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愛的呼召,還是一個重重枷鎖的文化符號?(王敏俐)2018.05.11

王敏俐

本文原刊於《舉目》88期和官網言與思専欄2018.05.11

 

一支廣告

最近一個韓國的廣告《媽媽的畢業典禮》在互聨網中流傳。內容說到一群即將畢業的高中生,以畢業展為名為自己的母親舉辦一個畢業典禮,感謝母親十幾年來的照顧,告訴媽媽:“當我們長大時,也是媽媽畢業時。現在開始,去實現當初的夢想吧!” 對於母親多年來捨己的愛,孩子心中有感恩、有內疚,以及深深的疼惜。

這則廣告緊扣著母親多年默默為家為子女犧牲、無名的意象,以及子女對於母親付出的反思及罪咎感,賺取了許多觀眾的眼淚。廣告之所以引起共鳴,乃是因為它切中今日人們對於母親職責的定位與認同:母親,一個揉合著痛苦與榮耀、掙扎與犧牲的角色。

现代社会常以一個人的生産力與經濟能力來衡量其價值,讓我們產生了一種情感需要與錯想:必須通過工作上的成就與收入,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母親角色

Sally Clarson在她的著作《母親的使命》(註1)中,舉重若輕的談著母親這個角色:“做母親的職份是一個呼召,抓住這個呼召並以塑造家庭作為回應,是非常重要的。作法是,在每天的平凡時刻回應孩子的請求。如果我能在生活中瑣碎的時刻,而對於孩子卻是重要的時刻,保持正直與耐心;如果我帶著僕人之心去靠近他們,那麼在生命中偉大而關鍵的時刻,我就會有更好的機會去影響他們。”

呼召成為母親,使我們有機會全神貫注地引導孩子成長在上帝的真理與恩典之中。

然而這是一條孤單而倍感挑戰的道路。我自己與身旁80/90後的新手媽媽們,常常也會陷入這樣的挣扎。有的因為覺得無法勝任母親24小時面對孩子需求的沉重與繁瑣,將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而重返職場;有的在身為母親的過程中,不斷與心目中理想的成功女性形象拉扯與拔河;少數願意委身於家庭中的女性,卻又常常無法得到今日文化的支持與認可。因今日的文化看重個人的獨立與成就,而非一個人在家庭中付出的潛在價值。

在家帶孩子的母親,往往放棄自己的理想、才能與抱負,為的是成就另一個生命的成長;在職場上的母親,因著母職的牽絆而無法全力在工作中施展抱負,又因著無法陪伴孩子成長內心深感自責。許多時候,母親是愛的呼召,更彷彿是一個重重枷鎖的文化符號。

 

呼召與挣扎

其實,世俗價值觀與上帝呼召之間的糾結,不是只有母親,而是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經過的戰役。作家盧雲亦在他的靈修日記中坦言自己的掙扎:“我想要愛上主,又想功成名就;我想做個好基督徒,又想做個成功的作家、佈道者、演說家;我想成為聖人,又想體驗罪人所享受的快感……” (註2)

在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與上帝的呼召之後,盧雲告別了名校教職的優渥條件,從追逐功效、成功與影響力的“向上移動”的世俗潮流中退去,選擇以生命去效法基督“向下移動”的捨己之路,俯就卑微的人。最後在多倫多方舟團契擔任牧職,服事身心障礙者的身體與心靈,也經歷上帝藉著這些身心障礙者,向他顯明的上帝無條件的愛、同在與接納。(註3)

身為母親,是上帝給予姊妹的美好特權。在這個追求速度與成效、人人力爭上游、向上移動的時代裡,以順服的心走一條與世人迥然不同、向下移動的道路,如耶穌為門徒洗腳。降服在上帝呼召之中的姊妹,也以僕人之姿在繁瑣的尿布、哭鬧、家務之中,引導孩子的心來到永生神的面前。

作為全職在家陪伴小小孩的母親,這是我每天的掙扎與試探,每一天來到上帝面前的思索與降服,每一天走過的疲憊與狼狽,每一天重新領受的呼召與恩典。

註:

1.《母親的使命》: Sally Clarson著。江西出版社2016年四月, 第69頁

2.《箴力斯日記》,《天主的愛子:盧雲的靈修傳記》第6章

3.《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 盧雲著 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年2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