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教會歷史這一週2017.12.15
公元1545年(明世宗嘉靖24年)12月13日,教皇保祿三世有鑑於新教蓬勃的發展,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召開公會,商討對策。
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又譯特倫特會議)是天主教在馬丁路德改教28年後,於1545年至1563年間召開的會議。這個會議前後18年,在4個時期中一共召開了25次會程,歷經4位教皇,是天主教會對宗教改革的決定性回應。
年份 | 教皇 | 天特會議狀況 |
1545 | 保禄三世 | 召開會議於天特,34位主教參加 |
1547 | 保禄三世 | 遷至波隆納開會 |
1549 | 保禄三世 | 9月17日休會 |
1551 | 尤利烏三世 | 5月1日復會 |
1552 | 尤利烏三世 | 4月28日休會 |
1555 | 保禄四世 | 教皇堅決反對新教,拒绝復會 |
1562 | 庇護四世 | 1月18日復會,255位主教與會 |
1563 | 庇護四世 | 12月4日結束會議 |
保祿三世
尤利烏三世
保祿四世
庇護四世
會議決定譴責新教所犯的“異端”信仰,並針對這些信仰發表聲明,澄清有關天主教教義與教導。這些聲明包含以下的主題:聖經,正典,聖傳,原罪,稱義,救恩,聖禮,彌撒,及敬拜聖徒。從1545年12月13日到1563年12月4日,除了9,10(1547年)兩個會程在波隆納召開以外,其餘23個會程都在天特舉行。
天主教各次“公會”的地點。
天特會議後,經過300年的時間,一直到1869年,天主教才再次召開公會。所以,天特會議的決定對天主教有深遠的影響。
1588年卡提(Pasquale Cati)所繪的“公會”
會議的目的與結果
天特會議的主要目的有兩層:
- 譴責改教的原則與教義,並澄清羅馬天主教在各項爭論上的立場與教義。
- 在天主教內部做出禮儀及道德上的改革。天主教內部行政的腐敗,是造成改教的重要因素。天特會議廢除了一些最為詬病的問題。
從這兩個主要目的中,天特會議又做出其他一些相關的決定:
- 確認教會是解釋聖經的最高權威。聖經與聖傳並重。
- 確定信心與功德在救恩上的互助關係。
- 再次肯定被改教者指責的贖罪卷、朝聖、敬拜聖徒與聖徒的遺物,以及敬拜馬利亞的正確性。但禁止濫用權力行使這些事。
出席的主教中部份人士支持聖經的權威及因信稱義,但保守份子最後贏得勝利,沒有對新教讓步。
議決摘要
針對天主教改革的決議:
- 主教必須常居其教區內;
- 主教不得兼領其他教區;
- 明文規定聖品人員的職責;
- 限制聖物及贖罪卷的使用范圍;
- 建立訓練聖職人員的神學院;
- 推崇阿奎諾的神學,尤其是“變質論”;
- 修正曆法的偏差,將閏年的次數調整(每400年有97閏年)。
針對新教的決議:
- 宣佈武加大本拉丁聖經是決定教義的權威,正典包括“次經”;
- 聖傳(教會傳統)與聖經的權威“平行”;
- 教會有七種聖禮【洗禮聖事(嬰兒洗禮)、堅振聖事(堅信禮)、聖體聖事(聖餐禮)、懺悔聖事(告解禮)、神品聖事(聖秩禮)、婚姻聖事(婚禮)、病人敷油(抹油禮)】;
- 肯定“煉獄”的信念;
- 彌撒是真實的犧牲,可以為過世的親人獻上;
- 信徒在聖餐禮只需要領聖體,而沒有必要領受聖杯;
- 稱義是基於恩典及信徒合作的善行功德而得到。
“教會歷史這一週”已經制作成3-5分鐘的視頻(蘇文峰主講),在橄欖社區網站(http://ocochome.info/)播出,《教會歷史這一周》的頁面短鏈接:http://wp.me/P5KG8P-7dW
或點擊后面網址觀看本期視頻:http://pan.baidu.com/s/1c2GW3z6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