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本土詩歌熔鑄天籟之音(小約翰)

小約翰

本文原刊於《舉目》34期

           許牧世老先生在1993年出版的《殉道文學及其他》中,提到當年的蘇聯,聖經不准讀,教堂被關閉,但信仰火種在民眾心中並沒熄滅。原因何在?說出來難以置信,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和《列夫.托爾斯泰全集》的功勞。這些帶有信仰色彩的名著,當局不敢禁止,孩子們在閱讀中慢慢受薰陶,心被預備成信仰的沃土。

          可見,基督教文學經典何等重要。

等待漢語原創

          美國教育家嘉柏霖,在《當代基督徒人文素養》一書中,憂心忡忡地指出,沒有偉大經典就沒有偉大人格,基督徒如果對經典沒感覺,很難相信他們會有偉大而健全的人格。

           很遺憾,這正是今天許多華人基督徒的寫照。目前大陸基督徒原創作品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佈道性小冊子和教會內部刊物,很難算得上真正的基督教原創作品。

          香港《突破》雜誌創辦人,曾任《校園》雜誌編輯的蘇恩佩,40年前就 曾說過:“今天我們儘管有不少的基督徒出版社,每年推出相當數量的作品;儘管有不少的文 字中心,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單張、小冊子、刊物、薄薄厚厚、精裝平裝的書籍;然而當中有多少稱得上是‘文學’作品?我們可能有許多‘宣傳性’或‘功用性’的 作品,我們慶幸它們已達到一部分作用,然而我們更需要基督教‘文藝’作品,因為只有真正的文學才能夠打進人的心坎,產生不朽的果效。文藝作品產生的效果, 可能比‘宣傳性’作品更大,因為文學本身有宏大的力量。”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艾略特,在《宗教與文學》中也寫道:“一部文學作品是否偉大,不能純粹從文學觀點去評判——雖然我們必須記著:它是否文學則一定要從文學的觀點去評判。”

          筆者至今還記得,十幾年前不願加入基督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督教在中國沒有文學,而佛教在中國催生出那麼多深刻優美的禪詩——日常生活在禪師筆下, 簡直滿是“挑水砍柴,無非妙道”的詩意!第二個原因,則是周圍基督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逃避世界,語言無趣,連佈道、舉例都無法離開聖經。

          不過後來,筆者在冬夜燈火下打開一本名叫《每週靈糧》的小冊,驚訝地發現,原來基督教也有這麼深刻的人生哲學。

         後來,筆者又讀了不少好書。只可惜,那些優秀的基督教文學、哲學作品,都不是漢語原創作品。

          漢語基督教文學缺乏的狀況,多年來並沒有根本的改變。馬禮遜來華已兩百多年,為何很多人還認為基督教是“洋教”?難道不該好好反思一下?

          我們要培養基督徒愛讀書的風氣,關鍵是要先有大量的漢語基督教原創文學作品問世。我們的孩子們不能只讀《瑪麗.瓊斯和她的聖經》,我們也需要自己的“瑪麗.瓊斯”。

          更何況筆者相信,上帝在神州早已預備了中國的“瑪麗.瓊斯”,只不過我們沒寫出他(她)的故事來而已。或者,寫出來了,但沒能出版,沒讓人讀到罷了。

           有人說,30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過程,若能總結成經濟理論,就可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實在信仰方面,更是如此,一旦把上帝在中國的作為寫出來,真可震動天地呢。如果我們不來寫,那麼啞巴會開口稱頌,連石頭都要起來讚美呢!

          要有中國基督教原創文學,除了呼籲作者來寫,還要呼籲出版機構來出版,也要呼籲讀者來購買和閱讀。現在大陸基督徒所讀的屬靈書籍,多是翻譯作品。讀屬靈譯作當然很有必要,因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畢竟很短,需大力借鑒與吸收。但一窩蜂全在讀翻譯作品,這就令人擔憂了。

           想當年,韓國的汽車業比中國落後多了,但他們咬牙決定:堅決不靠進口國外現成的汽車,而是優先發展國內汽車業。結果,幾十年過去了,韓國汽車業已基本接近世界水平,但中國汽車業還是慘不忍睹。思路不改變,再下去幾十年,還不照樣拾人唾餘,當人家的加工廠和推銷市場!

一次集体亮相

          中國的以諾公司,2006年8月出版了筆者的詩集《彼岸的跫音》,算是大陸本土的基督教原創文學作品。封底介紹此書“漢語靈韻滲透大地哲思,本土詩歌熔鑄天 籟之音”,全書基本貫徹了這一概括,分春、夏、秋、冬四季編排,極具匠心。很多詩歌多次在公開場合朗誦,其中的《鷹訓傳奇》,也被多處編排上演,金陵神學 院的神學生據此編排的話劇,還得了南京高校話劇演出一等獎。

          2007年7月,以諾又推出了寧子的散文集《靈魂的高度》,算是海外華人基督教原創文學作品。在封三,寧子寫了這樣一段話:“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只有過‘第一狀態’(現實狀態)和‘第二狀態’(理想狀態)的文藝,而‘第三狀態’ (神聖狀態)的文藝卻還是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但在西方文學藝術中,最能觸動人類心魂並使我們對之產生崇敬之意的東西,卻常見於‘第三狀態’的文學藝術作品 中。我們相信‘第三狀態’的文藝也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精神之地。這地在21世紀應該進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視野。”

          這話很有見地。再對照書中文字,深刻靈性鋪展成美麗風景,足証“第三狀態”散文確實不俗。

          2008年1月,筆者又欣喜地看到作家施瑋主編的“靈性文學叢書”出版,此次先期推出三本:

          一是《琴與爐》,收錄基督徒詩人施瑋、北村、樊松坪、魯西西、齊宏偉、空夏、易翔、楊俊宇、譚延桐、于貞志、新生命、姜慶乙、匙河、雁子、王怡、楚耳、海上花下、雪女、仲彥、東鄭溪波、夢月、徐徐、黃瑩、殷龍龍、劉光耀的部分詩作。

          二是《此岸彼岸》,收錄基督徒散文家王鼎鈞、張曉風、杏林子、高大鵬、寧子、范學德、楚雲、吳鯤生等海內外、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優美散文,分“彼岸之光”、“此岸之聲”和“愛的河流”三輯。

          第三本是施瑋的長篇小說《放逐伊甸》,記述了處於中國社會經濟大變革時期的一代人,他們精神上追求與認知的心路歷程,對生與死、罪與良心、愛情與金錢、婚姻與倫理進行了描述、置疑、思索,並以造物主上帝的純淨之光光照,讚美了人對真理的嚮往與執著。

           這三本書,分別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和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這應算是基督徒作家的一次集体亮相。

           不管是寫,是出版,還是購買與閱讀,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基督教原創文學在漢語這最廣袤的空間,能發芽、生長,乃至開花、結果!

作者現在中國高校任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