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妮
美國網絡聖經Bible Gateway(1993年Nick Hengeveld 在Calvin College 設立。2008年為出版NIV聖經的Zondervan收購)的總經理Rachel Barach ,於2013年11月在倫敦舉行的基督徒新媒體會議(Christian New Media Conference)中提到,2012年,人們花了4億小時讀電子聖經;2013年,約有41%的美國人用網絡讀經(http://www.biblegateway.com/blog/2013/11/bible-gateway-app-wins-christian-mobiletablet-app-of-the-year-award/)。
成立於2008年,被稱為世界上最普遍的手機聖經軟體YouVersion,目前已經超過124,000,000下載量,其中僅2013年就下載49,000,000(見圖);平均每一秒有31人打開YouVersion閱讀,9.5節經文劃線(highlights),2.1節經文直接藉網絡分享出去。
《舉目》雜誌在十多年前,即討論過電子科技與聖經閱讀的前景。(註1)2013年,新民與王星然亦分別有專文,談電子聖經與當代信徒的關係。(註2)
本文特邀網路基督使團總幹事王一樂(下稱“樂”),在美國帶職牧會、從事電腦網路通訊設計的陳英元(下稱“元”),與在英國諾桑比亞大學數學與資訊科學系(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Northumbria University)從事商業資訊系統專業研究與教學工作的李紅蕾(下稱“蕾”),一起就電子聖經閱讀這個主題,作更廣泛的交流。
一、論到電子版聖經的特性,立即在您腦中跳出來的想法,是什麼?
元:攜帶方便,隨時聖經都在身邊;有字串搜尋的功能,可以彌補記憶力不足。特別是信主晚的弟兄姊妹,經文背的有限,此功能可以憑著片段記憶,找到相關經文;馬上有各種不同的中英文版本可以對照。
樂:是啊,還方便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打開。而且快捷——我用 logos等查經工具,只要花原來翻閱紙本研經的1/3時間查資料,就可以搞定。此外,大量好的電子研經工具,可以普遍提高牧者和平信徒的研經能力,使人更愛上帝,更能達到人人皆祭司的理想;因網絡信息普及而去權威化的教會,是用上帝的品格建的,不再僅僅順服對人的權威,而是更多對上帝話語的愛,在聖靈裡有屬靈的更新與洞見。當然,這不是建議人人在網上亂找。對於中層以上的教會領袖,可以指定好的電子軟體來查經。
蕾:我喜歡電子版聖經,因為它可以同時存於手機、iPad、電腦等多個我日常使用的電子設備上。電子設備上有聖經,讓我有一種上帝的存在感——我可以在工作的時候,從自己的桌面電腦上翻閱電子聖經;在工作有難處的時候,覺得上帝是觸手可及的。
手機和iPad的最大好處,是易於攜帶。作為一個現代女性,我的手袋中除了手機和iPad之外,還要放不少東西,如果聖經能夠存在移動設備上,可以大大節省手袋的空間,也可以節省力氣。
二、由於紙版聖經是個實體,因此,是否比電子版聖經更具有象徵性?一些象徵或儀式,如金邊皮面的聖經,早上在晨光中,坐在桌前“打開聖經”這個動作,是否更能幫助人的信仰?
元:的確,符號能幫助人把抽象概念立體化。聖經裡面有很多符號的運用,比如舊約獻祭用的香、祭司的衣服、《詩篇》133篇以油澆亞倫,來描寫弟兄和睦同居的美善:“這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等。因此,紙版聖經有力的符號功能,是電子版聖經無法取代的。
樂:紙版聖經確實有空間感、質感、實在感。如不同的圖畫,在人心裡產生不一樣的感覺。因此,我認為,電子讀經在沒有了“一本聖經”的象徵或符號後,反能去神秘性,讓人對上帝話語的愛慕,更為純粹。
蕾:由於我單身居住,早晨醒來第一件事情是禱告,所以覺得上帝的存在感不單單通過聖經來實現。坐在桌前“打開聖經”這個動作,雖然有其象徵儀式,但是於我並沒有特別的意義。我對那些同樣對上帝熱心者的親近感,超過跟我用同樣聖經版本的人。
三、電子的碎片化特性,是否會使人對聖經缺乏整體的認識?若是如此,如何補救?您是如何幫助自己對聖經有更全面與更具深度的認識?
元:的確如此,電子聖經,尤其是在手機上使用的,無法很清楚地看一卷書(跨越幾章)的前後文。除了聚會時是用手機聖經,我個人是在桌面型電腦的大銀幕上使用電子聖經,如此一次可以看很多經文,也很容易前後“翻”。
蕾:在我使用電子化聖經之前,我已經完成了整本聖經的閱讀。所以從紙張轉移到電子聖經之時,我沒有感覺到電子是碎片化的。相反,因為我有一整套朗讀版聖經,而覺得聖經以電子形式存在非常完整。信主後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寫見證,這個寫作的過程需要用到很多的經文,在網上翻閱聖經,反而帶給我完整感以及上帝的存在感。因為機器和電腦本身是缺乏人性的,聖經的存在,給電子設備賦予了人性之感。
樂:電子碎片化的好處,是能更有效地使用時間。比方說,在慢跑的時候聽聖經,在上下班的時候禱告……甚至把一些原本需要面對面做的事,在虛擬中完成。
但電子聖經也產生一種影響,是將聖經的整體感解構了,變成一點一點的。這好像回到印刷術出來之前,看聖經都是一卷卷的,如此書卷的順序感會被打亂,可整部聖經的編排是有清楚的神學意義的。在使用電子聖經前,我為查經看經文彙編翻得很辛苦,卻因此使我對聖經的排列,很有把握。所以現在教孩子,會特別在聖經目錄歌、背誦經句方面加強,而不是順著(電子)文化,缺乏警惕地順流而下。
四、電子銀幕的閃光,雖然人在主觀意識上不見得感覺到,但是否會讓人眼睛容易疲勞,也在無形中,讓人比較浮躁、缺乏仔細閱讀的耐心?
元:手機小銀幕會,但電腦上不會。
樂:這方面,從心理和生理上,不同時代(generation)出生的,感受可能不一樣。
蕾:其實我很喜歡電子銀幕的閱讀,比如iPad,因為貼膜(protective film/screen protector)的原因,螢幕閃閃發光,每次閱讀都帶給我夢幻般的感覺。早期的螢幕雖然沒有貼膜,但是我最早用的是IBM的筆記本,液晶的顯示幕讓我覺得非常安心。簡單的說,作為一個窮學生,我在電子產品上面的投入,是在自己最大的經濟許可範圍之內的。由於這個原因,我幾乎期待電子產品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帶給我回報。
能夠在電子螢幕上讀經,對於我來說,是除了工作以外的一種獎勵、一種意外、一種生命流動感。因為聖經代表上帝的話,代表生命,能夠閱讀它,給我喜悅感。有些電子聖經可以自己設置背景,字體顏色,實現個性化的功能,反而更能吸引我,讓我覺得自己對於聖經有歸屬感。
五、專心讀經與默想聖經是生命成長的基本功。但在電子時代快速和隨時的干擾中,如 郵件、社交網站和短訊(IM),電子讀經(如,手機讀經)是否比較難以專心?要如何處理?
元:個人研經和默想,是一個屬靈上的操練,電子時代的確增加這操練的困難度,但是只要渴慕上帝話語的心是強烈的,加上事奉的使命感,應該可以克服這個困難。
樂:電子時代使時間、資訊都碎片化,每天接受的,是海量但不深入、概括的信息。新媒體更是讓人一天無時無刻地、跟各種人對話。
很多人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去看微信、微博,因為人與人的互動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要有意識地不讓某段時間碎片化。我處理的方式,是刻意拿一個紙刊來讀。
我還有一個挑戰,就是靈修時,用手機查資料,最後變成很細的研究,而不再是靈修了。雖然靈修也需要有基本的研經,好對上帝的話語有較準的把握,但不應該是進入技術性的研經。現代人都很忙碌,一早起床就忙著送孩子、上班;因此,我平日讀《詩篇》什麼的,但一週另有數次,以20-30分鐘的時間,把自己整個人帶到上帝的面前——讀經、禱告、默想,在靈魂中與上帝對話。
靈修不是為任務性的完成,而是自己的靈魂需要安息。因為世界和我們都太浮躁了,往往在過程中,人就迷失了。因此,整段與上帝親近的時間,是不能被取代的。
蕾:早期筆記型電腦上的讀經干擾,主要是來自IM。記得那個時候,我將所有的話語和干擾都理解成上帝的介入和旨意;後來為了專心讀經,我會在讀經和禱告時,把IM關掉。等到手機和iPad上都安裝了聖經後,我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讀聖經。這個習慣從05年堅持到2012年,但由於社交媒體和email的介入,這個習慣漸漸消失。
我回顧在這個過程中,社交媒體漸漸成了我起床和睡覺前要做的事,而不是讀經和禱告——讀經的習慣漸漸被社交媒體侵佔,讀經的過程也被社交媒體打擾。
目前我正在學習處理這兩種干擾。第一個要處理的是夜晚睡前和早晨起床的干擾。我覺得這種社交媒體的侵佔,恰恰反映出我在處理社會資訊和社會關係上的薄弱。我一直在學校讀書,接觸的一直是文字世界。另外,學習和工作都需要對於文字快速反應,這種越快越好的習慣和思維模式,也反映在處理社交媒體上。這幾個月,我開始反思,可以選擇性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社交媒體的回應,也開始分優先順序,或選擇忽略。簡單地說,要學習一套新的社交媒體禮儀。當社交媒體資訊被合適地處理之後,也淡化了早晨和夜晚第一優先讀經的干擾。
第二個要處理的,是讀經時社交媒體的干擾。我覺得這來自於兩個原因:首先,是上面所說的處理社交媒體資訊的方式沒有建立。其次,是我處理人際關係的模式。在人際關係上,我基本上是一個被動型和討好型的人。也就是說,我是別人有要求就答應或嘗試幫助的。由於過去我所接觸的人不多,所以應付起來不覺累。但是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的介入,讓我接觸的人大量增多,而我仍用反應式的模式來處理,對於社交媒體上的資訊幾乎每個都細緻地回應。這讓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疲于應付,甚至打斷讀經。這樣的模式大概持續了一年多,我漸漸覺悟,要學會對很多人、很多事說不。我重建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什麼樣的人可以深度互動,什麼樣的人可以淺度互動,什麼樣的人可以避免互動。這樣,通過社交媒體學習人際關係的方式,讓我成熟,也漸漸地恢復了專心讀經的習慣。
總結地說,要學會建立自己內心的資訊處理模式、跟上帝溝通的模式,與自己的人際關係模式。當這些模式建立以後,就容易處理外界的干擾。雖然只是小小的讀經方式,但卻讓我的內心重建,生活更加有秩序!
六、電子讀經是否是一不可逆的趨勢?是否有可能完全取代紙本聖經?
元:“完全”就不太可能了,但是越來越普遍是不可改變的趨勢。
蕾:這好像問,電子書是否能夠取代紙本書、電子書店是否能夠取代實體點、網路購物是否可以取代實體購物?
我認為作為生活的體驗,短期內,應該是50-100年之內,沒有這種可能。簡單地講,人和自然和媒介,是有一個體驗在那裡,電子書和電子媒體所帶給人的體驗,還沒有可能完全取代紙張。比如,目前教育的主要書寫方式,是手寫而非打字;我們的閱讀體驗,還主要依賴於紙張、書籍。除非有一個完全不依賴於紙張書籍的人群出現、並且慢慢發展,電子媒體完全取代紙張書籍的時代,不可能到來。但聖經作為一個相對簡單的電子媒介,應該是先於其它實體物質可以被取代的。因為紙本聖經的體驗,基本上可以被電子聖經來代替。
七、紙刊聖經可以劃線、隨時作筆記,快速翻閱,這是否是電子聖經的限制?您是否相信在可見的未來,電子聖經能超越這個限制?
元:我相信這個可能性是在不久的將來。目前許多E-reader 已經有初步的功能,只會越來越成熟。
樂:電子聖經在做即時注釋,留感言等,目前還很有限制。我認為紙刊書是3維的,電子書是2維;紙刊可以隨時前後翻、可快讀,電子版則方便旅行。
電子讀經應該是我們讀經生活的一部分,而紙版可以在上下文比較的時候,展開來看。喬布斯(Steve Jobs)在推出iPad 的時候,人人懷疑。但他的觀點是,在多元的時代,關鍵在於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手機、iPad、PC、紙刊……都能滿足某種需要。需要有如一個罐子,以各種大小不同的球,甚至是沙子,才能填滿。重要在於放各種球的優先次序,如什麼時候用什麼設備。
例如,提姆‧凱勒2012年出版的Center Church,其頁面設計上,同時放置了與文章相關的筆記,加強了紙刊閱讀的愉悅感,這是電子書(kindle)達不到的。
蕾:我的案例恰恰比較特殊。因為我小時候沒有很多錢買書,不少書籍是借來的,所以我極少在書上做筆記,也因此培養了我良好的記憶力。所以,我在聖經上一般不作記號,儘量背誦經文。電子聖經反而更能提高我的翻閱效率。我習慣寫見證,電子聖經方便我拷貝經文,我覺得這是紙張聖經沒有辦法比較的。
八、您如何回應電子讀經是否屬靈的質疑?
樂:教會其實很早就使用電子讀經,如主日崇拜中的PPT投影。我認為,聚會、個人靈修,可用手機。講道,可用PC(個人電腦 )……
有些弟兄姐妹對時代的改變,感到一種威脅或有危機感。資訊的豐富,也讓牧者的權威受到挑戰。教會不可避免要面對各種觀念、思潮的影響,但以往用傳統、宗教的方法控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教會不如以社交媒體建組,使信徒有更多的牧養和互動,教導弟兄姐妹更認識、更“純”地回到奠基在死而復活的基督的福音,彼此幫助對基督的委身。
信仰的最大危機,是把福音變成文化性的宗教,卻把有衝擊性、攪亂天下性的福音,關在門外。
元:許多教會在掙扎講臺上是否可用電子版聖經,網路上甚至對此有嚴厲的指責( 參Matthew Barrett , “Dear Pastor, Bring Your Bible to Church” http://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tgc/2013/08/19/dear-pastor-bring-your-bible-to-church)。反對者多半認為,不拿著一本厚重的、可翻的陳舊聖經上講台,是一個不好、不忠心、妥協世俗的行為;贊成者則肯定,這是開拓文化對話的橋樑。事實上,厚重陳舊的聖經,是一個“符號”,而“符號”表達的意義,往往超越理性上的認知,而進入價值和感情的層面。因此,拿著tablet(平板電腦)上講台,也可以成為一個新的“符號”。“符號”是隨著文化情境改變的。
今天教會要問:哪個符號最能幫助我們達成引人作主門徒的使命?今日“高舉自我內在判斷的個人主義”(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認為一切價值和真假的判斷,是來自個人主觀的認定,拒絕一切外在客觀的價值和真假判斷。這樣的人若聽見聖經真理而 “接受”,不一定是認定聖經在客觀上為真,而是聖經在主觀上、“對我來說”是真的。
要從聖經“對我”是真的,到認定聖經是“客觀的真理”,需要一段時間改變。他可能先決定了“聖經對我來說是真的,我可以利用聖經來幫助我”;在一段時間後,他才在心裡決定“聖經無論如何都是真的,因此不論對我有沒有用,我都必須順服、改變!”
教會要建立一個成長環境,使人能慢慢做出許多這類的決定,最後把整個人的生命、生活的每個層面,都交給上帝、順服真理。
那麼,哪個符號是最有效的呢?講臺上“厚重陳舊的聖經”,可能表達了權威和重要性;也可能表達一個教會陳舊而脫節的傳統。同樣的,講臺上拿著tablet ,可能讓人對信仰的決定,是因真理本身,而非教會傳統;但也可能鼓勵了聽者內在的個人主義,認為聖經不過是眾多電子資訊之一。
其實真理與文化對話,是教會的掙扎和使命。在掙扎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 “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與其堅持某一種符號,不如堅持真理的本質和對彼此的恩典心。要是基督徒為了這個吵架,在網上彼此謾罵,我想無論拿什麼上講台,都是假冒為善的。
因此,拿陳舊厚重聖經的教會,和拿tablet的教會,不如都彼此鼓勵和自我詢問:堅持這個符號或這個文化的切入點,是否帶來傳福音的優勢?
福音的真實和力量,表現在於兩極化的張力和掙扎中:恩典與真理;死與生;尊榮與謙卑;領袖與僕人;公義與慈愛……張力越大、掙扎越大,就越顯出福音的真實和力量。真理的堅持與文化的對話,也是同樣的掙扎。在掙扎裡面,我們需要的是努力思想、反省、嘗試和相愛!我們都在同一個掙扎裡面,存謙卑的心彼此相愛,一起走出一條堅持真理,又能有效與文化對話的道路出來。
註:
1.劉帝傑,《電子聖經會否取代紙張聖經?──傳通科技如何影響聖經的閱讀與詮釋》,《舉目》9期。http://behold.oc.org/?p=6830。
2.新民,《E時代的靈修實踐》,《舉目》61期。http://behold.oc.org/?p=14211。王星然,《讀哪種聖經更顯敬虔?羊皮版?印刷版?還是Apps?》,《舉目》官網“言與思”欄目2013-8-12。http://behold.oc.org/?p=1575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