沙勿略一生都獻給亞洲的宣教事工。除了一開始的印度果阿一帶外,他的工場主要在4個地區:馬來半島的馬六甲,東印尼的摩鹿加群島,日本和中國。他在各地工場所得到的資訊讓他感覺需要到這些地區的中心去。

向中國傳福音的負擔從他在印度時開始,越來越明顯。而在日本,那裡的文化更吸引他。只是,當他感覺到這些地區的文化是相關時,他就認為不能分別到這些地方去傳福音,而應去中國。因中國是這些文化的起源與中心。

沙勿略宣教的旅程

印度

1541年4月7日,沙勿略在他35歲生日那天從葡萄牙里斯本出發。行前,教皇任命他為教廷駐東方特使(papal nuncio to the East)。

13個月之後,1542年5月6日,沙勿略抵達葡萄牙印度的中心地果阿。30年前,葡萄牙人在環繞世界的航程中,在印度果阿建立了殖民地。

按照約翰三世所交代的任務,沙勿略的責任是在這些葡萄牙移民中間,重建基督教的信仰。當時,在果阿城內有教堂,但一出城外就連傳道人都沒有。他決定先教導葡萄牙的移民。

在最初的5個月,他除了講道外,時常去看望病人。他也會到街上搖鈴,招呼兒童及僱傭來參加信理問答。他又成為聖保祿學院的院長。這是耶穌會在亞洲的第一個總部,目的是培訓平信徒成為神父。

不久沙勿略聽說在印度南端的科莫麟角(Cape Comorin)到錫蘭(現在的斯理蘭卡)旁邊的馬納爾島(Mannar),有一個區域稱為珍珠漁獵海岸(Pearl Fishery Coast)。在那裡有一個稱為帕拉瓦(Paravas)的族群。這個海岸地區盛產珍珠,因此帕拉瓦人多為漁民,並常產珍珠。

10年前,在1532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帕拉瓦人求助於葡萄牙。1535年,在葡萄牙將軍瓦茲(Pedro Vaz)的統領下,擊退了阿拉伯人。為了表示對葡萄牙人的感激,帕拉瓦人全體受洗加入天主教。

珍珠漁獵海岸

但帕拉瓦人之所以受洗,只是象徵性給葡萄牙人的謝禮,他們並沒有繼續追求基督教的信仰內涵。沙勿略在1542年10月,帶著幾位在果阿受過神學訓練的印度神父,到達珍珠漁獵海岸。他在那裡先學習帕拉瓦的語言。然後他將聖經教導那些已經受過洗的帕拉瓦人,同時也傳講福音給尚未受洗的。不過,他對婆羅門教高階層人的福音工作似乎沒有什麼成就。

他在南印度及錫蘭島一帶工作了3年。帶領了許多人信耶穌,(或真正認識他們已經“信”的耶穌)。他還沿著海岸建立了大約40間教堂。

在這段時間內,他也有機會去使徒多馬在麥拉坡爾的墳墓。麥拉坡爾現在屬於印度馬德拉斯邦,但當時這個地方是葡萄牙的屬地。

 

東南亞

1545年春天,沙勿略前往位於馬來半島當時屬於葡萄牙的馬六甲,直到1546年1月才離開,前往葡萄牙殖民地摩鹿加群島。他在那裡傳教約一年半的時間。1547復活節後,他又回到馬六甲,並於該年12月與日本人彌次郎見面。

彌次郎在1545年聽說了沙勿略的故事,這次特別從日本鹿兒島來馬六甲與沙勿略見面。在馬六甲,他詳盡的告訴沙勿略有關日本的文化習俗。彌次郎後來成為第一位日本基督徒,取了基督教的名字為保祿聖塔菲。

 

日本

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在日本朋友彌次郎的陪伴引介下,攜同兩位耶穌會士(島來斯神父、斐迪南修士)輾轉抵達彌次郎的家鄉,日本南部九州鹿兒島。成為第一位踏上日本國土的天主教傳教士。到年底,鹿兒島已經有150人、附近地區有450人領洗入教。

沙勿略登陸日本後,發現日本的情況和印度大異其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思想文化比印度複雜多了。他意識到不能把在印度的傳教方法搬到日本,在這裡首先必須學習日本語言,認識日本文化,哲學思想,並採用日本人的風俗習慣,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足以使一個人皈依基督。沙勿略從日本寫回歐洲的信立刻被公佈,吸引了無數人的興趣,也產生極大的共鳴。

儘管他得到地方“大名”(daimyo)的支持,打算到京都謁見天皇並取得日本全國傳教之權,但兩者均未成功。

沙勿略是第一位到日本的耶穌會宣教士。他帶了幾幅馬利亞及馬利亞與耶穌的畫像。他用這幾幅畫將基督教介紹給日本人。在日本,由於日本語言與他以前所接觸過的語言有非常大的差異,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學日本話。

沙勿略在日本的宣教工作可以說是相當成功。在他1551年離開日本時,在平戶,鹿兒島,豐後等地的天主教友約有一千。鹿兒島現今還樹立着沙勿略的紀念碑。

 

欲進中國

沙勿略在日本時發現,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很深,於是決心儘早訪問中國。但當時,外國傳教士要進入中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1552年,他組織了一個赴中國的葡萄牙使團,想要參見明朝皇帝

但他發現當初教皇頒給他的教廷特使任命狀留在馬六甲。於是,他與特使團於5月底折返馬六甲,但整團被當時控制馬六甲海港的亞戴德(Alv.d,’Ataide)扣留。於是他決心獨自前往中國,1552年8月底,他以距離中國廣東海岸很近的上川島(屬於台山)作為基地,計劃偷渡入境。但答應幫助他們偷渡的中國商人反悔,遲遲不來。

在等待中的沙勿略感染瘧疾,1552年12月3日晨,病逝於島上,年僅46歲,終未達成進入中國的心願。

同年10月6日,利瑪竇生於意大利馬切拉塔(Macerata)。30年後,利瑪竇成功的將天主教傳入古老的中國。耶穌會於1853年在上海董家渡建造中國的第一座主教座堂時,就將其命名為聖方濟各沙勿略堂

上海董家渡聖方濟各沙勿略天主堂

沙勿略死後67年,由教皇保祿五世在1619年10月25日封為福人,教皇貴格利15世在1622年3月12日,將其與羅耀拉同時封聖。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http://pan.baidu.com/s/1c77hp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