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2019.06.15
黃鄧敏
前 言
對一般教會而言,除了宣道與教導,關懷事工是佔據教會大部份人力、物力資源的事工。宣揚福音是教會主要的目標,其次教會需要讓會眾接受紮實的聖經造就,以培育出成熟、為主而活的基督徒。事實上,關懷與牧養乃是緊密結合的。
近30年來,不論海內或海外,有許多“新移民”(來自本國或外國)加入教會。教會在努力接觸並歡迎他們之時,發現不少新來者,一開始未必對福音感興趣,而是尋求對新環境、新生活的適應和幫助。特別是北美各地的華人教會,為了迎接來自亞洲各地的華人學子,更是努力投入人力、物力等資源,一方面協助學子們安頓下來,另一方面,也向他們傳揚福音,並設法將之帶進教會。
教會事工和大多數新移民造訪教會的目的顯然不同。教會在接觸新朋友時,當明確自己的定位。即教會可以為社區做很多事,但卻不是所有的事;教會更不應該成為有求必應的地方——因為教會既非是“全方位”的服務機構,亦欠缺“全方位”的資源。
教會的本質是個不完美的群體,她乃是歡迎人於此尋獲福音和永生的場所,是神為人所預備的一個屬靈的家,是使心靈得醫治和平安的場所;教會亦是推動和影響社區彼此相愛和扶持的大家庭;教會更是神施行牧養和照管祂兒女行走在合祂心意之道路的所在。
教會最大的關注之一,應是設法讓每一位進來的人認識耶穌。要使新來者認識耶穌,勢必先讓他們留下來。留住新人從個別關懷著手。關懷事工不容易,在於需求巨大,且針對性和程度亦不相同。更現實的問題是缺乏持續參與的同工,光憑少數牧者的探訪,力量相當有限,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果效。
一般而言,教會關懷事工包括一般性關懷、危機性關懷、以及靈性關懷等三方面。
一般性關懷
這種關懷主要是針對會友、新移居者和慕道朋友等提供的關懷和照應。大多數教會都會設立一般性關懷系統,並持續執行,此事工能促進會眾對教會有更深的歸屬感。事實上,筆者以為,建立會眾對教會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正是教會牧養的中心思想。
落實一般性關懷事工,不能僅靠一兩位牧師或同工,教會必須動員現有的團契或小組成員來達成目標。換言之,關懷工作應提倡“人人有責”,讓弟兄姊妹在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並回應神愛人、關注人靈魂之心。筆者根據自己的牧養經驗,以下分享一些做法:
- 當有新人來到教會,牧師、長老、或關懷負責的同工宜於第一時間,邀請2位就近的團契同工前往新人住處作首次探訪。而後请2位同工各自再邀請1位會友前去探訪該新人(建議1個禮拜後),週間配合以電話、信息等問安。
如此前後3次,即可讓新人至少認識7-8位弟兄姐妹,可使他們於短時間內,熟悉教會並產生興趣和歸屬感。隨後,可邀請新人參加信仰栽培之類的教會活動。我們切勿小覷這3次的探訪或期間的關懷。真誠和堅持的關心,能產生真實的感動和長遠的效果。
- 鼓勵關懷者對新來者作一對一、一家人對一家人,或者兩家人對一家人的陪伴與幫助。最好是就近的信徒成為關懷者,可隨時以電話、家訪、或款待新來者保持聯繫,發現他們的需要和問題,向教會或團契尋求資源與協助。
- 團契可定期舉辦聚餐或聯誼等活動,讓會眾彼此更熟悉,進而增強對教會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
- 教會關懷部可以職業、興趣等為群組,組織聚會,並將各聚會的目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等予以公佈,以鼓勵新來者結交更多基督徒朋友,解答他們對信仰或生活等方面的疑惑。
- 教會可收集如婚喪喜慶協助人力資源等,建立特定的“資源分享”群組,供會眾和需要者作參考,讓大家體會到溫馨周到的關懷。
- 教會可預備內容廣泛的福音單張、基督教書籍等,贈與新來者,並請關懷者向新來者作一兩次的講解、學習。
- 牧者每禮拜安排1至2次探訪會友是有必要的。牧者可利用中餐或晚餐時間,邀約會友或一個家庭共餐、話家常,藉以增進雙方的熟悉與親密度。
- 教會可安排1年1次或兩次郊遊踏青等活動,讓會眾彼此熟悉,也利用機會發現某些肢體或家庭有特殊關懷之需求,以進一步服事。
總之,一般性關懷事工的資源需要從各個團契內部啟動,同時亦需要有一個跨團契的關懷部門,作必要的支援、人員調度、以及有效的資源分配等工作,如此方能發揮“身體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其職,按身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危機關懷
危機關懷是指會眾遭遇包括重病、車禍、失竊、性侵擾、身體受傷、職業傷殘、精神疾病、家人觸法、酗酒、破產、失業、分居、離婚、自戕、喪偶、喪親、家庭危機、經濟危機、天災等,教會提供的關懷與幫助。
每個教會,會眾都可能會遭遇到上述困難。在面對突發性、隱藏性、有時具危害性的危機時,牧師和小組成員通常都會第一時間前往探望,並配合作陪伴、聆聽、勸慰、提供交通服務、送飯食、協助照料未成年子女、處理喪事、尋求法律咨詢、尋覓特殊保護場所等服事。
不容置疑,某些危機必須透過專業人員介入幫助,不宜交給缺乏專業訓練和無特殊資源的一般信徒來處理。有時,教會有必要與社會資源如警察局、社會局、醫院、殯儀館等結合,建立有效檔案資料,以利教牧人員盡快獲得協助會友渡過難關的資訊。
此外,危機輔導大多針對個別性的需求,由於情況可能有些複雜或棘手,最好有至少兩位牧者或同工攜手服事。
靈性關懷
靈性關懷包含一般性和個別性關懷。通常個別性的靈性關懷針對慕道朋友。傳福音乃是教會持續性的一項事工。面對多年拒絕福音、遲遲未信的“資深慕道友”,弟兄姐妹難免感到焦慮。尤其作為基督徒的配偶或家人,更有一份沉重的負擔,牧者也常動員弟兄姐妹為之禱告、提供靈性關懷。
一般性的靈性關懷多表現為鼓勵信徒力行每日靈修,參與各類聚會等,目標乃是鼓勵信徒認識聖經,並遵行神的旨意,且不落入偏差的教義和異端信仰之中。牧者除講解真理的道,亦須鼓勵會眾於日常生活中,保持殷勤讀經和閱讀屬靈書籍等習慣。靈性操練須藉多方面的學習來培養。此外,教會亦可每半年或每年舉辦一次靈命成長見證會,讓會眾之間彼此分享、相互鞭策屬靈生命的成長。
建議
只要是人,就會有問題和需要,有被關心、被愛、被重視的需求。關懷與牧養乃是密不可分的,因二者皆針對的是全人的需要。牧者不能任憑羊圈中的羊兒自生自滅,或不曾意識到會眾個別性的需求與困難。
但教會不能光靠少數幾位牧師或同工,來回應廣大會眾的需求。教會必須經常發覺具備關懷、勸化、接待、憐憫、施捨等恩賜的人才,並動員他們與牧者同心同德;此外,可提供相當的訓練,來裝備每一位關懷者,一起建造神的大家庭。筆者試以野人獻曝之心,具體分享一些可行的建議:
- 牧師和關懷事工同工平日可作關懷羊群之言傳身教的榜樣,讓會眾感受到教會真實的愛。
- 教會提供必要的關懷者聯繫方式,一本經常更新的通訊錄和相關資料是必要的;同時亦須重視關懷過程中的保密性。
- 教會可定期舉辦預防危機發生之關懷性講座,如:改進婚姻關係、生活危機處理、心理與精神健康、增進親子關係、促進人際關係、有效財務管理、合宜的投資與經營等。
- 利用週報或夾頁,藉文字作簡明關懷專題教導與輔導。
- 牧者鼓勵會眾之間真誠扶持和切實代禱。可藉不同的興趣小組(如讀書、音樂、工藝等),建立深厚主內的屬靈情誼,興起彼此關懷的氛圍,讓關懷成為大家庭的習慣和樂意做的事情。
- 發掘並儲備團契內具關懷恩賜的人才,提供定期栽培關懷者的訓練課程、專題講座、讀書、小組研討等。
- 關懷同工團隊可建立有效的通報系統(包括代禱事項或跟進關懷的需求,要徵得被關懷者的同意)以及全教會的支持系統,並與牧師密切配合,好使需要被關懷的信徒,能在第一時間獲得幫助。
- 教會可利用年節或假期,舉辦聯合性活動或慶祝會,給信徒機會彼此分享和學習。
- 教會設立“關懷信箱”或“關懷熱線”,使會友本人能主動尋求關懷。
10. 教會可於特定時間(如主日崇拜或主日學之後)安排教牧同工,與有需要咨詢者見面、交通、禱告,亦是實踐持續關懷的好方法。
- 牧師和關懷團隊要對曾接受關懷者,作定期跟進和評估,讓會眾在滾動式的關懷氛圍中生命成長。
- 牧者和關懷同工可定期在不同團契探視,持續更新對羊群的了解,乃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關懷。
結 語
關懷與牧養宛如一枚銅板的兩面,是心繫羊群之牧者委身的記號。教牧人員應設法動員具關懷恩賜且靈命成熟的同工,認真培育,並將關懷牧養的理念與宣道、教導與輔導等資源緊密結合,必能達到合神心意的成果。
誠如“百年樹人”的哲學,也許一時半會兒,關懷牧養未必能看出什麼成效,唯藉牧者與會眾全心全意的委身擺上,方能迎來纍纍的果實。最後,用4個詞總結關懷事工的秘訣,它們是:主動、及時、堅持、無條件!
作者為前中華福音神學院專任教師,若歌教會退休師母,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北堂退休師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