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德
本文原刊於《舉目》第3期
簡樸,是基督徒生活操練的重要部分之一,傅士德(Richard J.Foster)認為,簡樸與禱告、崇拜等任何屬靈操練一樣重要。為此他寫了一部大作《簡樸生活真諦》,非常值得一讀。以下就是我的讀書摘記。
一.“根基”
傅氏的全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舊約、新約出發探討簡樸問題的根基。他一開頭就引用了惠哈德的一句話以求說明簡樸之複雜性:“力求簡樸,卻莫輕信它”。 現代人的通病是熱中於擁有一切,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越是名牌越好。當我們越來越追求這些“越”時,我們不但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緊張,而且常常聽不到這 個世界上還有哭聲,那是母親因為孩子沒有充饑的東西吃而哭泣。基督教的簡樸觀念能醫治這種“富有”的現代病,使我們擺脫生命的拖累,免得因狂熱地追求物質 而使物質成了我們的主。
但是,基督教拒絕用簡單的教條去處理生命所面臨的困難而又複雜的問題,它關於簡樸的教訓,以在人看來是矛盾(二律 背反)的道理作為中心的。就像耶穌說的:“得著生命的,將要喪失生命”(《太》10:19);“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6:38);而保羅 說的是﹕“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林後》6:10)。瞭解這個二律背反的關鍵,就在於簡樸既是一種恩典,又是一種操練。它既是容易的,又是困難的;它在內在與外在之間要保持平衡,承認物質是好的,但又承認其有限度。
1. 舊約
基督徒所嚮往的簡樸的根據是神的話。在聖經中,上帝告訴我們,簡樸之根就在于完全徹底地依賴信靠上帝、順服上帝。一切簡樸中的簡樸就是對生命的中心--上帝--持守著聖潔的順服。禁止貪婪是第十誡,貪婪的核心就是貪得無饜的欲望,毫不節制的渴求。
不錯,聖經中一再見證了上帝的慷慨,他豐豐富富地施恩給他的兒女,但上帝賜福我們是要我們也能施舍、給予,對貧窮和有缺乏的人提供仁慈的援助。上帝的心願是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4),上帝藉著先知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不喜愛燔祭”(《何》 6:6)。在上帝應許給他兒女的偉大的Shalom(和平,整全,平衡與和諧的意思)遠景中,簡樸展現了一個美妙的未來﹕“慈愛和信實(誠實)彼此相遇, 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詩》85:10)。
2. 新約
在新約中,耶穌呼召我們過簡樸的生活,他教導我們,不要事奉瑪門,“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但“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太》6:19、20)。他邀請我們的眼睛要專一,把目光都集中在天父身上,放下一切憂慮, 懷著喜樂和慷慨的心與主共度每一天,這就是簡樸。耶穌為我們指出的生命之路是﹕我們的一切都是從上帝那裡領受來的禮物;我們的一切都有上帝照應;我們的一 切,只要在正當合宜時,都可以與他人分享。
二. 榜樣
歷代的先賢為我們豎立了一個簡樸生活的榜樣,他們在歷史上展現了簡樸的六種模式﹕第一種是早期羅馬的基督徒﹕他們熱情地照顧窮人,與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從金錢到食物。曠野上的修士則展現了第二種模式﹕捨 棄。世人問﹕“我怎麼能獲得得更多?”而曠野修士則問﹕“我有什麼可以不要的?”世人問﹕“我怎麼可以找到自己?”曠野修士則問﹕“我怎麼失去自己?”聖 法蘭西斯及其跟隨者的行動構成了第三種模式﹕歡樂地信靠。他們走遍世界,內心沉醉於上帝的愛之中,並且與周圍的人分享這來自上天的喜樂。第四種模式是十六 世紀的宗教改革,堅持“惟靠信心”,使基督徒看到﹕富有的自由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在一心信靠上帝中去為我們的鄰居服務。第五種模式出現在十七世紀的貴格派 中,他們自始就持守一個信念﹕就是一定要在安靜中聽見基督的聲音,並且要順從他的旨意。約翰衛斯理及其早期的循道會信徒,提供了用行動表現簡樸的第六種典 範,衛斯理說:“我的經驗是:供養自己越少,幫助別人越多,心中的喜樂和屬靈的福氣也愈加飽滿豐富。”這些模式可以用沙爾聖芳濟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在每 一件事上都愛慕簡樸。”
三. 實踐
以聖經為根據,聖徒為榜樣,傅士德在其書的第二部分探討了簡樸在當代的實踐。
他首先探討了內在的簡樸﹕內在的簡樸的核心是活在生命的神聖中心—-基督裡,不斷地與上帝交往,把上帝帶到自己的每一個活動中,讓神聖的光輝灌注于自己的每 一個活動中。在與上帝同行中,學會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可以知足。要達到這個境界需要操練靜默,停住那無休止的躁動不安,默想那住在我們心中的上帝;同時, 要學習使自己的生活與上帝所定的生命週期(如吃飯,睡覺,工作和遊戲)相調和,拒絕忙個不停,過度地消耗我們的情緒。我們太忙,常常是因為我們想忙;還有 一個操練就是對以往所同意的守則忠誠地奉行,尤其是對于婚姻的承諾。
內在的簡樸的另一個重點是聖潔的順服。內在聖潔的核心是由于看到了聖 潔而不斷失去自己,並在捨己的過程中得到自己。聖潔順服的印記是喜樂而不是毅力,無論作什麼都要以輕快的心情去做,不要把自己催逼得太緊,免得把自己看得 太重要;這又與謙卑不可分割,不論眼睛轉到什麼地方,看到的都是那聖者,而不是自己。
作者給實踐內在簡樸的提出了六個忠告﹕第一,約束你自己,不去做某些事。第二,把視線焦點集中,訓練自己先求神的國。第三,從現在起,盡可能地順從他。第四,如果你跌倒了,趕快起來,繼續前進。第五,停止所有虛浮的彼此褒揚的談論。第六,養成寫心靈日記的習慣。
與內在簡樸相對應的是外表的簡樸。把簡樸的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堅持幾個原則﹕1. 謹守細節,但又不固守教條。2. 學習在行事上有所適應,但在道德上絕不妥協。3. 志願守貧。4. 有計劃地消費。5. 脫離“浪費幫會”。而這一切都可以集中用聖十架約翰的一句名言來表達﹕“讓你的靈魂時常想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少。”或者如奇思德敦所云﹕“人世間有兩種方 法使自己滿足﹕一是不斷地囤積,另一是減少欲望。”
外在簡樸的操練可以從諸多方面入手。第一,施與的恩賜。上帝呼召一些人增加收入,好多 用在有益于大眾的善舉上,他們在靈裡已經得到釋放,不再需要佔有;他們能白白地領受,也能白白地施與。第二,服事的恩賜﹕減少自己的需要,把時間和金錢用 來服務窮人和有需要的人,包括為鄰居作一些小小的善事。第三,犧牲的恩賜﹕這是先知式的簡樸,他要向這個社會發出異議的聲音,指示另一條道路,引導人們進 入新的選擇;另外的方面包括禁食,留出一段不與傳播媒介接觸的時間,甚至無需在每一次電話鈴響起來時都去接它。第四,有意與窮人和被人忽略的人認同﹕基督 徒必須為那些真正的窮人和被人遺忘的人辯護,為他們爭取社會公義。甚至去與他們生活在一起。
在結束外在簡樸的討論中,作者提供了幾個實際的步驟﹕
1. 養成直接了當說實話的習慣,拒絕用術語和抽象名詞去表達思想。
2. 從用錢的角度寫一篇自傳,看看錢對自己的影響和自己對金錢的態度。
3. 找出有創新意味的方法與大地接觸,如聽鳥叫和種樹栽花。
4. 學習享受各種事物而毋須佔有它們。
5. 培養自創慶典的習慣。
6. 用言語和行為教導兒女瞭解簡樸在各個方面的意義。
7. 壓制每一個從貪愛錢財而生發的動機。
作者還探討了團體中的簡樸,這尤其值得我們教會深思﹕我們必須在教會中大膽教導內在簡樸與外在簡樸的基本關聯,不能再容許人在從事敬虔操練時卻對嚴重的社會實情漠不關心。建造教堂,要美觀和效用並重。
我們要效法保羅為耶路撒冷的貧窮基督徒募捐的榜樣,與經濟能力欠佳的教會建立長期的聯繫,從經濟上幫助他們,用我們的豐富供應缺乏的教會。作者還建議給牧師優厚的薪金,使他們有能力與人分享神豐盛的恩典。
作者還認為,若要實踐簡樸,基督徒就必須關心社會公義,如世界的環境問題,饑餓問題,跨國公司問題,人口問題和西方世界中無止境的消費的問題。他說﹕我們福音派基督徒一直在愛心上很強,在公義上很弱。
結論﹕基督徒應當追隨主耶穌,過一個順服他的旨意的簡樸的生活。
作者現住美國芝加哥,為自由傳道人,著有《我為什麼不願意成為基督徒》及《心的呼喚》等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