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先啟後(蘇文峰)

蘇文峰

     在中西教會歷史中,神曾多次多方藉屬靈復興在教會、社會中振衰起敝。每當聖靈的工作充沛運行時,各階層、各年齡的信徒無不踴躍響應,蔚成烽火燎原的福音行動和海外宣教熱潮。十九世紀至今的美國教會歷史中,曾出現多次學生宣教運動,在西方教會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乾草堆禱告會及弟兄會社(Society of Brethren)

十八世紀末葉,美國教會陷入低潮,無數聖徒為此迫切禱告。1792年起,神在新英格蘭區開始了屬靈復興,被稱為「第二次大覺醒」(Second Great Awakening)。到了1800年復興之火遍及全國,不僅改變了此後數十年美國教會的光景,也在校園中點燃了學生獻身的熱忱。1806年麻州威廉學院 有五個學生因暴風雨躲在乾草堆下禱告,求神興起學生對海外宣教的覺醒。

經過這次特別的禱告會後,許多對宣教有負擔的學生不斷加入禱告。在威廉密爾 (William Mills)領導下1808年成立了美國第一個學生宣教團体「弟兄會社」。會員均立志以海外宣教為己任。1810年他們加入公理會,成立「美國海外佈道 會」。1812年開始差派五位宣教士去印度,此後二十年內有六百九十四位到海外。教會歷史學家賴托瑞(K. S. Latourette)認為“這是美國海外宣教運動的原動脈”。

在海外宣道開始的同時,國內佈道及社會改革也積極進行。1811年發起禁酒運動,1826年成立禁酒促進會。1815年成立美國教育協會。1816年設立美國聖經公會。1824年美國主日學協會。1833年美國反蓄奴協會成立。

隨著大復興及西部開拓,傳道人的培育更顯重要。許多基督教大學及神學院開始設立。這些學府將基督教倫理及宗教教育氣氛反映到整個社會,對美國文化生活產生極深遠的影響。

普林斯頓海外宣教協會(The Princeton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

1840年代有一位深受乾草堆禱告運動衝擊的學生洛依懷德(Royal G. Wilder)加入弟兄會社,立即對海外宣教產生負擔,1846年啟程到印度。卅年後回到紐澤西普林斯頓創辦了一份期刊《世界宣教評述》。

1883年他的兒子羅勃懷德在普林斯頓求學時,在一次退修會中深受聖靈感動,立志在校園內為復興禱告,挑旺宣教熱忱。那年秋天,他們成立普林斯頓海外宣教協會,盼望“到全世界未聽福音之地”,並求神呼召一千名學生獻身海外宣教。

神不僅垂聽這些學生的禱告,而且在三年後成就了超過他們所求所想的大事。

學生志願運動(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

1886年7月,藉著青年會和普林斯頓海外宣教協會的推動,佈道家慕迪(D. L. Moody)在麻州黑門山營地舉辦一次學生研經夏令會。來自89個大學的251位學生參加。這次夏令會並無預定節目,只著重讀聖經和音樂,有不少聚會在樹 下舉行。但會中羅勃懷德和廿一個學生卻固定聚集禱告,求神在這次聚會興起學生志願宣教。聖靈開始動工,當他們寫出“普林斯頓宣告”(Princeston Declaration)後,學生一個個來簽名,宣稱“渴望、甘願到世界未聽福音之處”。

7月16日《世界宣教評述》主編皮爾遜(A. T. Pierson)傳講宣教信息,勸勉他們“全部去,到全地”(all should go and go to all),許多學生認真禱告、尋求後,宣教的熱火開始燃燒,在夏令會結束時共有一百位學生簽名。此負擔在夏令會後一年內傳至美國162個院校,1886年12月終於在紐約市成立“學生志願團”,以“在這世代將福音傳遍全世界”為主旨。

1890年學生志願團召開第一屆國際學生宣教大會。 這時已有來自北美352個院校的6200個學生加入志願團,已差派321個學生到海外宣教。1920年的宣教大會可說是這運動的最高峰,共有6890個學 生來自949個院校參加。有2783個學生在大會中加入志願團。到1945年止,至少有二萬五百位學生曾簽名普林斯頓宣言、參予宣教事工。這運動如同一條 金鍊,將十九世紀以來歷次學生福音運動的成果串聯起來,在美國教會中閃耀恆久的光芒。

學生海外宣道團契(Student Foreign Mission Fellowship)

1930 年代,美國教會因經濟大恐慌的影響,漸漸失去普世異象,宣教士人數劇減,學生志願運動也漸式微。1936年因伊州惠頓學院另一次屬靈復興的影響,有53位 學生在北卡州聚集,成立“學生海外宣道團契“。正如1886年的黑門山夏令會一樣,這些學生也將負擔帶到其他校園,1938年第一批宣教士出發,1940 年出版宣教報導期刊,到1941年已有卅六個團契,2628個會員。

1945年學生海外宣道團契併入北美校聯團契(Inter 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成為其宣教部門,著重向基督徒大學及神學院傳遞宣教負擔;而校聯團契則包括一般大學的佈道、造就、訓練。1946年他們在加拿大 多倫多首辦學生宣教大會,1948年後移至伊州爾班拿校區,每三年舉行,此即著名的爾班拿宣道大會。

此宣教大會不僅鼓勵學生獻身全職事奉、提供宣教之路, 也研討不同時期應有的宣教方向和策略,並促成宣教團体配搭合作。五十年來爾班拿宣教大會已成為美國神學院、教會、宣教機構最主要的人才來源,其貢獻已是有 目共睹。

除了校聯團契外,學園傳道會、導航會、青年歸主協會、美南浸信會學生中心及其他宗派的學生事工也在廿世紀紛紛成立。他們在個 人佈道、門徒訓練、短期宣教、福音預工……等方面各有所長,在二次大戰後美國文化道德日趨敗壞的時潮中成為一股清流和屬靈活力。今日美國基督徒仍能在社 會、文化中形成不容忽視的輿論和中流砥柱,學生福音運動實功不可沒。

中國人宣教的世紀

專門研究復興運動的歷史學者J. Edwin Orr曾指出,綜覽二千年來的教會歷史,古今中外的屬靈復興可歸納出一個模式:

                →作主門徒
懇切禱告→聖靈澆灌→教會復興→教導
→傳福音
→海外宣教
→群眾覺醒→社會改革

十八世紀以來,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及十九世紀以來的美國大學基督徒均在這過程中,扮演了承先啟後的角色和推動的活力。眼見英美學生宣教運動的典範,我們對 近幾十年來海外華人留學生薪火相傳的福音事工,也應寄以厚望。

回顧四十年代中國沿海大學生的復興運動,曾間接影響五十、六十年代台灣和香港的校園福音事 工。六十和七十年代台港基督徒留學生,又直接促進了北美華人查經班的建立。到了九十年代,當中國學人大批湧進北美及海外各地時,華人教會及查經班已有許多 成熟的同工可以迎接這最新一波的福音浪潮。

九十年代的中國學人就如七十、八十年代的海外華人學生一樣,有很多人清楚重生得救後,立志 獻身全職事奉。他們在國內經歷多年大風大浪的磨練、到了海外又面對不同文化、語言、生活的考驗;上帝已為他們預備了韌力和恩賜。我深信,他們在聖經、靈 命、個性上更多被神塑造後,必能成為今後中國及海外宣教的生力軍。

正如美國研究學生宣教運動的David Howard所說:“當學生立志行動時,必有大事發生!”我們期盼一百年前英美風起雲湧般的宣教大事,也在下世紀海內外中國學生中展現。若真如此,英國史 學家湯因比所說:“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就不以稱霸世界來体會,而是中國人將在神的國度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但願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獻身宣教的世紀!

註:本文部份資料取材自David Howard, Student Power In World Mission, Inter Varsity Press, 1979。

本文原刊於舉目前身《進深特刊》第四期,1998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