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這幾年學會的一件事(王星然) 2014.10.13

王星然

好萊塢這幾年學會的一件事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 2014.10.13

《出埃及記》即將上映

由Ridley Scott(2000年以《Gladiator神鬼戰士》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執導的《出埃及記》(Exodus:Gods and Kings)將在12月登場,該片上週釋出了第二波的電影預告(註1),內容包括了“十災”、“過紅海”、以及60萬希伯來奴隸出埃及的視覺特效,許多畫面都是第一次播出,看起來相當上檔次,大概是一部氣勢磅礡的3D史詩大片;演員陣容堅強: Christian Bale主演摩西,Joel Edgerton飾法老, Aron Paul飾約書亞,老牌女星Sigourney Weaver飾埃及公主(摩西養母)。

《埃及王子》的路線

不久前,許多弟兄姐妹因服用了《挪亞》狂野想像版之後,內傷嚴重,目前基本還處於“療傷”階段,對於劇情荒腔走板的好萊塢的聖經題材片,實在是心裡“怕怕”。筆者搜遍網路,至今尚未看見任何影評或來自教會的說法。從預告片來看,電影賣點除了酷炫的3D特效之外,劇情似乎走1998廸士尼動畫《埃及王子》的路線,聚焦於摩西及與他一同長大的法老王Ramses II,兄弟反目成仇的故事。民族大義,兒女情長,和驚天動地的神蹟特效固然吸引人,不過我更有興趣想知道,電影將會如何塑造在荊棘火焰中顯現的上帝形象,如何陳述上帝在以色列救贖歷史所扮演的角色。

又是福斯電影公司出品

有意思的是,《出埃及記》和《挪亞》一樣,都是由美國福斯電影公司(20 Century Fox)出品。預告一下,根據Variety(註2)的報導,Ridley的下一個project,是為福斯電影公司籌劃另一部聖經舊約故事《King David大衞王》,如果再加上去年福斯在History Channel推出,大受歡迎的記錄片《The Bible》,看來福斯電影對聖經題材,有上癮的跡象。

究竟是教會想利用好萊塢?還是好萊塢想利用教會?

好萊塢這幾年似乎學會了一件事:有關聖經、基督教信仰的題材,是一筆十分有“錢”景的生意,不僅在美國市場規模大,基督徒會免費幫你宣傳,如果能結合教會動員包場,名牧背書,票房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當電影下檔後,再製成DVD放在基督教書房裡兜售,教會還找機會幫你倒帶重播(rewind),後勁兒十足。

2014票房比較

好萊塢聖經年

從上半年的《Noah》、 《Son of God》、《God’s Not Dead》、《Heaven is For Real》、最近正在熱映,有關末世論的《Left Behind》(Nicolas Cage主演)、接著,還有根據聖經《雅歌》內容改編而成的愛情故事《The Song》要推出、年底則是由《出埃及記》和《哈比人三部曲終結篇The Hobbit:The Battle of Five Armies》為2014劃下華麗句點。難怪有人稱2014是好萊塢聖經年(不過,自《挪亞》之後,比較少聽見基督徒再呼喊2014是好萊塢聖經年了,教會“大老”們意識到不能再隨便為好萊塢背書)。

當代文化的核心

長久以來,美國基督徒厭倦被主流文化排擠歧視(“歧視”這個字要好好學起來用 ,基督徒一直被貼上“歧視別人”的標籤,我卻感覺基督徒一直“被歧視”),教會想方設法擠進大眾媒體中發聲,在一片密雲幽暗的“撒但權勢”中,爭取一點兒能見度;如果一部電影能幫助基督徒在社會上找回自我價值的認同感(Identity),那就像飛蛾撲火般,他們會毫無保留地擁抱推廣,這也許是天性:人們總是想在社群中找到自己的認同,沒有人想被“邊緣”化,大家都很努力想進入“核心”,而好萊塢不正是當代文化的核心嗎?

與社會文化嚴重脫節

許多基督徒害怕走回敬虔主義的老路線:學愛色尼人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社會文化有任何往來。凡是教會外的都是世俗:看電視電影、讀報章雜誌、上互聯網刷微信……全都是愛世界,都是在滿足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或多或少存在於教會內部的敬虔主義,使得美國教會界與社會文化嚴重脫節。

美國最大的宗派,美南浸信會(SBC)今年稍早刊出教會年度報告:已連續7年,整個宗派陷入人數衰退的窘境。根據去年的報告,該宗派高達80%的教會全年只有一個甚至零個年輕人(18-29歲)受洗,四分之一的教會沒有人受洗。如果我們考慮美國人口正增長的現況,教會失去的信徒人口比例其實更令人心碎。SBC歸納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幾個重要原因,其中“對於當代文化,教會保護過份”顯示他們意識到,多年來敬虔主義的保守傳統使SBC與社會隔絕。

新一套“教會增長學”

但是,如果天真以為,一味地擁抱取悅世俗文化,就能為主得人,也是急病亂投醫,Tim Keller在《Center Church》一書中指出,八0年代美國許多福音派教會,在seeker friendly(慕道友導向)的行銷大旗下,擁抱世俗,運用大量流行音樂和舞台效果,追求增長數字……30年後,回頭一望,這一套“教會增長學”並未為教會帶來真正的復興。美國教會的衰退是普遍現象,它不只發生在保守的教會。

好萊塢不能代表教會發聲

教會利用流行文化打開與這一代年輕人對話的大門,或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但這個動作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很高,尺度分寸要拿捏合宜,實屬不易,根據筆者的觀察,教會常是引發了人的興趣卻失去福音的核心,要不就是福音過度置入行銷,自說自話,沒人聽懂。

聖經題材電影,無意間創造了教會與社會文化的對話空間,給予福音一個可能的切入契機。但,好萊塢終究不能代表教會發聲,保羅的提醒言猶在耳:“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 12:2)

(註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gs6zoYzUzc

(註2):http://variety.com/2014/film/news/fox-scott-free-and-chernin-reteam-on-biblical-king-david-film-exclusive-1201258761/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Discover more from OC举目网站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