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認為找到了曾埋葬耶穌的墳墓 (賀宗寧)2017.12.15

賀宗寧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天下事專欄2017.12.15

在聖墓大教堂之內的“受苦之路”最後一站,各各他(骷髏地)。

找到了曾埋葬耶穌的墳墓,這件事重要嗎?相信不少的基督徒會說,耶穌的墳墓在哪裡不重要,因為祂已經復活,不在墳墓裡了。

這話固然有理,但同樣的我想問:去耶路撒冷參觀客西馬尼園有意義嗎?去伯利恆,拿撒勒,約旦河旅行有意義嗎?或者說,去以色列聖地觀光或朝聖,有意義嗎?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顯然不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聖墓大教堂位於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區。這間教堂由新教以外的6大教派共同管理。這6個教派是希臘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公教,敘利亞(亞述)東方教會,埃及科普特正教,及伊索比亞(愛色俄比亞)正教。在這6大教派的信仰裡,聖墓大教堂是最神聖的教堂。在聖墓大教堂中,有各各他山(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聖墓(耶穌安葬及復活的地方)。

2017年12月,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一系列的圖片介紹聖墓大教堂。這是因為在2016年聖墓大教堂修建的過程中,專家發現,在這教堂的地下,確實有一個第一世紀的墳墓。(有關2016年的修建工程與發現的文章——《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修復工程的新發現》,刊於《舉目》官網2016年11月07日)

下面的插圖是第一世紀主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從圖中可以看到耶路撒冷的三道城牆,其中第一道與第二道城牆之內,是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城區,耶穌最後一週的腳蹤也在這個區域。而聖墓大教堂正好在第二道城牆之外,是“受苦之路”(via dolorosa)的終點。《約翰福音》19章20節也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

主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12月)

當時情況的構想圖如下:在耶路撒冷的西牆外有個小山丘——加略山(各各他)。主耶穌就是在這山丘上被釘十字架。在加略山不遠的地方,就是埋葬主耶穌的墳墓。

《約翰福音》19章41-42節記載:“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又因那墳墓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裡。”

聖墓大教堂就是建造在這個地方,它包括加略山及墳墓。(有關聖墓大教堂的歷史,請見附錄“聖墓大教堂歷史”。)

聖墓大教堂平面圖

從2016年修建聖墓大教堂內的Edicule(小房子,聖墓就位於這建築內)中採樣,科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找到了埋葬耶穌的墳墓。

美國《浸信會公報》報導,紐奧良浸信會神學院的舊約與考古教授華納(Daniel Warner)認為,雖然科學家對耶穌墳墓的所在地,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確定性,但是,一些物證表明,與另外一個被許多新教宗派所認為的耶穌墓地(花園墳場)相比,聖墓大教堂更有可能是埋葬耶穌的地方。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在2017年11月28日發行的最新期刊中報導,他們所請的兩家分析實驗室的化驗結果都指出,聖墓大教堂的Edicule修建時,科學家在大理石板及墳墓間所取得的泥沙填充物樣品,應是西元345年左右的遺物。

這個時間與羅馬歷史所記載的,君士坦丁根據基督埋葬的地點,而建立聖墓大教堂的時間相符。也就是說,雖然聖墓大教堂的地上建築經歷過多次的摧毀與重建,但自從君士坦丁拆毀哈德良原來在130年左右所建造的羅馬神廟,將其改建為聖墓大教堂之後,地下的墳墓一直被完整地保存。

主持修建工程的雅典國家科技大學的摩羅普魯教授說,她當時並沒有想到,他們收取的樣品會有這麼久遠的時間。她告訴路透社記者說:“當我們打開墳墓,看到一個上面刻有十字架,但是已有裂痕的灰白色石板時,我們毫無概念,這會是哪個時代遺留下來的石板。”

聖墓大教堂內的Edicule 及修建工程中發現的灰石板。

根據羅馬歷史的記載,大約在西元325到326年間,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來到耶路撒冷。她在一個維納斯神廟附近,發現了耶穌釘十字架的各各他以及附近安葬耶穌的墳墓。維納斯神廟是西元130多年,羅馬皇帝哈德良在剿滅了猶太人反叛之後所建造的。但是,君士坦丁所建造的聖墓大教堂在1009年,被當時進佔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徹底拆毀。造成最先的聖墓大教堂沒有任何遺跡存在,因此後世對君士坦丁建造聖墓大教堂的真實性,報以質疑的態度。

《國家地理》雜誌最新的報導說:“雖然從考古隊角度來看,要確認這就是新約福音書中所記載的拿撒勒人耶穌的墳墓,是不太可能的事。但這次修建所得到的試驗結果可以確定,最初的聖墓大教堂確實是在君士坦丁時期所建造的。”

《真新聞》(TruNews.com)報導:“君士坦丁在建造聖墓大教堂內的Edicule之前,他下令將原來哈德良所建的異教神廟完全剷除。當時,他還下令將地下的墳墓打開,讓民眾觀看。在這之後的17個世紀裡,基督徒絡繹不絕地前來到聖墓大教堂朝聖。”

最近的這個發現表明,在許多世紀以來,雖然地面建築不斷被拆毀與重建,但是,在石板以下的墳墓卻從未被破壞。

或許,以後還是會有人繼續辯論,到底這是不是真正基督耶穌埋葬的地方。但是,至少目前為止,聖墓大教堂似乎最有可能是埋葬耶穌的地點。

 

附錄:聖墓大教堂的歷史

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教堂是仍在被使用的、最早、最有名的基督教堂之一。這個教堂的建築是經過好幾次的變遷。

 

建造

第二世紀,羅馬皇帝哈德良在剿滅猶太人的反叛後,在這個地方建造了一座維納斯的神廟。根據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所記載《君士坦丁的一生》中所描述的,這個地方原來是基督徒敬拜的場所。但是,由於哈德良憎惡基督教,所以他特意在加略山與安葬耶穌之間的窪地堆土,並蓋上石板地,將之改建為羅馬的神廟。(見下面國家地理雜誌的示意圖)。

哈德良所建的維納斯神廟與君士坦丁首建的Edicule(《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12月)

在325-326年間,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下令將維納斯神廟剷平,並將哈德良填充的土挖掘移走。他下令耶路撒冷主教馬卡裡奧斯在其上建立一座教堂,用以紀念耶穌基督的受死、埋葬與復活。

基督教最早的遊記作者“波爾多的朝聖者”在西元333年曾如此記載:“如今,在君士坦丁皇帝的命令下,此處建了一座雄偉的教堂。”326年,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親自來到教堂的建地,並參與挖地及建堂的事工。

天主教相信海倫娜在參與挖掘的工作中發現了“真十字架”,以及一個墳墓。但是,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並沒有記載她找到十字架,只提及了墳墓。

梵蒂岡博物館內聖海倫娜找到釘耶穌的十字架的雕像

君士坦丁所建造的教堂,其實是兩座相鄰的教堂,一座是在各各他的大教堂(殉道堂),中間有一個帶石柱的長廊,連接一個圓頂的大教堂(復活堂)。在復活堂有一大理石切割出來的小房間(拉丁文稱為“Edicule”),是海倫娜所指認的埋葬耶穌的墳墓所在地。

聖墓大教堂與原先各各他及聖墓之間的關係圖(《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12月)圖中的淺藍色線是耶穌時代可能的地面高度。

 

破壞與毀損 

西元614年,波斯的軍隊進佔耶路撒冷,波斯王放火焚燒君士坦丁所建的教堂。16年後,羅馬皇帝赫拉克留(Heraclius)收復耶路撒冷,重建聖墓大教堂。隨後不久,伊斯蘭哈裡發王國又再次佔領耶路撒冷,但是,這座教堂被得以保留。一直到300年後的966年,在一次暴動中,教堂的屋頂及大門被火燒毀。

1009年10月18日,哈裡發阿爾哈金下令,在巴勒斯坦及埃及境內,全數拆毀基督教的教堂,包括拆除在耶路撒冷的聖墓大教堂。

歐洲對這次毀壞教堂的反應非常震驚。最終,導致了後來的十字軍東征。

 

重建 

1027-28年間,拜占庭帝國與法提米哈裡發王國長期談判。最後談判的結果是阿爾哈金的兒子——新任的哈裡發阿裡同意重建聖墓大教堂。但是,重建的費用由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九世及東正教教長尼斯佛魯出。1048年,圓頂教堂部分完成。同時,東正教在耶路撒冷重新建立教長。

此時,中亞的塞爾柱突厥人興起,一直攻打到巴格達。隨後的數十年,法提米哈裡發與塞爾柱突厥人經常交戰,也因此造成耶路撒冷數度易手。一直到1099年,十字軍東征來到耶路撒冷。

十字軍時期 

1099年,法提米哈裡發國剛剛從塞爾柱突厥國奪回耶路撒冷,之後,十字軍就到達,同年7月15日,十字軍從法提米哈裡發的手中重新取得聖墓大教堂。當時,十字軍認為自己是武裝朝聖。他們朝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在聖墓大教堂獻上祈禱。他們的統帥布利昂的葛福瑞親王(Prince Godfrey of Bouillon)並沒有自稱是耶路撒冷王,而宣告他的頭銜是“聖墓的守衛者”(Advocatus Sancti Sepulchri (Protector of the Holy Sepulchre))。

十字軍在各各他教堂的東邊加蓋了一個小教堂,以紀念聖海倫娜,另外又加蓋了一個鐘樓,並且將原來的幾個小教堂以羅馬式的方式加蓋,合併為一間大教堂。

1187年,塞爾柱突厥王國的薩拉丁重新奪回耶路撒冷。但他與弗萊德力二世簽訂協議,允許基督徒繼續來到聖墓大教堂朝聖。13世紀初,弗萊德力又奪回耶路撒冷,但他此時被教廷開出教籍。所以,在那一段時間內,耶路撒冷出現由一個“前”基督徒統治的怪異現象。到了1244年,穆斯林再次奪回耶路撒冷。

後續發展

從1244年到1555年的300年間,聖墓大教堂雖然朝聖者不斷,但是,整個教堂年久失修。1555年,方濟各修會的修士們合力重建 Edicule。其後200年,聖墓大教堂的管理權在方濟各修會與希臘正教之間搖擺不定。雙方都請求奧圖曼帝國(塞爾柱突厥的後代)的政權支持,有時甚至以賄賂的方式來取得管理權。到了1767年,為避免持續的爭擾,奧圖曼帝國決定宣佈將聖墓大教堂分割給各個教派管理。

1808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教堂的圓頂,當圓頂墜落時甚至損毀了Edicule的外牆。1809-1810年間,教堂的圓頂與Edicule重新被修建,因此圓頂成了目前的奧圖曼巴羅克式的建築。

1853年,奧圖曼的蘇丹重申分割教堂管理權的喻旨。當時6大教派在許多事物上無法達成協議,比如最有名的事件是針對一個窗外的爬梯,由於各教派無法達成協議,這個爬梯迄今都留在原位,且得了一個“不得移動的爬梯”的名稱。

目前的教堂圓頂建於1870年,但在1994-97年間被重新修建。在1970-78年間的整體修建工程中,人們發現在各各他與聖墓Edicule之間,最早是個採石礦場(即採集石灰石等的地方),同時,修建人員也發現在聖海倫娜小教堂的東邊有兩片矮牆,以用來支撐第二世紀哈德良所建的羅馬神廟,上面還畫有一艘羅馬的帆船。在這矮牆旁邊有另一較高的牆,顯然是為支撐第四世紀君士坦丁所建的大教堂。這些殘留的遺跡也多少“解釋”了聖墓大教堂的歷史發展。

2016年,以色列當局以建築安全的理由提出要關閉大教堂。在這個威脅之下,管理教堂的6大教派終於同意修建Edicule。最終,這個修建工程收穫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