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編者的話

  •         近年來,本社同仁在外出講道、營會、訪問或會議中,介紹本社的《舉目》雜誌時,許多人都感到訝異:“我不知道《舉目》是你們海外校園雜誌社出版的!”“我很喜歡《舉目》。但是因為《舉目》和《海外校園》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完全沒有注意到這兩本雜誌有關係!” 是啊,海外校園雜誌社為什麼又出版《舉目》呢? 在《舉目》雜誌邁向她的第7個年頭(其實,如果從它“懷胎”──她的前身是1997年創辦的《進深特刊》──的歲月開始算起,已經超過10年了)之際,我們希望藉著這篇簡介,重溫《舉目》創刊時的宗旨與目標。 1997年出版的第一期《進深特刊》,在出版者的話中,提到這份刊物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海外校園》的讀者,“在真道上進深,在靈命上成長”。換句話說,《進深特 刊》的對象,主要是初信主的基督徒,和《海外校園》雜誌服務的對象是以慕道友為主的目的,有著明顯的區隔。我們盼望《海外校園》的讀者能漸漸轉換口味,經 歷慕道友到基督門徒的身份轉換。 秉持著這個異象,我們發行了一年兩期的《進深特刊》,從1997年起,到2000年止,共出版了8期。到 了2001年改為一年四期,且定名為《舉目》雜誌後,我們的編輯方向就更擴大為幫助初信的中國學人及海外華人基督徒在生活中落實信仰、面對時代挑戰、建立 信仰的根基、裝備事奉、在靈命上進深成長等等。 目前《舉目》雜誌的內容,分為【透視篇】、【事奉篇】和【成長篇】這三大塊,就是這個目標 具体化的成果。在【透視篇】中,我們設立了“短論”、“時代廣場”、“神州透視”、“生活與信仰”、“職場倫理”……等等欄目,盼望有天國門徒心志的基督 徒能認識我們所處的時代與生活的世界,對這個時代以什麼方式偏離神的旨意有正確的認識,並且能以聖經的世界觀作出回應與批判。 在【事奉篇】中,我們設立了“學人事工”這個欄目,供關心學人事工者彼此交流;“教會論壇”,針對教會內部明顯或潛在的問題,提出觀察、呼籲、檢討與建議;“宣教”,幫助讀者瞭解普世宣教的需要,並建立基督大使命的心志。 在【成長篇】中,我們有“教會史話”、“聖經考古”、“聖經信息”和“見證”……等等欄目,幫助讀者把信仰建立在扎實的聖經根基上。 我們盼望這份刊物的文字,仍然能具有《海外校園》一貫的風格,也就是“有情、有理、有靈”,有深度,但不乏親切感。 展望未來,求主繼續使用這份刊物,讓她真的能反映這個時代“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見證”,見證恩典的主在這個時代的作為,彰顯祂的榮耀。也盼望各位讀者提供中肯 的意見,督促我們改進;並用禱告和稿件來支持我們,讓這份刊物能有更豐富的面貌與內涵。對於您金錢上的奉獻,我們也存感恩的心領受,並求神幫助我們成為祂 忠心的管家。

    閲讀全文…

  • 然後他回答瑪西奧弟兄說:“你想知道原因嗎?因為至高神的眼目不斷察看善 人和惡人,祂在罪人中找不到更微小、更無用、更有罪的人,于是選上我來完成神所要做的奇妙工作;祂之所以選上我,是因為祂找不到比我更不配的人,也因為祂要使世上的高貴、尊大、力量、美貌、學問等,都失色蒙羞。”

    閲讀全文…

  • 驚恐中,打開電視,那一幕幕揪心的畫面,扯動了我每 一根神經。面對這塊我們生活了二十一年與之憂樂與共的土地,心生不忍。想到那些遽失親人的憂傷心靈,我能体會那種錐心刺骨的痛,因為不久前,我也剛失去了 兩位至愛的親人;想到恐怖分子的殘忍冷酷,一種自義的怒氣油然而生……       

    閲讀全文…

  • “舉目”一詞,具有豐富的聖經根據,既代表心志又代表行動。“舉目”就是: 舉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親近、尋求天上的父神。 舉目看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觀看福音禾田、透視世態人心、承擔事奉使命。

    閲讀全文…

  • 為何《舉目》? “舉目”這兩個字,在聖經中經常出現。這個詞既代表心志又代表行動: 1. 舉目望天--以赤子之心,仰望、親近、尋求天上的父神。 2. 舉目看田--以基督的心和眼,觀看福音禾田、透視世局人心、承擔事奉使命。

    閲讀全文…

  • 從今年開始,已出版了三年的進深特刊,將逐漸翻新內容和風格。

    閲讀全文…

  • 過去六期的《進深特刊》以“真道上進深、靈命上成長”為目標,旨在幫助《海外校園》初信的讀者建立信仰的根基。三年來,本刊許多讀者已由初信者成為教會/團契的同工,甚至有不少人全職或帶職事奉,成為教會的領導者。 經過禱告和徵詢,本刊決定從公元二千年起,大幅度調整《進深特刊》的方向和內容。

    閲讀全文…

  • 一提到“教會”,許多未接觸過教會或初到海外的中國學人,常有兩種極端的印象:一個極端是將教會視為《巴黎聖母院》中瀰漫陰森、神祕氛圍的教堂;另一個極端,則是將教會過份完美化,以為是充滿愛與溫暖的人間淨土,完全遠離世俗的鬥爭與虛偽。

    閲讀全文…

  • 近幾年來,海外﹙尤其在北美﹚中國學人的“信主熱”方興未艾。在世界各地的《海外校園》讀者,常 捎來親友同學信主的喜訊。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隱憂。

    閲讀全文…

  • 14世紀的聖徒茱莉安(Julian of Norwich)在30歲時遭遇一場大病,上帝在病榻上藉着一幅圖畫啟迪她:有一粒很小的種子,躺在一個人的手心。上帝讓她明白:這粒小種子得以存留,是因為上帝創造它、愛育它、保守它。

    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