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
本文原刊於《進深特刊》第8期
《呼召》(The Call)是金尼士博士(Dr. Os Guinness)寫的一本靈修書籍,1998年由Word Publishing出版社出版。《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在1999年4月26日那一期,選出了1999年的好書中,這本書在前十名內。金尼士出生於中國,他父母是由英國到中國的醫藥宣教士,他的祖父曾進出滿清朝廷。他自己畢業於牛津大學,曾與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同工過。1984年移民美國,目前在華府的“三一論壇”(Trinity Forum)做資深研究員。
他寫了將近十本書,包括“God in the Dark”和“The American Hour”。1999年他編了一本書,書名是《品格的重要》(Character Counts),說明華盛頓、韋伯弗斯(Wilberforce英國廢奴英雄)、林肯及索忍尼辛的領導品格。他說寫過那麼多書,沒有一本像《呼召》這本書,在他心裡產生這麼大的使命感。這本書共有廿六章,他建議讀者每日讀一章,慎重思考。書的副標題是“追尋及完成生命的中心目標”。他說要做到那地步,我們必須知道我們被造的原因及神呼召我們的目的。下面是該書部份介紹。
呼召的意義
呼召是神來尋找我們。雖然我們要尋找神,要親近神,但是就像主耶穌呼召瞎子巴底買一樣,是祂在呼召我們。我們尋找生命的目的,不是靠我們升高到神那裡去找,而是神降下呼召我們。如果只靠我們來追尋人生的目的,我們是找不到的。路易士(C.S. Lewis)在“Surprised by Joy”裡說:“一些不可知論者說,我們人類要尋找神,但我看來這好比是老鼠們要尋找貓一樣。”
認識呼召是我們瞭解每個人獨特性的關鍵。只有當我們回應基督的呼召,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自我。現代的人說他們對神不確定,但是他們卻知道自己。但耶穌的門徒卻是相反,我們對自己是不確定,但我們知道神可靠,因神的呼召,我們才能確定自我。
當我們回應神的呼召的時候,我們必須將我們全部的生命,我們全部的工作,我們全部的所有,都奉獻出來,讓神來掌管使用。神的呼召是包括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我們完全被基督所呼召,完全為祂工作,完全對祂負責;另一方面是在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對任何人、地、事、我們的思想、言語、生活、行為,完全為祂而活。
對於呼召的回應,我們常犯兩種錯誤。天主教(Catholic)的錯誤是不覺得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都是被召。所以他們認為只有在教會全時間屬靈的工作才是被呼召。在中古時期,只有神父、修道士、修女才算被呼召。馬丁路德改教時,在《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書中說,不管神父或修道士的工作是如何神聖或是辛勞,在神的眼光中,農夫在田野的耕種及婦女在家裡做家事,都是一樣的寶貴,因為大家都是憑信心來做。所以不要覺得你的工作瑣碎沒有意義,因為你是被神呼召做你目前的工作。
但是更正教(Protestant)的錯誤卻正好相反。他們將工作的責任及精神,看成就是神的呼召。所以工作不再是為神做的,乃是我們對公司及社會的責任。我們的呼召是來自公司或社會,而不是神。這兩種的錯誤,都必須避免。
神呼召我們做的工作通常都是與我們的恩賜相符合。所以在我們選擇職業及專業時,我們要考慮我們的恩賜(特長)在哪裡。我們若有特別的恩賜,不能自私只為自己的益處。我們應該是神的管家,用恩賜來服務眾人。
今天基督的教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的文化已經非常地世界性,對世人的影響及對基督教信仰的打擊是空前的。我們也面對著各樣全球性的異端邪教的挑戰。我們這些接受基督呼召的信徒應該勇敢地站出來,接受這無比的挑戰。我們要為這個呼召盡心竭力,死而後已。
今天的世界有物質上的輝煌進步,一般人都覺得不需要神。對於教會來說,最主要的工作乃是重新發現信心的權威。只有當我們敬畏神超過我們對世界的重視,我們才能讓信仰恢復權柄。我們必須專心聽神的話語,完全信賴及服從,這樣我們才是真的以神為神。我們必須像馬丁路德一樣說:“這是我的立場,我不能改變。”
當鋼鐵大王卡內基衣錦榮歸,回到蘇格蘭的時候,他希望他的鄉親看到他的飛黃騰達。但對於我們被神呼召的人而言,我們最重要的觀眾,也是唯一的觀眾,就是神。我們要對世界說,對你們我不需要多証明什麼,我也不計較你們對我的評估,我只有唯一的觀眾。
就像摩西被神呼召是在荊棘的火燄中,巴斯噶(Pascal)也說他接觸到神好像接觸到火。神的呼召可以給我們生命最深入的成長,及最光輝的表現。神的呼召是要我們成為完全的人,達到神的最高期望。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效法基督。
神的呼召不只是對個人的呼召,神的呼召也是對教會群体的呼召,所以我們不能過份個人主義。我們必須思考神對教會的期望。我們要注意教會的需要及表現,我們不可以將神的絕對要求打了折扣。但我們也不應該把神給教會的自由抹殺,而加以不正常的要求。我們更需要促進教會不斷地更新改革。我們對教會的關心,不只是對我們自己的教會,不只是對同種族的教會,而是要對全世界所有的教會,就是神的神聖大公的教會,有無比的關心。
我們被神呼召的,要知道人生是一個旅程,我們是走在神的道路上,我們還沒有到達終點。我們必須時時地跟隨耶穌,做基督的門徒。很多基督徒正走在這條路的不同的階段中,我們必須相攜扶持,同行天路。
呼召的危險
呼召的背後有“自高自大”的試探。我們也許對自己說,我是被呼召的,被揀選的,所以我有特別恩賜,我是特別的人。這樣我們讓呼召的美事變成了可怕的自高自大。我們看到很多教會的領袖用不正當的方法建立他們統治的王國。只有神知道多少教會、差會、學校和慈善機構的建立,主要是滿足其領袖的個人野心,而不是回應神的呼召。
多少大教會及宗教机構的興衰是建立在個人崇拜上。我們聽到領袖這樣說,我的異象是神給世界的祝福。那些跟隨者也說,他(領袖)的呼召是神對我們的祝福。神的呼召被用來滿足自我,消除異己,原諒過錯。被呼召的人最容易犯驕傲的罪。這種自高自大的表現是,領袖不需要對其他信徒負責任,而說他只要向神負責。要防止這樣的罪,我們必須清楚認識我們的呼召完全是神的恩典,是我們不配得的。
由於呼召與恩賜有關,被呼召者的另外一個試探是“嫉妒”。我們看到別人的事奉得到神的祝福,我們就懷疑自己的價值。在我們自感不如別人時,就想讓別人也受到挫折,或幸災樂禍。嫉妒的最終目標,是指責神不應該給別人祝福。假如我們有嫉妒的心,覺得別人的成就是他不配得的,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該得的,我們就應該悔改。
呼召的另外一個試探是“金錢”。在十八世紀時清教徒的領袖已經指明,他們的工作道德及蒙召的思想會帶來社會的繁榮,但是如果不謹慎,繁榮也會消滅呼召的觀念。一般人有財富之後,就想去賺更多,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但是對蒙召的基督徒,我們被呼召的觀念可以控制我們對金錢的態度,我們不會讓金錢來決定我們生命的方向,不會讓消費市場來決定我們的需要,不會讓生活的憂慮阻止我們對他人的幫助。
呼召是由神而來,帶來了永恆對現在的衝擊,變成了我們異象的根源,也造成帶有異象的人。這異象也就讓我們回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的經歷。我們沒有別的神。我們信真神,也讓我們不停留,因為神是在行動的神。雖然我們看不到神,我們的終點未知,但我們跟從那天上來的聲音、前面有的異象,不斷往前進,我們不會輕易滿足於現狀,也不懶惰停息。
這本書說明呼召的各個層面,作者由很多方面來思考呼召對我們基督徒、基督教會、社會以及世界的影響。他用了很多很動人的真實故事。這些故事包括了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捷克的學者政治家哈維爾(Vaclav Havel),英國的廢奴政治家韋伯弗斯,希臘斯巴達的英雄李乃德(Leonidas),天才畫家畢加索(Picasso),天才作曲家莫札特(Mozart),荷蘭的學者、政治家古波(Abraham Kuyper),環遊世界的麥哲倫(Magellan),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作者自己的曾祖母(Jane D’Esterre),亞西斯的聖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羅馬的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
這許多真實的歷史都被生動地描述出來。有人說,這些故事也許會影響作者要傳達的信息,因為它們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但我很欣賞這些真實的故事,也被作者的熱情所鼓舞。我看這本書是由一位朋友的推荐。他說如果今年只看一本書,那就必須看這本書。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的建議。
作者現任美國馬利蘭大學醫學院生物統計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